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2)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张锡纯,中西医结合的奠基人(2)

从天津回来之后,他在家继续学习准备再考科举。其实张锡纯学习挺努力的,各门功课功底也很扎实,比如曾经有人这样评论张锡纯的国学功底,“尝见以文会友,谈妙理,揭精蕴,举座倾听,共相首肯,知其得力者深也”,说张锡纯和人家谈学问,大家都听得入神,觉得理解深刻,意思是说张锡纯对《易经》等学问理解得很深刻。但是大家要清楚,过去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科举考试的结果很多时候是两回事儿,所以也不必太在意了。

有意思的是,虽然科举考得不好,可是张锡纯的医术却在飞速地进步。张锡纯自己也说,他弱冠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给人看病了,一般附近人家,如果有个什么急病,来不及请医生的,就会找到他,先给看看。

但是,因为年纪轻,有很多人不大相信他会治病,张锡纯还曾经眼睁睁地看着患者在眼前死去,自己却无能为力。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当时村子里有一户人家,这家有人患了喉症,就是那种急性的咽喉疾病,去请了医生,但是同时还央求张锡纯“作陪”。

这位医生来了以后,一看患者,咽喉肿得很严重,连呼吸都受到影响了。大家注意了,这种咽喉肿痛导致的呼吸困难,是一种很严重的喉科疾病,一般多发在秋冬之际,风凉的时候,有的人会咽喉堵塞,严重的甚至会因无法呼吸而死。

当时医生就开方子,用的是“发表之剂”,就是发汗散寒的药物。

别看张锡纯此时年轻,但是医术已经很高了。他立即就急了,马上驳斥这个医生(出言驳之),说这个病应该用辛凉解表之药啊,已经化热了,怎么能用温热药呢?

但是,这个医生不听,还和张锡纯辩论,说一定要用发表的方法才能消肿。

最可怕的是患者的家属深信医生的话,觉得张锡纯太年轻了(忘了找张锡纯来作陪是为什么了),张锡纯自己说的,当时“因年少,人多不相信”,所以也没有什么办法。

最后结果如何呢?这个患者服药以后,病情加重,很快就死去了。

这件事让张锡纯深受打击,他一个人来到了村口,望着远方苍茫的大地,田垄间,几个农民在锄着地,一两声狗叫从远处传来。

张锡纯在那里沉思了好久,他发现:一个医生,如果业务不精,就可能成为杀人的罪犯,这可不是一般的严重啊。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给人治病,出发点是好的,可为什么最后却把患者给耽误了呢?

这都是水平低惹的祸啊,原来医术高明是如此的重要啊!

这件事,促使张锡纯更加发奋学习医学。

就拿这个喉症来说吧,张锡纯后来就一直在学习、实践中体会,直到自己的治疗方法成熟。

苦学《伤寒论》

了解张锡纯的人都知道,他学问的根底是《伤寒论》。要说到张锡纯学习《伤寒论》,还要从一件事情说起,这件事给张锡纯的刺激也很大。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在1885年,也就是张锡纯25岁的时候,邻村有个武生,我说的这可不是唱戏的那个武生,是考武科举的考生,叫李杏春(怎么看都不像武生的名字,和翠花有一拼)。话说这位李杏春这年三十多岁了,是个膀大腰圆的猛汉子。有一天患了病,偶感风寒,然后就开始喘促不休了。具体是什么症状呢?是身上不发高烧,精神不振,“略一合目即昏昏如睡”,同时胸膈满闷,吃不下去东西,舌苔白腻(这说明体内水湿重),脉滑而濡。

就是这个病,当时张锡纯给开的是散风清火利痰之药,服用了几次,一点效果都没有。

怎么办呢?再请医生吧,就又请了几位医生,开了方子,也没有效果。

这个时候再看这位猛汉李杏春,已经一点都不猛了,病势开始变得严重了起来,家属心急之下,就又把张锡纯给请来了。

张锡纯是个热血之人,看到这种情况,是一定要管的,怎么办呢?这时,他突然想起来,自己认识一位老中医,八十多岁了,叫皮隆伯,在渤海之滨隐居,如果能把这位老中医请来,那这个病应该有救啊。

李杏春一听,立刻派人把这位皮隆伯老中医给请来了。

这位老中医来了以后,一诊断,说:“这个病好治啊。”

大家一听,啊?这还好治?那么多的医生都在这儿丢了人了,您还说好治?

老中医接着说:“这就是一个小青龙汤证,没什么难治的啊。”于是,就提笔开了《伤寒论》中的小青龙汤,在原方的基础上,加上了杏仁三钱。

结果如何呢?服完一服药以后,这位李杏春的喘就止住了,然后老中医又开了《伤寒论》里面的苓桂术甘汤加味,两服药,这个病就好了。

张锡纯一看,我的妈呀,这才叫治病啊,这个《伤寒论》敢情这么有用啊!

