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全心投入的生活
全心投入当下生活,意味着我们要从生活中获得价值感,并培养出勇气、仁慈心和联结的特质。早晨醒来,你会对自己说:“无论我已做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完成,我都觉得满足。”晚上临睡前,默念着:“我的确不完美,很脆弱,有时也会胆小,但这并不能改变我勇敢、值得被爱、拥有归属感的事实。”
全心投入当下的生活,不仅仅是一时的选择,而是一个过程。实际上,我认为这需要用一辈子去践行。我见过许许多多的人,他们全心的生活、全力去爱,我想要在此分享他们的故事,并探寻他们为何能够全心投入当下生活。
在开启这段旅程之前,了解我们要随身携带的东西至关重要。如何从生活中获得价值感?如何接纳自身的不完美?如何培养自己具有全心投入生活的特质,并摆脱阻碍我们全心投入的累赘?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归结为三点:勇气(Courage)、仁慈心(Compassion)和联结(Connection),它们将是我们这趟旅程中披荆斩棘的利器。
也许你会说:“太好了。我只要变成一个为完美主义而战的超级英雄就可以啦!”我完全理解这一想法。勇气、仁慈心和联结乍听上去像是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实践着它们,只要勤于练习,这些日常实践就会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思议的礼物。幸运的是,我们自身的脆弱迫切需要这些利器,因为我们是人类,因为我们不完美,所以我们需要每天实践这些工具。只有这样,勇气、仁慈心和联结才能变为礼物——来自不完美的礼物。
在随后的第1章里我会详细介绍勇气、仁慈心和联结,以及它们如何成为创造自我价值的利器。
一旦我们掌握了这趟旅程中将要使用的这三件利器,我们就能进入问题的核心:爱、归属感和价值感,这将是下一章的内容。我会回答我在职业生涯中所面对的最困难的问题:什么是爱?我们能够爱一个人却又背叛他吗?为什么我们渴望天长地久却又常常破坏了真正的归属感呢?我们是否爱我们的父母和孩子胜过爱自己?我们如何定义价值感,为什么我们总是撞破头皮想要得到它,却不相信它的存在?
每一段旅程都会遇到阻碍,全心投入生活的旅途也同样如此。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会探讨全心生活、全力去爱的最大阻碍,以及如何运用有效的策略扫除这些障碍,培养乐观豁达的心态。
为了实现全心投入生活的目标,我列出了10个礼物以及一些日常实践的指导,从而为这趟旅程指明方向。每个章节即是一个礼物,包含着故事、定义、语录和感想,以指引我们如何去生活、去爱。
寻找共同的定义
本书有许多令人困惑的“大概念”,例如爱、归属感和真实。当务之急是界定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却很少被解释的概念,同时我认为,一个好的定义应该是易懂的、可操作的。我试图给这些词语下定义,从而帮助我们拆解并探寻其中的意义。如果我们跳过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表面字义,挖掘全心投入生活中的那些日常行为和经验,我们就会看到人们是如何定义这些驱动他们行为、信仰和情感的概念。
例如,当研究中的受访者谈到“爱”时,我会小心解释这个概念,有时甚至需要发展出新的定义(我的确给“爱”和其他词语下过新的定义)。有时候我会在现有的文献中翻阅,以期从中找到符合受访者经历的定义。最好的例子就是“玩乐”(Play)这个词,玩乐是全心投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研究这个话题时,我从斯图尔特·布朗(Stuart Brown)的《玩出好人生》(Play:How It Shapes the Brain, Opens the Imagination, and Invigorates the Soul)一书中得到启发,因此我没有创造一个新的定义,而是直接引用了他的原话,因为他的作品恰好诠释了我的研究所得。
我意识到定义也会导致矛盾和分歧,不过我觉得这样也挺好。我宁愿大家一起争论这个词汇的意思,而不是对其置之不理。我们需要一种共同的语言来增强意识、达成理解,这是全心投入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
秘密按钮DIG
2008年年初,我的博客刚开通不久,我在上面发表了一篇关于我的“深度挖掘”(dig-deep)按钮崩溃的帖子。你知道什么是“深度挖掘”按钮吧?就是当你筋疲力尽到不想三更半夜再爬起来、不想再洗一大堆衣服、不想再赶另一趟飞机、不想再多回一个别人的电话,甚至当你想朝某人竖中指,然后躲得远远的时候,你就可以摁下这个按钮。
当我们感到疲惫不堪、不知所措的时候,当我们觉得有太多事情做不完而没时间关心自我的时候,“深度挖掘”按钮就是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个秘密开关。
在我的博客里,我解释了自己为什么不去修复自己的按钮。我曾经答应自己当我身心感到不快乐的时候,我会试着放慢脚步,而不再依赖以前的老三样:撑下去、迎头干、别抱怨。这三句话确实能奏效一段时间,但我开始怀念我的秘密按钮。当我感到空虚失落时,我怀念求助的感觉。我需要找到一样利器为自己掘出一条光明大道。于是我回过头来看我的研究,寻找一条能与全心投入生活的理念保持一致的道路。也许会有比“别抱怨”更好的办法吧!
