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农户技术采用理论
(一)农户技术采用决策
目前,农户技术采用决策研究主要有静态农户技术采用决策模型和动态农户技术采用决策模型两种。
一是静态农户技术采用决策模型,是指农户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是否采用新技术的决策及该决策所受到的影响因素分析(Just, 1983)。由舒尔茨“理性小农”的假设可知,农户是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农户技术采用决策取决于技术采用后预期成本收益与未采用技术时成本收益的比较(储成兵,2015)。
二是动态农户技术采用决策模型,该理论认为农户技术采用决策必然会受到时间变动的影响,因此,应该采用动态农户技术采用决策模型来分析。与静态农户技术采用决策模型相比,动态农户技术采用决策模型允许农户的技术采用决策行为受到时间变化的影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O'Mara(1971),他利用贝叶斯函数来分析农户对新技术采用的决策过程(从认知到采纳)。之后,Stoneman(1981)和Lindner(1979)在此基础上改进了该方法,通过讨论农户收集其他采用者的成本收益等信息,并对新技术进行二次判断,从而做出采用决策。
(二)农户技术采用过程
农户技术采用表现为一个连续性的多阶段“逐步”采用过程(Conley and Udry, 2010),首先部分采用,然后逐步调整采用决策。Klonglan和Coward(1970)指出,农户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接受新技术,因此将农户技术采用行为划分为以下过程,即“认知→信息评价→尝试采纳→尝试接受/尝试拒绝”。Spence(1986)基于Klonglan和Coward(1970)的研究,在尝试采纳之后加入了对技术满意度的判断,农户的技术采用过程即为“认知→评价→尝试采纳→满意与否→采纳(满意)/不采纳(不满意)”。与此不同,Rogers(1962)认为,农户技术采用过程是从最初技术认知到最终确认的完整过程,他将农户技术采用过程分为连续的五个阶段,即“认知→说服→决策→实施→确认”。以上三种技术采用过程划分方法虽不尽相同,但存在一致性,据此可将农户技术采用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技术认知阶段→试采用阶段→持续采用阶段”,如图2-1所示。Barham等(2004)解释了驱动农户采用这种渐进式模式的原因,认为未来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这要求农户通过风险管理、学习行为以及投资调整来降低收益不确定性。Kijima等(2009)将技术采用划分为试采用和持续采用两个阶段。Lambrecht等(2014)认为,不应忽视技术采用认知过程,把技术采用划分为认知、试采用和持续采用三个阶段,发现不同阶段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

图2-1 农户技术采用决策过程
(三)农户技术采用影响因素
有关农户技术采用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类因素影响农户技术采用行为。一是农户个体特征。研究发现,女户主比男户主更愿意选择劳动替代型技术(宋军、胡瑞法,1998)。农户受教育程度显著正向影响其技术采用行为(胡瑞法,1998; Feder and Slade, 1984; Ervin and Ervin, 1982;孔祥智等,2004),因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户可以更好地调整要素投入,以便采用新技术。二是农户家庭经营特征。家庭耕地面积对农户技术采用产生显著影响(Just and Zilberman, 1983;林毅夫,1994;黄季焜等,1999; Hayami, 1981)。农户家庭收入是影响技术采用决策的重要因素(Kassie et al. , 2013)。农户兼业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农户技术采用(向国成、韩绍凤,2005;李争、杨俊,2010)。三是政策环境。政府推广服务对农户技术采用具有显著影响(朱希刚、赵绪福,1995; Genius et al. , 2014)。政府补贴有利于农户技术采用及农户福利的增加(Kim et al. , 1992)。四是社会网络。社会网络是农户技术采用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网络因其较短的信息传播路径,能够提高农户技术扩散速率,在农户技术采用中发挥重要作用(Watts and Strogatz, 1998;王格玲、陆迁,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