张锡纯说,“愚从此知小青龙汤之神妙。”

这怪谁啊?只能怪自己看书功夫没有到家啊,得,老老实实从头看吧。从此,张锡纯广泛地收集《伤寒论》的注解书,仔细地攻读。

我们看张锡纯的著作就知道了,他的学问功底是从《伤寒论》来的,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这部著作中,对很多经方进行了注释,可见其学问根底之深。他对经方的应用很有特色,他是用张仲景的思路,但是在具体的药味上,他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修改。这是活用的方法。

其实,我们的中医大家们,他们的学问都不是凭空来的,都是通过努力学习得来的,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是曾经苦读《伤寒论》。要不怎么说《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的基础呢。

但是,张锡纯学问的另外一个来历,大家都没有注意过,为什么他能活用《伤寒论》的方子呢?为什么他敢改张仲景方子的组成呢?

这要从他尝药的习惯谈起。

神农尝百草

中医在治疗过程中使用药物,就好比在打仗过程中排兵布阵一样。谁了解士兵,谁用兵用得好,谁就能够打胜仗。但是,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中医对中药却不是很熟悉了。

可是,张锡纯不同。他为什么能够有那么大的成就呢?就是因为他对中药非常熟悉。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在这里,我介绍一些本草学的知识。

大约在汉代的时候出现了一本书,叫《神农本草经》,这本书的作者到底是谁,现在学术界依然争论不休,相传是神农写的,但也有很多人认为是道教人士所著。但是无论如何,这是中国本草学的一个开端。此后,历代很多医家都写了各种本草书,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本草纲目》。

那么,本草书是干什么的呢?它是研究每一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作用的。

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在历代的本草学著作中,有很多论述是不一致的,大家各有发挥,都说得头头是道,到底听谁的呢?

这个问题让很多初学中医的人都犯晕,比如枳壳,药性到底是升还是降呢?众说纷纭,有的人说枳壳是降的;有的说枳壳升,枳实降。那么,该听谁的呢?

我也不知道该听谁的,那么,怎么办呢?只好自己去体会了。

体会的最好方法,就是按照老祖宗发现药物时使用的方法,自己去尝,去体会。传说,当年神农为了发现药物,日尝百草,一天里遇到了几十种毒药(这有点夸张了,搁一般人身上绝对受不了)。

我把张锡纯早年的医案都给集中在一起,发现在他早年行医时,治病总是用一两味药,让人感觉很奇怪。那么,这里面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让我们从张锡纯治病的故事说起吧。

在张锡纯刚开始学医的时候,他的邻居家有位少妇,这位少妇身体一直很弱,同时还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月经越来越少了,到了日子,只来一点就没有了。

这个问题很让她苦恼,听说张锡纯学医以后,就问张锡纯该怎么治疗。

张锡纯后来写道,“时愚初习医未敢疏方”,就是因为自己是刚刚学医的,没有敢给人家开方子。

但是,张锡纯却记得本草中说,当归这味药是妇科圣药,为生血活血之主药。所以,他就告诉这位少妇,每天用当归八钱,熬水喝。

现在看,这么开方有些不大合适,应该根据体质配合点药物。

但是,在当时来看,效果却是很好的,因为这位少妇到了日子以后,发现自己的月经正常了。

张锡纯自己写道,“由此可知当归生血之效也。”他在实践中验证了当归生血的效果。

再举个例子。张锡纯曾经说过,他二十几岁的时候,患过一个病,就是“于仲秋之月,每至申酉时腹中作胀”。

这个申酉时,就是下午的三点到七点钟,中医认为,这个时间在一天里面和一年中的秋季对应,是属金的,主降收,这就是中医的天人相应理论。

中医认为早晨万物生发,对应春天,属木;中午热盛,万物繁茂,对应夏天,属火;下午万物降收,对应秋天,属金;晚上万物进入休眠状态,为第二天做积累,对应冬天,属水。关于土,在中医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在每个季节的末尾十几天是属土的;另一个说法是在夏天和秋天之间的长夏是属土的。其实这些说法都各有道理,大家灵活应用就可以了。

张锡纯在想到了这些以后,就分析了:我在秋天,又是在申酉时出现腹胀,这一定是有规律可循的。他认为这是“秋金收令太过,致腹中气化不舒”,就是秋天是主降收的,可能是降收得太过了,所以令自己腹胀。那么,什么药能治疗这个病呢?

