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犁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序(一)

卢振川

我同牛增慧同志相识已有半个世纪,我们是老同事、老朋友。近年来,增慧在周围同志的鼓励支持下,把他从1956年当《唐山农民报》通讯员以来所写的分类文章搜罗起来,准备汇印成集。在付印之前,他把经过筛选和整理的全部文稿送我一阅,征询我的意见。尽管那么多的小五号字的复印件使我看起来很是吃力,我还是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了一遍。读后,感慨良多。

先说这本文集的题名吧。据增慧说,他准备把这本文集题名为“老牛犁痕”。我以为,这是一个既形象又贴切的题名。增慧姓牛,他在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工作期间,省委机关很多同志都戏称他为“老黄牛”。这个戏称,是大家对增慧那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工作精神的赞扬。其实,增慧不只在省委机关工作是“老黄牛”,在玉田县,在唐山劳动日报社,在河北日报社,在所有的工作岗位,他都是埋头拉犁、辛勤耕耘的“老黄牛”,都留下了道道“犁痕”。这“犁痕”,恰恰是他半个世纪来锻炼成长的生动记录。

说到增慧的锻炼成长,就不能不说他的勤奋与刻苦。他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从担任一个电话站的话务员时开始学习写稿,争取当一名党报的通讯员,到成为县报、地区报的记者、编辑,最后成为省报的副总编辑。实现这样的跨越,固然离不开许多同仁的帮助,但主要的是靠自己的刻苦学习和勤奋努力。他认定了一条道理——“勤能补拙”,坚信自己虽然底子薄,靠勤学苦练一定能赶上去。在工作之余,他把别人用来休息和玩的时间都用在读书和练笔上了。在工作中,他更是抓紧一切机会多写多练。他在担任《唐山劳动日报》驻县记者期间,采写和发表的消息、通讯,是所有驻县记者中数量较多的一个。1961年是三年暂时困难中最困难的一年。恰恰在这一年,他曾兼驻玉田、宁河两个县。这段时间,他又曾两度被抽回编辑部参加系列报道。在这种任务重、困难多的情况下,他抓紧时间深入农村进行采访。这一年,他采写的消息、通讯被选入本文集的就有19篇之多。增慧这种勤奋与刻苦的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工作经历。1994年从《河北日报》副总编辑的岗位上退休之后,他仍然不辍笔耕,参加了《河北日报》老干部评报组,由他执笔写了不少说理透辟、语言中肯的好文章。正是靠着这种勤奋与刻苦,增慧才实现了一步又一步的跨越。这本文集就是最好的见证。

同增慧接触较多的人,除了对他的勤奋与刻苦交口称誉之外,对他的热情与朴实也都有深深的感受。增慧待人诚恳,乐于助人。无论对同事、对通讯员,还是对采访对象,既肯虚心学习对方的优长,又能热情帮助对方克服缺点。在待人接物上,总是那样平和、实在。无论他担任什么职务,始终保持低调,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出现在各种场合。文如其人。从收入文集的许多文章中,可以体会到他那种火辣辣的热情。有热情的颂扬,有热情的鼓励,也有热情的期盼。至于文字的朴实无华,更是这本文集的一个显著特点。那些文章,没有装腔作势,不靠华丽的辞藻,所表达的都是真情实感,出之于自然,发之于肺腑。尤其是“切磋”、“探索”两篇,文章经过了深思熟虑,字斟句酌,所以都比较准确、贴切、简明,深入浅出,明快流畅,使人读后耳目清爽。这种朴实的文风,正是增慧的朴实人格的自然表现。

在本文集即将出版之际,我写了一点读后感,勉充为序。

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