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东北流亡文学作家论
滕贞甫更新时间:2020-10-27 15:28:22
最新章节:第13章 注释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滕贞甫编选的《东北流亡文学作家论》是张福贵主编的《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研究卷中的一部。《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是中国首部全面系统整理中国现代时期东北流亡文学及研究成果的大型图书,分为研究卷、史料卷、作品卷,共36册。丛书翔实而清晰地呈现了东北流亡文学的面貌和脉络。《东北流亡文学作家论》收入了高海涛的《风中的萧军》、刘兆林的《永远三十一岁的前辈》、薛涛的《端木蕻良:他是大地的孩子》、韩春燕的《白朗:俯首苍莽桑梓地,笔走风云半世惊》、周建新的《倔强与执着》等12篇深入研究东北流亡作家的研究文章。12位作者从不同角度系统分析了以萧红、萧军、端木蕻良、穆木天、罗烽、白朗、舒群、骆宾基等为代表的东北流亡作家的创作成果以及取得的成就,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
上架时间:2019-11-01 00:00:00
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东北流亡文学作家论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第13章 注释
- 第12章 与我们对他的景仰一道不朽
- 第11章 骆宾基的小说世界
- 第10章 倔强与执着
- 第9章 人民的作家,舒群
- 第8章 端木蕻良:他是大地的孩子
- 第7章 文事沧桑 百年端木
- 第6章 白朗:俯首苍茫桑梓地笔走风云半世惊
- 第5章 永远三十一岁的前辈
- 第4章 现代诗学理想与萧红的跨文体写作
滕贞甫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乐府学(第18辑)
乐府学是与诗经学、楚辞学、词学、曲学并列的古代文学专门之学。《乐府学》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国家一级学会“乐府学会”主办,研究对象远涉先秦,近及当代,研究领域涉及音乐学、文学、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在乐府文献、礼乐制度、音乐形态、名家名作、乐府诗歌的制作与时代关系、海内外相关学术动态等方面都有研究。文学26.1万字 - 会员
比较诗学视阈下美国自白诗中国化重构研究
本书以中西比较诗学为理论基础,以美国自白派主要诗人“自白”叙事的代表性诗集为主要“互文本”,以1980年代受到美国自白派影响,并创造出一批兼具美国自白诗表征和本土诗学特征的中国诗人的“自白式”诗歌文本为“当前文本”。本书从写作主体、诗学接受、文本美学、文化对文本的干涉等方面对美国自白诗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自白诗在中国土壤上的美学继承及诗学建构、中国自白诗对美国自白诗的诗学创新及移植变形等方面进行系文学17.7万字 - 会员
远距离阅读视野下的文类、空间和文学史:弗兰克·莫莱蒂文论思想研究
意大利学者弗兰克·莫莱蒂从自然科学中汲取营养,试图弥合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裂痕,从而为文学研究带来一股新鲜之气。具体而言,他将文学与生物学、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统计学、哲学等等学科的知识资源整合在一起,提出了“远距离阅读”理论。远距离阅读就是系统地运用图表、地图、树型去分析文学现象的方法—图表来自计量史学,地图源于地理学,树型属于进化论领域。基于该理论,莫莱蒂致力于思考文学形式与社会之间的文学21.8万字 - 会员
越地现代文学理论研究
本著引论部分介绍了不为普通读者所熟知的越地现代文学理论著作。主体部分从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赏评论、发展论五个方面考察越地现代文学理论。余论部分从审美与启蒙两个方面论述越地现代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全书系统地展现了夏丐尊、许钦文、范寿康、徐懋庸的文学理论研究成就,以及章锡琛、范文澜分别对国外文学理论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注释、翻译,既谈越地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概况,也谈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两方面互相结合文学25万字 - 会员
刘宋文学研究
刘宋文学在六朝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在尽可能掌握刘宋文学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此时期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士人心态等,阐释刘宋作品的风格特色、艺术特质,探究此时期文学的嬗变过程及其所产生的意义,考辩刘宋作家的存疑问题。(一)刘宋诗歌淡化了东晋诗歌中的玄理味与枯燥感,实现了向文学、向诗歌的形象性与审美性的回归。鲍照、谢庄等对诗体的探索,推动了杂言体、七言体的出现与发展。(二)刘宋辞赋一方面保文学24.6万字 - 会员
当代现实题材长篇小说乡村空间书写流变论
本书以中国当代现实题材长篇小说中的乡村空间书写为研究对象,全面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当代现实题材长篇小说中乡村空间书写的对象和特点,厘清了乡村空间书写流变的历时轮廓,深入地阐释了乡村空间书写流变映射的乡村社会与文化变迁,进一步解读了现代化进程对乡村的影响。著作丰富了乡村小说的研究内容,扩展了当代文学的研究范围,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参考。文学16.5万字 - 会员
近代女性文学视域下女性观念转型研究
中国近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女性群体当此巨变之时,思想观念和历史命运都出现明显的转型,这一点在近代女性文学尤其是女性诗词创作和女性小说创作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就女性诗词创作而论,本书立足于才女吴藻、沈鹊应、单士厘、南社徐氏姐妹、秋瑾、吕碧城等近代女作家的作品,找到她们前后期创作的分界点,以此为基点,比较她们前后期创作内容与创作风格等方面的变化,呈现她们女性观念的转型轨迹。就女性小说创作而论,主题类文学20.4万字 - 会员
民族意识与沦陷区文学
本书从民族意识视角切入,以1931年至1945年间沦陷时期文学为研究对象,从作家作品、文学期刊、集体记忆、文学思潮、叙事症候等方面探析沦陷区文学中民族意识的表现形态及其意蕴。本书大量使用第一手史料,较为系统地从民族意识视角对沦陷区文学进行整体研究,较为深入地揭示出特殊语境中民族意识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可塑性,并展现出沦陷区文学独特的审美价值。研究结果充分证明民族意识是沦陷区文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思想资文学20.7万字 - 会员
清代文话研究
处于学术总结期与转型期的清代文话,表现出集历代之成而不乏新创的鲜明特色,是中国古典文章学最后的辉煌。本书在普查清代文话文献的基础之上,结合清代特有之学术风会与时代思潮,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清代文话展开研究。宏观的理论专题研究基于对具体文话文献的提炼总结,力求宏中有微;微观的专书研究旨在考察重要文话个体与相关理论或文体的关联,希冀微中表宏。文学23.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