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发展年度报告·201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世界与中国

一 引论

联合国2015年发表了《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报告》。报告显示,国际社会基本实现了全球极端贫困人口减半、小学教育性别均等,以及无法获取改善饮用水源的人口减半等具体目标,但仍有部分发展目标尚未完全实现。参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报告》, http://issuu.com/un-dp-china/docs/undp-ch_mdg2015_eng。在接下来的第69届联合国大会上,193个联合国会员国的代表就2015年后发展议程达成一致,通过了题为《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文件,并由联合国大会提交给2015年9月举行的联合国发展峰会正式通过,这标志着人类社会第一次就“可持续发展”达成了共识。

中国2015年刚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中,设定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规划。其中最重要的发展方针之一就是针对我国现有发展中“不可持续问题”,把“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作为主要目标之一,设定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ht-tp: //wcwy. ahxf. gov. cn/village/s4newContent. asp? webid=5264&Class_ID=76115&id=2066705。

与“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集中在“能量总量和用电总量控制”等绿色低碳发展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的讨论不一样的是,“十三五规划”中对如何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发展清洁能源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相应的制度调整等给出了更系统的规划和方案,这也标志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在政策和实践层面有了更系统的整体性规划。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在台湾又常常被称为“永续发展”,是在“增长的极限”的观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发布的报告《世界自然保护大纲》里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和理论发展都与对传统现代化理论的“经济增长观”的反思、修正甚至颠覆性的讨论密不可分。

(一) “可持续发展观”的滥觞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对资源“永续利用”的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如《孟子·梁惠王上》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朱熹注:《四书》,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页。之说,主张要遵守自然生态的时节规律耕作,不涸泽而渔,并且要定期封山育林。孔子也主张“钩而不纲,弋不射宿”朱熹注:《四书》,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论语·述而》),说的是钓鱼但不拉大网,狩猎不射归巢的鸟,以保护正在怀孕或产卵期的鸟兽鱼鳖,蕴含着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西方早期的一些经济学家,如马尔萨斯(Malthus,1798, 1820)、李嘉图(Ricardo,1817)、米勒(Mill,1900)等参见马尔萨斯《人口学原理》(1798)和《政治经济学原理——由实际应用的观点考察》(1820);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著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1900)。也较早认识到人类的经济活动范围存在着生态边界,指出人类消费有物质限制的问题;西方经济学19世纪对林业的研究和20世纪初对渔业的研究,也提出并分析了资源类产业的“可持续产量”问题,这些对资源有限及对永续利用的讨论是可持续发展的先导。

现代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关注有着重要的关系。1962年,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出版了《寂静的春天》,向人类敲响了生态危机的警钟。人口爆炸、土地沙化、资源枯竭、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这一切已经使人类陷入了生存的“困境”,也引发了人们对以往习以为常的口号“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的反思和质疑,唤起了环境保护的意识。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传统现代化理论提供的“经济增长观”发展模式陆续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遭到失败,南北差距扩大、收入不均、贫富悬殊、阶级分化的现象反而愈演愈烈,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生态恶化等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传统的经济发展观经济发展观,也称经济增长观,是把发展、进步视同经济增长,换句话说,就是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社会发展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目标,这样的发展观也常被称为“增长第一战略”。(童星:《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83页)不断地遭到质疑,不少学者开始对现代化理论和单纯经济增长观的发展模式进行反思,积极探索更有可持续性的新的发展道路。发展观经历了从最初的经济发展观,到社会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以及“生态主义”的发展观的转变参见童星《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的可持续性、人文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的可持续性渐渐被纳入人们的视野。

1972年,罗马俱乐部罗马俱乐部(Club of Rome)成立于1968年4月,是关于未来学研究的国际性民间学术团体,也是一个研讨全球问题的全球智囊组织,总部设在意大利罗马,主要创始人是意大利的著名实业家、学者A.佩切伊和英国科学家A.金。罗马俱乐部的宗旨是通过对人口、粮食、工业化、污染、资源、贫困、教育等全球性问题的系统研究,提高公众的全球意识,敦促国际组织和各国有关部门改革社会和政治制度,并采取必要的社会和政治行动,以改善全球管理,使人类摆脱所面临的困境。其在1972年发表的第一个研究报告《罗马俱乐部》,预言经济增长不可能无限持续下去,因为石油等自然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预测世界性灾难即将来临,设计了“零增长”的对策性方案,在全世界挑起了一场持续至今的大辩论。其相关的理论也被称为“增长极限理论”。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并提出了“增长的极限”观念。报告提出地球是有限的,预言经济增长不可能无限持续下去,因为石油等自然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人类若按现有方式发展下去,人口和工业的增长将会停止,同时罗马俱乐部设计了“零增长”的对策性方案。参见[美]德内拉·梅多斯、乔根·兰德斯和丹尼斯·梅多斯《增长的极限》(Limits to Growth),李涛、王智勇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这些讨论在全世界挑起了一场持续至今的大辩论,影响力也逐渐从学术界扩散开来。

