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对此,国际社会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在联合国框架下通过了一系列国际协议,试图协调各国的不同立场和利益诉求,寻求问题的解决。正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几乎全方位的影响以及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全球气候治理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影响国际秩序转型、全球政治重塑和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调整的关键性影响因素。长期以来,欧盟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一直试图发挥积极的“领导”作用,成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力量。因此,通过分析和研究欧盟的气候政策及其国际气候谈判立场,对于我们理解全球气候治理的实际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当前,全球气候治理正处于十分关键的十字路口,2015年底世界各国经过反复艰难谈判最终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并于2016年11月正式生效。正当国际社会沉浸在这种难得的胜利氛围准备为全球气候治理的进一步发展而铆足干劲的时候,美国总统特朗普却不顾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为一己之私利而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又为全球气候治理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当然,长期以来,美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政策立场始终处于反复摇摆之中,特朗普的宣布退出似乎也并不出人意料,但由此也更加窥见全球气候治理所具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李慧明博士基于生态现代化理论,深入欧盟内部,深刻剖析欧盟的国际气候谈判立场及其背后的动机,对我们全面理解欧盟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政策立场及其采取这种政策立场的深刻动因,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进而也为我们理解当前正在踯躅前行、缓慢推进甚至还有激烈反复的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作为李慧明博士在中共中央编译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博士后合作导师,他的平和性格、谦虚品质和严谨治学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学术专著即将出版,对此我感到非常高兴、深表祝贺,并欣然应允作序。对他这几年在全球气候治理研究领域取得的一些成就,我倍感欣慰。希望他取得更大的成绩,为我国气候治理政策的制定乃至国际社会真正解决这一难题做一些更加有益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
2015年底达成的气候治理《巴黎协定》预示着全球气候治理将迎来一个全新的阶段,全球气候治理的减排模式、资金援助、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等问题的解决也将不同于以往的京都时代和后京都时代。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对这一新旧模式的转换增加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但全球气候治理的大趋势不会发生根本逆转,走向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性潮流,世界各国(包括美国的一些地方州和市)已经对低碳转型做出了严肃的思考和认真的部署。尤其是欧盟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一些应对理念和政策选择,值得我们深入审视和剖析。慧明博士的研究表明,长期以来,欧盟实质上就是秉持一种生态现代化的理念,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采取非常积极的政策举措,比如相对高的减排目标、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和能源效率的提升目标,还有在欧盟内部实施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所有这些政策举措实质上就是要推动欧盟的经济转型,尤其是大力促进欧盟清洁能源的技术进步和市场化,凭借欧盟在绿色技术领域、低碳市场领域和低碳转型的市场管理与政策领域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欧盟在国际体系中的优势地位,以便在未来的低碳经济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为此,欧盟也做出了长期的规划和实践行动,在内部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转型方面,在外交和国际合作方面,欧盟都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实效性和可行性的政策,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就。在全球的绿色技术、生态产业市场和新能源开发与应用领域欧盟已经成绩不凡,其内部经济社会的生态现代化程度也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生态现代化战略是一个相对较为成功的行动战略。但是,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欧盟内部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与挑战,这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国际秩序转型相互交织、相互影响,2016年的英国脱欧更加加剧了欧盟面临的诸多危机和不确定性。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反全球化潮流涌现,欧盟面临的经济挑战、难民危机、民粹主义上升与极右势力抬头等问题与挑战,不但使欧洲的一体化步伐受到极大影响,而且使欧盟对全球气候治理议题的关注程度相对下降,这进一步强化了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治理前景的担忧。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对欧盟的气候治理政策及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立场无疑会产生较大影响,会进一步加大欧盟的减排压力,加重欧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等方面的国际责任。但是,正如2001年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后更加激发了欧盟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领导”作用的雄心,此次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是否为欧盟发挥“领导”作用再次打开一扇“机会之窗”?从欧盟和法德意三国对美国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发表的声明来看,欧盟在全球气候治理问题上不会后退。虽然由于欧盟本身正在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欧盟自身的政治意愿和治理能力都存在相对下降的趋势,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欧盟会继续坚定贯彻和实施其做出的承诺,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事关全人类前途与命运的重大问题上,欧盟会继续加强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深入发展,为《巴黎协定》治理目标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李慧明博士《生态现代化与气候治理——欧盟国际气候谈判立场研究》一书立意高远,思路清晰,论点深刻,资料翔实,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欧盟的气候治理战略进行了深刻而富有见地的探究,对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身份定位、政策制定和责任担当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如前所述,当前全球气候治理正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由于美国的后退和欧盟面临的复杂挑战,国际社会自然把目光聚焦于中国身上。对此,中国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已经越来越明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日益突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这与我国当前大力倡导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理念是相一致的,中国要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体现大国担当;另一方面,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内部地区发展不平衡,自身也面临生态环境退化的严峻挑战,中国必须量力而行,不能承担超过自身国力和能力的国际责任与义务。为此,中国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坚定绿色发展道路,大力推进低碳转型。事实上,鉴于中国本身的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中国自身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低碳化,就是对全球气候治理的最大贡献。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是我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不会受外界影响和左右。中国经济正处于深度的结构调整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与能源转型,这也直接关乎我国当前面临的其他环境问题的治理,比如雾霾治理问题,直接关系当前的民生大计。同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也直接关系到转变我国粗放的生产方式,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正如慧明博士在书中强调的,我们应该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视野下来审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来看待欧盟气候治理战略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局限性,然后才能深刻而理性地认识我们所处的国际形势,认清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身份与责任,从而采取相对正确的应对战略。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风云变幻莫测,国际政治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越是面临这种形势,越是需要我们冷静观察,奋发有为,方能不忘初心,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是需要我们的研究人员和学者沉下心来,着眼于现实紧迫问题,埋头理论探索,不为一时一事所动,研究真问题,做出真学问,为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为学术理论大厦添砖加瓦,做出我们学者应尽的贡献。
是为序。
曹荣湘
2017年7月1日于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