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曝光
曝光,在中文意思里有多解,它可以是新闻记者们处心积虑要公之于众的隐秘事件,也可能是你曝晒你家的被子。但对于摄影师们来说,曝光几乎就是一辈子要做的事情。
曝光,通常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只是“唰”地一下,一切都完成了,你可以得到一幅比最好的画师画得还要真实的影像。但是这个工作实现的过程却那么漫长。
摄影是一个转化的过程。把光线转化成更持久的物质,把它保存起来,就像化石,动物的骨骼虽然很容易降解,但是石头却经过上百万年的时间保存下来了。
如果你用的是胶片相机,那么光线是被转化为化学物质保留下来的。胶片上的主要感光物质是卤化银,胶片上遇到光线的部分会发生还原反应,形成金属银的颗粒,而没有遇到光线的部分,则不会发生变化。当我们经过冲洗把卤化银漂清的时候,画面中留下的便是银颗粒了,拍摄时光线照射得多的地方,银粒就会比较密集,光线照射得少的地方,银粒就比较稀疏,而没有光线的地方就没有银粒,我们把银粒的密集程度称为密度。这样一来,光线的多少就在画面中用银粒的密度的形式保留下来了。
花絮
银颗粒在画面中并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是亮闪闪的,而是黑色的。金属银在细小的状态下可以呈现为黑色的颗粒,而黑白照片上的影像,正是由这“昂贵的黑色颗粒”组成的,黑色比较深的地方就证明银颗粒比较多,而较浅的灰色区域则是由比较稀疏的银颗粒形成的,而纯白色区域没有银粒。
虽然颜色不同,但它毕竟是如假包换的银,很多人收购摄影实验室的废液,可以用另一套工序从中提取出银,当然,这一次是“银闪闪”的银了。但是由于工序复杂,所获也不多,药液又比较贵,因此赚到的并不多,否则所有摄影师都改去提取金属银发大财了。
初识摄影的人总是对于摄影中的光圈(比如f/2.8、f/64)、快门(比如1/2,000秒、1/4,000秒)、感光度(比如ISO200、ISO400)之类的,会感觉到迷惑。于是就会觉得理解曝光是非常难的,于是大家都倾向于使用自动模式,把这些复杂的数字交给照相机处理。因此本书的目的就是让大家放弃这样的预设。其实把这些数字搞清楚,并不难。
在我做摄影师之余的时间,我会经常在各地讲学,而最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你这张照片是用多少光圈和快门速度拍摄的呢?”——赵嘉 光圈f/2.8,快门1/15s, RDP胶片增感至ISO400
在本书中,我们首先将详细介绍相机测光、镜头光圈、快门速度和感光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就像武林中的“六扇门”一样是完成曝光最重要的“四扇门”。他们也的确是四扇门,分别通往四个非常庞大的世界。只有掌握它们,你才能精准地控制曝光。掌握了他们,你也会体验到无限的拍摄乐趣。
当然,你需要的还有对于光的判断,不同光线条件下,光线效果迥异,如何有效控制这三者,才能得到最好的作品。所以从入门的摄影爱好者,到最好的摄影师,讨论的仍然还是这三个问题。
当然要熟练掌握这三者,它们共同的核心——测光表也是我们需要了解的。然而即便有了测光表,如何使用测光表,该测量什么位置才能得到精准成功的曝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将要讨论的。这些都是你从准确记录客观光线到创造性地进行曝光的重要条件。
而随着你对这三者了解的深入,真的“进入”摄影领域,一定会沉浸在对光圈和快门加以控制后的深深喜悦中不能自拔。
每一个摄影爱好者其实对于曝光都是有一分恐惧的,他们都分享了一个共同的理由:就是曝光总是不够准确,或者有时候曝光还可以,但下一张照片可能就非常不理想。总觉得这么多项参数,无从下手一一控制。我希望在阅读了本书后,你能将本书中所介绍的方法一一用到拍摄中,就能够得到精准的曝光的方法。你的恐惧和忧虑将被十足的自信取代。
从胶片时代到数码时代,一直到数码相机的飞速发展,摄影的世界经历着翻天覆地的转变。但是,我们需要告诉大家的是,改变的事物越多,不变的东西也就越多。相机的基本原理——一个密闭的盒子,配上一个镜头,加上感光物(胶片或者数码相机的CCD和CMOS)光线通过镜头,成像在相机里的感光元件上,这一原理没有变化,也就是说我们的使用基本上没有变化。而这一没有变的过程,就是我们所研究的“曝光”过程。换句话说,无论是数码还是胶片,无论是你的手机、小卡片机还是数码后背,其原理和使用的基本原则是不变的。
当然数码还给我们带来了“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这些软件可以帮助我们在后期调整照片的质量,使其向我们希望得到的效果靠拢。但是你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想使用后期软件调整,也是你前期的曝光越准确后期的调整空间越大,最终的效果也越有可能接近你所设想的效果。而且假设你要拍摄一组旅游照片,你是愿意把时间更多地花在家里的电脑前,还是美丽的景象前呢?所以尽量享受你在拍照片时候的创作乐趣吧。
对于很多读者来说,本书的内容可能是个全新的世界,而对于一些已经喜欢摄影有一段时间的朋友来说,书中提到的可能有些是听说过的,但是一直没有来得及做更多的研究。无论你属于哪个阶段,接下来的内容,会让你了解一个更有趣的光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