结果发现:全心投入生活的人们确实在“深度挖掘”,不过他们深度挖掘的方式与众不同。当他们筋疲力尽、不知所措的时候,他们会:
熟思(Deliberate):通过祷告、冥想或者简单地设立意图;
灵感(Inspired):做出全新的、不同的决策;
行动(Going):立即采取行动。
自从我发现了这三件法宝,我也像他们一样尝试“深度挖掘”,竟然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最近发生的一个例子是,当我在庞大的互联网中迷失了方向时,我荒废了工作,整天待在电脑前盲目地上网玩Facebook,既谈不上休闲,也谈不上创作,只是消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我尝试了这个新的“深度挖掘”——熟思、灵感、行动。我告诉自己:“如果你想充电,如果沉迷网络的确让你感到开心和放松,那么就去做。假如不是的话,就该好好考虑其他休闲方式。找点有意义的事情来做,而不是耗费精力干这些无聊的事。最后同样重要的一点是,马上开始行动!”我关上手提电脑,祷告了几句,提醒自己要学会自我仁慈,并观看了那部在我书桌上搁置了一个多月的电影。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
这不是老式的“深度挖掘”——撑下去。我并没有强迫自己非工作不可或只做那些富有成效的事,而是虔诚祈祷,潜思默想,还心灵一份宁静。
后面章节中的每一个礼物都带有“深度挖掘”的部分,以帮助我们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深思熟虑、寻求灵感做出决策、并立即采取行动。我愿意和读者分享我的经验之谈,同时我也建议你找到适合自己的策略,这些新的策略比老一套的“撑下去”要管用得多。
羞耻感:从你最怕展露的自我开始
本书充满大量宏大的主题,比如自我仁慈、接纳和感恩。我不是第一个讨论这些主题的人,当然我也不是那个最聪明的研究者或最有才的作家,但我绝对是第一个从全心投入生活的角度来解释这些主题如何单独或联合起来发挥作用的人。更重要的是,我也是第一个从多年钻研羞耻感和恐惧的研究者的角度来探讨这些主题的人。
坦白说,我不止一次想要放弃研究羞耻感这个主题,当我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这项恼人的工作中时,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好几次,我都想举手投降:“我不干了,这也太难了。外面还有许多有趣的事情等着我去做。我现在就想撒手不干了。”我并没有选择研究羞耻感和恐惧这一课题,而是研究选择了我。
现在我总算知道自己坚持下去的理由了。我需要的——不论是从专业上还是从个人方面而言——就是全心全意地投入这项研究。我们可以大肆讨论勇气、爱和仁慈这些话题,不过除非我们愿意真诚地交流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践行,否则我们就只是纸上谈兵而已,永远都是如此。
勇气听起来不错,但我们需要讨论的是如何才能摆脱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然而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摆脱世俗的眼光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们都想拥有仁慈心,但我们是否愿意看到划定界限和说“不”反而是仁慈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呢?即使说“不”会令别人失望,我们仍会这么做吗?归属感是全心投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我们首先要学会自我接纳——但为什么做到这一次却如此困难呢?
在写这本书之前,我不停地问自己:“这本书值不值得写下去?我对别人有什么贡献?”讽刺的是,我想我最有价值的贡献就是从研究羞耻感的角度来探讨爱、归属感和价值感的话题。
从这项研究中,我清楚地了解到羞耻感如何使人感觉恐惧和渺小,这使我不仅仅是提供一些好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这一视角让我有幸与各位读者分享一些能改变我们生活的真实策略。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我们如此害怕展露真实的自我,我们就必须认识羞耻感和恐惧的力量。倘若我们不能忍受诸如“你永远不够完美”或者“你以为你是谁”这样的评价,我们就无法朝新的方向前进。
当我被羞耻感这个课题压得喘不过气时,我真希望自己在那段经历失败和绝望的时期,能够拥有现在我所知道的一切。如果能回到过去,我一定会悄悄地告诉以前的我,正如此刻我们开启这段旅程时我想对你说的一样:
坦露自己或许痛苦,但远不如我们用生命来躲避它来得痛苦;承认自己的弱点或许危险,但远不如我们放弃爱、归属感和喜悦来得危险——正是这些体验让我们变得脆弱不堪,但我们只有勇于探索黑暗,才能发现无限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