1980年美国《呈给总统的公元2000年全球报告》大体接受了“增长的极限”这一观念,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在新自由主义的强势下,这个观念并未能进入观念的“内化”阶段。到了20世纪末,由于新兴国家的迅速发展以及全球环境的持续恶化,这一观念重新又引起人们的审视。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发布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最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在同年三月的联合国大会也向全球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体系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参见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概要》,《自然资源研究》1980年第2期。其本质就是将发展与自然保护结合起来,重视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这一观念刚一出现便得到联合国相关组织的支持,在较短的时间内,50多个国家表示支持这一报告以及“可持续发展”这一观念。

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博士出版了《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阐述了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生态恶化等全球性问题的严重性,明确提出人类社会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唯一选择,并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做了具体的描述。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吸收和发展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系统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的了《21世纪议程》等文件,随后各国通过的相关政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一种发展战略框架被各国普遍接受。

总结来看,“可持续发展”观对“经济增长论”进行了充分的批判,指明了地球资源的有限性,批判了“经济增长论”下的发展对自然的无限剥夺态度,通过对经济增长观下的发展带来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生态恶化等全球性问题的阐述,彻底撕裂了经济增长观的“增长等同于发展”的谬论,并对如何达到可持续性进行了探讨。经过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世界范围的讨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一种发展观在全世界得到普遍的认同。

(二)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与核心论题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迄今有几百种之多,最经典的是,1987年以布伦特兰(G. H. Nrundtland)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又称《布伦特兰报告》)的报告中给出的定义。在这个定义中,“可持续发展”被界定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与危害的发展”布伦特兰(G. H. Nrundtland)等:《我们共同的未来》(又称《布伦特兰报告》),王之佳、柯金良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2页。

报告在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可持续发展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人类需要”的概念,另一个是“环境限制”的概念。前者尤其指应该优先考虑世界上贫困人民的需求;后者指的是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等施加给环境在满足当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方面的限制。报告强调,“一个充满贫困和不平等的世界将易发生生态和其他的危机,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布伦特兰(G. H. Nrundtland)等:《我们共同的未来》(又称《布伦特兰报告》),王之佳、柯金良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2页。

这里的“需要”指的是人类生存支持系统,换句话说,可持续发展指出了一个总目标即福利,以及一个总的约束条件即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提出隐含着对经济的“增长”与“发展”的区别,正如经济学家科斯坦萨等人进一步的解释:“经济的增长在一个有限的星球上不可能无限期地持续下去,经济发展意味着生活质量的改善,而并非必然意味着资源消耗量的增加,因此是可以持续的。可持续增长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可持续发展必须成为我们最重要的长期政策目标。”据此,他们从经济的角度丰富了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使动态的人类经济系统与更大程度上动态的、但正常条件下变动更缓慢的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意味着:人类的生存能够无限期地持续;人类个体能够处于全盛状态;人类文化能够发展;但这种关系也意味着人类获得的影响保持在某些限度之内,以免破坏生态协商的生存支持系统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功能。”参见Costanza, Robert, ed. , Ecological economics: The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ustainabil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1。

科斯坦萨等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进一步地指明了可持续性寻求的是一个动态的在人类总体福利和自然限度间的平衡,要求发展处理好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经济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发展与治理的几组关系。

在对“可持续发展”定义的这些讨论中,渐渐有了一些共识就是,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多元的综合性的发展概念,除了经济可持续以外,还要考虑生态的可持续性(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社会的可持续性(Social Sustainability)和文化的可持续性(Cultural Sustainability)Holmberg J. &Sandbrook 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at is to be Done? ”, Journal of Making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Redefining Institutions Policy & Economics, 1992. Serageldin I. & Bank W. “Sustainability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 First Steps in an ongoing Journey”,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the Wealth of Nations First Steps in an ongoing Journey,1996. Harris, Jonathan M. , Timothy A Wise, Kevin P. Gallagher, and Neva R. Goodwin eds. , A Surve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cial and Economic Dimensions, Washington, D. C. : Island Press,2001.

2.“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议题

在地球资源有限前提下发展的可持续性的诉求里,可持续发展观首先提出的就是人类需要的满足“不能够无限地增长”,在对“经济增长观”的反思、批判甚至颠覆性的讨论过程中,人们重新对“发展”问题的审视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理论重要的一个议题。

其次,可持续发展观中的“人类的需要”的满足有着追求公平的社会面向,这种公平首先指向不同人群之间发展权力的公平,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或民族有别于传统现代化理论的本土化的发展,或者说多元化的“发展”的权力。审视发展中不同人群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不同文化关于发展的“本土知识”,对多元化发展的讨论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最后,可持续发展的公平的诉求还指向代际的发展权利的公平,就是说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和当代社会的发展,还要从未来人类和未来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待发展,这就要讨论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性”。正如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博士在《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中描述的一样,可持续发展与以往发展观相比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全面研究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以往发展观中强调人对自然的开发和改造不同,可持续发展观强调要改变过去那种人与自然间的对立和“征服”自然的旧观念,要建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的新关系,已成为与人类命运攸关的抉择。Brown L. R., “Building a Sustainable Society”, Journal of Society,1981,19 (2), pp.75-85.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生态可持续性的要求。反思“发展主义”基础上的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讨论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论题之一。

总的来看,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不只强调经济的可持续性,还要强调社会的可持续性、生态的可持续性和文化的可持续性。相应地,可持续发展有着可持续性、公平性、共同性和多元性的要求,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常常有着整体性与全球性的特点,可持续发展研究也因此有着跨学科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