张锡纯想到了厚朴这味药,因为他在读本草书的时候,知道厚朴可以治疗胃气郁结胀满疼痛等症,同时药性能升能降,于是就每天嚼服厚朴六七分,大约不到现在的2克。

结果,这样服用两天以后,腹胀就痊愈了。

于是,张锡纯通过这次实践知道了,厚朴可以起到消除腹胀的作用。后来,张锡纯在治疗冲气上逆的时候,在重用龙骨、牡蛎、半夏、代赭石的同时,经常稍稍地配合一点厚朴来宣通气机,这样,则“冲气痰涎下降,而中气仍然升降自若无滞碍”。

再举个例子。当时,张锡纯家附近,有个叫张马村的村子,村里有户人家,雇了一个牧童,给他们家放牛。在夏天的时候,这个牧童会把牛赶到村外的山坡上,让牛吃草。

但是,悲剧却在这如画的风景中发生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当时还有别的孩子也在放牛,这些孩子在一起,总会搞些恶作剧。其中几个孩子就约好,一起来恶搞这个牧童。于是他们就喊:“喂,你,过来!”

那个牧童不知道怎么回事儿,一听伙伴们叫他,就傻乎乎地跑了过去。

结果,他们几个一拥而上,按住这个牧童的脑袋,让他弯腰,把脑袋强行塞入这个牧童自己的裤裆里(纳头裤中),然后把他的两个胳膊倒背着给绑起来,他们管这个游戏叫“看瓜”。

有的时候,恶作剧是很害人的,比如有的人趁别人不注意,撤掉那个人的椅子,结果人摔坐到地上,就会导致尾椎着地,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瘫痪。

这个恶作剧后果很严重,当牧童被人救出来的时候,“气息已断”。那些调皮的孩子们已经吓跑了,大人们赶快让这个牧童盘腿坐,然后捶打腰背,过了好半天,这孩子的气息才缓过来。但是还是觉得有什么东西在胸口堵着,使得呼吸不畅,严重时,“气息仍断,目翻身挺”。

当时,人们都没办法了,就把张锡纯请来了。张锡纯一看,这是怎么回事儿啊?一问,敢情是恶作剧给搞的。于是,他就想,这一定是牧童在裤子中“闷极之时,努挣不出,热血随努挣之气上溢而停于膈上也”。

也就是说,这是孩子使劲的时候,瘀血上溢导致的。

于是,张锡纯又想到,三七这味药,可以化瘀血,又可以止血妄行,而且病愈以后还不至于将瘀血留于经络。于是,他就开了三七,并把它研成粉末,让这孩子每次服用三钱,合现在九克,用开水冲服。

结果,服用两次以后,这个孩子就康复了(两次痊愈)。

这样,张锡纯对三七的疗效也有了直观的感受。没多久,又发生了一件事情。

张锡纯家附近有个村庄叫留坛庄,有个少年姓高,年龄在十四五岁,患上了怪病,总是不断地吐血。这个吐血在过去是常见病,一般血有从呼吸道出的,有从消化道出的,看这个吐血的势头,我分析这个少年是从胃里面出血的可能性大些。

家人给少年请来了医生,治疗了十多天,愣是没什么效果。

这个时候,孩子的病情可就危急了,您想想,成天这么吐血,一个人能有多少血?

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有人想起了张锡纯,说这人用心学医,赶快去问问他吧。

于是,这家的家长就“仓猝遣人询方”。

张锡纯随着来人跑去一看,就说,这个病,我出个方子吧,就用三七粉,去买来一两,分三次服用下去。

啊?大家一听,能行吗?就一味药,三七粉,而且还是一两,这个分量大了些吧?平时也就是用几钱,您怎么敢用一两啊?

但是没办法,孩子还吐着血呢,我们就听听这位张锡纯的吧。

于是,家人就去买来了三七粉,按照张锡纯的方法,分三次,一天就全给孩子服用了下去。

结果,“当日服完其血立止”,孩子吃完药就不吐了。

谁都知道张锡纯的本草知识根底很深,但是他是怎么学的,一般人可就不知道了。现在,我就把这个谜底给大家揭开吧。

我把张锡纯的医案,只要标有年代的,都给放到了一起,发现张锡纯在早期使用单味药的时候居多。

这就和我们一般学中医的人不一样了,我们也学药的各种功用,但是,老师总会告诉我们,这个药是用来组成方剂的,方剂才是治病的。

所以,我们在开始治病的时候,用的都是方剂,比如四君子汤打底,组成补气的方剂;四物汤打底,组成补血的方剂等。

这就和练武术一样,我们一上来就是组合拳,练的是套路,一路长拳,二路长拳,成套地打,最后很多人一打架,上来就是一个套路,从头练到尾,你让他单独打一拳,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