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章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
[瑞典]林西莉——著
李之义——译
中国文化有惊人的连续性。直到今天人们在广告、民间艺术和周围的日常生活中,还能看到一些画面,它们在把握和反映现实方面与三千多年以前的文字创造者们完全相同
令人惊讶的是,这本介绍汉字的书是一位外国人写的,她就是瑞典汉学家、瑞中友好协会主席林西莉女士。
林西莉女士从20世纪50年代便跟随世界著名汉语学家高本汉先生学习,从那时起她就迷上了汉字。作为一个外国人,她总想弄清楚,一个个汉字为什么是这个样子?那一笔一画代表着什么?它们最初的形式是怎样的?即便是最简单的“一”“三”“五”“七”,在她眼里也充满了神奇。还有,为什么人们把自来水的开关称之为“龙头”?为什么人们把怀孕叫作“有身子了”?为什么许多中国人见了面说的不是“你好”,而是问“你吃了吗?”,等等。
结束了在中国的学习后,她回到瑞典,在从事汉字教学时,就尽量从汉字早期的形态讲起,并从这些字讲到中国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房子、车辆、衣服以及他们使用的工具,讲述产生这些文字的自然场景——乡野、山河、动物与植物。结果是,这样的讲解产生了神奇的效果,学生们对汉字和汉语文化的兴趣大增,原本令他们头疼的汉字就变得鲜活起来,更好理解了。
这本书就是林西莉女士在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耗时8年完成的。本书的中心是通过讲述汉字的起源及其发展,展现中国的文化史。她所讲解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汉字,如关于人自己的身体、水与山、野生动物、家畜、车、船和道路、农耕、酒和器皿、麻与丝、竹与树、工具与武器、屋顶与房子、书籍与乐器等。
作者对200多个“基本汉字”进行了详尽的探讨,并以散文的笔法,通俗易懂地讲述了它们的来龙去脉,阐释了每一个字独特的美。尤其珍贵的是,书中集录了500多幅图片,这些图片直观形象地表现出相关汉字的造型和来源,不但有利于读者对汉字的理解,而且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兴趣,拓宽了其知识面。整本书给人的感觉是轻松、自如、优美、愉悦。
在商朝(公元前1600年至约公元前1046年),人们在狩猎、征伐、祭祀和询问收成的丰歉等重要活动前都要举行占卜仪式,问问情况会怎么样。这种活动都刻在兽骨和龟甲上,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后来,有一些文字刻到青铜器上,被称为金文。我们了解汉字的起源主要就是通过甲骨文和金文。
汉字是象形文字,最开始,不少字就是表现这个字意思的一幅图画,比如“人”就是一个人站立的样子,“目”就是人的眼睛的形状,其他如手、耳、女、子、水、山、火、鱼、鹿、龟、象、鸟、羊、牛、马、车、舟、田、雨、井、禾、弓、壶、衣、伞、木、刀、门等字都是如此。
在这些基本字的基础上,可以变化出很多字来。比如,“禾”表示谷物或粮食的意思,“禾”和“口”组成“和”字,表示当大家都吃饱时,家里就一片祥和;“禾”和“日”组成“香”字,大家可以想象米饭慢慢地煮着,散发出来的香味;“禾”和“火”组成“秋”字,成熟的谷物红似火,这是初秋的重要特征之一;一只手抓着一棵谷穗,就成了“秉”字,在古文里意思为“一把”,后来逐渐变成了表示谷物的量词,而且又有表示“抓住”的意思。
再比如,“木”字表示一棵树的干和枝。下面加上一横就成了“本”字,表示根、根本、本源的意思;上面加一横就成了“末”字,意思为树尖、树梢、结尾、粉末;“独木不成林”,两个木在一起就成了“林”;三个“木”组成了“森”字,表示繁密、茂盛的森林;“林”与“火”组成了“焚”字,表示烧掉的意思;一个人靠在树旁边,组成了“休”字,可能要乘阴凉,休息一下;“木”与“田”组成了“果”字,表示果实;“木”字上来一只手,成了“采”字;一棵树下有一张口,什么水果这么馋人?张口的嘴在等吃一个“杏”子。
可以说,这是一本孩子学习汉字的通俗易懂的入门书,为孩子开启了认识汉字、探寻文化起源的大门。原外交部部长、原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评述道:“从汉字的象形结构中去理解汉字的来龙去脉,就能从汉字的形象中悟得其意蕴,也就能更加理解和记住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