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十一期)
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更新时间:2019-08-16 17:40:45
最新章节:注释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由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编,侧重介绍国际汉学界在中国传统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收录中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涵盖中国文学、历史、艺术、中西交流等多个领域。分为汉学论坛、文献天地、汉学人物、论著评介、研究综览、基地纪事等几部分。
品牌:北大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6-01-01 00:00:0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北大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十一期)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注释
- 徵稿啓事
- 國際漢學系列講座紀要(2015.01—2015.06)
- 基地紀事
- 美國漢學期刊《哈佛亞洲學報》(HJAS)論文目録(1936—2014)漢譯
- 全真語言的嘉年華會——余國藩英譯本《西遊記》修訂版問世小識
- 韓國文學研究者翻譯中國文學專著之經驗——《陶淵明影像》的翻譯:“按脈式”的閲讀和譯者的“自新”
- 研究綜覽
- “絲綢之路上的杭州”——馬可·波羅與杭州第二次研討會紀要
- 杭州天目山考察日記
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差异即对话(增订版)
本书主推“差异即对话”命题,一方面意在反对某些后现代和后殖民理论家之固执于绝对的不可言说、绝对的他者,以文化差异和特色拒绝异质文化的进入,拒绝文明互鉴、文明对话,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解构价值观上的西方霸权主义,将西方价值地方化、语境化、文化化,其最终目标则是形成“价值星丛”或“文化星丛”。这意味着,差异既以事物自身为根基,但同时又不属于事物自身。差异位居事物之间,标识事物之间的关系,是诸事物之“间在”文化16.8万字 - 会员
西南联大国学通识课(在大师的讲堂上听课)
西南联大多元自由的学术、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了成长和发挥的巨大空间;西南联大开创的中国通识教育系统,创造了教育神话,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西南联大国学通识课》分为国学纵览与国学典籍两大部分。冯友兰先生以时间顺序为纲,主讲“子学时代”“秦汉儒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道学”“清学”,系统性论述国学发展历程,脉络清晰。朱自清先生逐本讲解重要国学典籍,内容翔实,使读者获得多角度的国学理解文化16.4万字 - 会员
从批评到大众批评
本书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研究的专著,从精英批评研究延展至大众批评研究是本书的科研脉络。上篇精英批评研究,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为主要研究对象,各个章节的研究内容均立足于中国语境,研究议题均经由中国视角提出。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的任务,解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策略,论述了突破西方文化影响的焦虑的方法,从美学角度探讨了唯物主义的伦理学理论,并对西方自由人文主义的悲剧观、无利害文化13.3万字 - 会员
从地中海到黄河: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第五卷)
希腊化文明是在亚历山大帝国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兴文明,是希腊古典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结果。丝绸之路是汉代张骞通西域之后沟通东西方文明之间交往的大动脉。通过丝绸之路,中国文明与以希腊化文明为代表的西域诸文明发生了直接的接触,希腊化文明的遗产由此进入中国,并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的传统之中。本书共6卷,由30多位国内外专家合作撰写,以“文明交流—互动”为基本写作思路,旨在研究中希两文化24.6万字 - 会员
从地中海到黄河: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套装全六册)
希腊化文明是在亚历山大帝国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兴文明,是希腊古典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结果。丝绸之路是汉代张骞通西域之后沟通东西方文明之间交往的大动脉。通过丝绸之路,中国文明与以希腊化文明为代表的西域诸文明发生了直接的接触,希腊化文明的遗产由此进入中国,并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的传统之中。本书共6卷,由30多位国内外专家合作撰写,以“文明交流—互动”为基本写作思路,旨在研究中希两文化177万字 - 会员
新北京第三代作家心灵史研究
新北京第三代是北京地区的共和国同龄人,这批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优秀作家组成当代文坛半壁江山,影响深远。本书收集整理了其中100多名作家的作品及史料,然后采取“生命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纵向把握他们成长的心灵历程,横向剖析他们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从整体特征、全托记忆、时空经验、亲子矛盾、怀旧情绪等角度切入,系统研究了他们的心灵发展历程。文化15.4万字 - 会员
从地中海到黄河: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第三卷)
希腊化文明是在亚历山大帝国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兴文明,是希腊古典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结果。丝绸之路是汉代张骞通西域之后沟通东西方文明之间交往的大动脉。通过丝绸之路,中国文明与以希腊化文明为代表的西域诸文明发生了直接的接触,希腊化文明的遗产由此进入中国,并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的传统之中。本书共6卷,由30多位国内外专家合作撰写,以“文明交流—互动”为基本写作思路,旨在研究中希两文化24.3万字 - 会员
从地中海到黄河: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第四卷)
希腊化文明是在亚历山大帝国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兴文明,是希腊古典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结果。丝绸之路是汉代张骞通西域之后沟通东西方文明之间交往的大动脉。通过丝绸之路,中国文明与以希腊化文明为代表的西域诸文明发生了直接的接触,希腊化文明的遗产由此进入中国,并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的传统之中。本书共6卷,由30多位国内外专家合作撰写,以“文明交流—互动”为基本写作思路,旨在研究中希两文化23.5万字 - 会员
当代台湾人文学术九讲(1950—2010)
本书描述了台湾从光复到21世纪初,其人文学术的发展与社会文化思潮演进、政治形势变迁的共生互动关系。全书系统地梳理了战后初期的“去日本化”和“再中国化”思潮,1950—60年代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实证主义思潮、新儒学思潮,1970年代的“科际整合”思潮、文化“回归”思潮,1980年代的“中国化”思潮,以及1980年代以后的“本土化”思潮等重大社会文化思想的发源与流变。全书共分九讲,深入文化39.1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