更新时间:2025-04-07 15:28:53
封面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编辑说明
序章 语词的漂移
一 中日同形词为什么那么多
二 由中文进入日语的新词
三 日本人的新词创造和改造
四 由日语进到中文里的新词
五 亚洲共识的平台——近代化进程的知识共享
第一编 西学东渐再东渐
第一章 近代中日新词研究的方法和问题点
引言
一 日本的“近代汉语”
二 “汉语词”剧增的时代背景
三 “新汉语”来源问题的几个误区
四 词源调查的方法及其局限性
五 中日语言交流的历史分界
第二章 马礼逊《华英·英华字典》与日本的洋学
一 马礼逊与其《华英·英华字典》
二 日本人如何利用马礼逊的《华英·英华字典》
三 马礼逊《英华字典》和华英字典《五车韵府》
四 马礼逊研究的方方面面
附一 日本马礼逊研究文献目录
附二 马礼逊辞书及相关著作在日本的收藏
第三章 对译概念的形成:19世纪英华字典提供的丰富译词
一 19世纪英华字典的内在联系
二 日本的英和辞典对英华字典的吸收
三 提供新词的渠道
第四章 近代知识的宝库:《博物新编》在日本的影响
一 所谓“汉译洋书”
二 《博物新编》的作者及其内容
三 在日本流通的《博物新编》的几个版本
四 重要概念由荷兰语对译转为英语对译
五 新概念的不同表述——中日术语的差异
六 《博物新编》在近代日本科学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 由汉译《万国公法》到日译《国际法》
一 《万国公法》的流传
二 各种译本的刊行
三 汉译系统日文译本的特征
四 《万国公法》在日语中的概念替换
五 现代汉语的概念回归
第六章 传入日本的江南制造局西学新书
一 日本吸收和引进的近代西学新书
二 柳原前光与中国
三 所购书籍的细目和内容
四 日本的收藏情况
五 在日本的利用状况
第二编 东学激起千层浪
第七章 “同文同种”的幻影:梁启超《和文汉读法》与日本辞书《言海》
一 《和文汉读法》的意义何在
二 《和文汉读法》的版本变迁
三 “和汉异义字”的增补——日本辞书《言海》的妙用
四 《和文汉读法》的影响及其后
代结语:欲速则不达
第八章 政治小说《雪中梅》的汉译与新词传播
一 政治小说的兴起
二 政治小说在中国的译介背景
三 中译本《雪中梅》的特征
四 新语词、新概念在中国的传播
五 政治小说在东亚地区的传播和影响
第九章 让语言更革命:《共产党宣言》的翻译问题
一 由日文版到中文版
二 中文版《共产党宣言》的传播演变
三 《共产党宣言》的中文译词趋向尖锐化
结语
第十章 汉语欧化过程中的日语因素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中日文体改革的同一性
三 白话文和“欧化文”
四 “日化文”的影响
五 不可忽视的日本因素
第十一章 近代汉语辞典的尴尬:如何应对洪水般的日语新词
一 在新名词的浪潮下
二 早期的“和文奇字”与新词表
三 近代汉语辞典的尴尬
四 “译名西文索引”的幌子
五 辞典留下的隐患
第十二章 20世纪以后的对译辞典与日语新词的吸收
一 20世纪以后的逆转——英和辞典对英华辞典的影响
二 20世纪下半叶的语词交流
第三编 语词概念定尘埃
第十三章 概念史研究的课题与方法
一 何谓概念史
二 东亚概念形成的复杂性
三 如何书写概念史
四 由概念史到制度史
第十四章 “民主”与“共和”
一 外来概念的中文对译
二 “共和”来自日文
三 “民主”与“共和”的接近
四 “民主”与democracy的结合
五 中文导入“共和”
六 “民主”与“共和”的意义分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