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嵌入下的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农户社会网络内涵

“社会网络”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就以其强大的解释力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形成了各种不同观点,如网络结构论、嵌入性理论、社会资源论等,以及“差序格局”理论和“人情面子”理论等。学者从各个角度对社会网络的内涵做了界定,观点各有侧重,但有关社会网络的共同特点是不变的。本质上讲,社会网络是个人社会联系网中的信息、信任及互惠的规范(Woolcock, 1998),它以网络资源为基础,以群体活动长期形成的规则与制度为保障,通过各成员间的学习、互动、互惠与信任维持其运行。

1.学习

一些学者认为社会网络最主要的功能是个体利用社会网络资源相互学习,以达到提升自我、实现自身目标的目的。社会网络是社会公民间解决群体问题所形成的合作关系网(Brehm and Rahn, 1997)。它存在于由个人和社会单位拥有的关系网络中,通过这些关系网络获得,并从这些关系网络中衍生出来的社会和潜在的资源总和,同时也包含网络及网络中流动的资源(Nahapiet and Ghoshal, 1998),这种流动的资源通过社会网络的学习效应加以利用。个体通过社会网络有效获取信息、改进知识积累、达到学习目的。

2.互动

一些学者强调社会网络中的互动,认为社会网络是个人的网络及体制中的社交关系(Belliveau and Wade, 1996)。Coleman(1990)从功能的角度解释社会网络是拥有两个共同特质的多种实体,此两种特质分别为各种社会结构以及此结构中个体的特定行动。这种获取行动资源的流程,其本质指的是网络内的个体互动,即网络互动。网络互动强调个体通过频繁地与网络内其他个体的语言和行为接触而实现自身目标。

3.互惠

社会网络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网络、规范及社会信任,是可促进彼此利益的协调与合作(Putnam, 1995)。因此,社会网络对个人和群体均存在益处,其源于行动者间社会关系的结构与内容,给予行动者信息、影响力及团结一致的信念(Adler and Kwon, 2000)。从个人角度讲,社会网络是在特定情境下可将社会连接关系转换为经济性资本,并有助于某种形式的地位的提升(Bourdieu, 1985);自然形成的人际社会关系有助于市场上的竞争及稀有资源的获取(Loury, 1992)。而从群体角度说,社会网络是群体成员共享的非正式价值观或规范,能促使成员间相互合作(Fukuyama, 1997);群体或组织中成员能为共同目的一同工作(Fukuyama, 1995)。

4.信任

社会网络是能够提供支持与资源的人员数量,而这些支持与资源是被期望,且可让其随意处置的(Boxman et al. , 1992),这里的人员数量更直白地讲即是熟人关系,它体现了相互信任。Bourdieu and Wacquant(1992)也提出了相似观点,认为社会网络是熟人相互间或多或少的体制化关系所形成的持久网络中真实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种基于熟人关系的信任而形成的网络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促使合作达成。Putnam(2001)和Fukuyama(1998)也分别从网络信任角度出发肯定了社会网络的积极意义。Putnam(2001)解释了社会网络的信任影响组织目标达成的内在机理,个体间网络信任程度越高,组织目标越容易达到。Fukuyama(1998)认为,网络信任是由于个体间相互了解而建立的成员间可共享的非正式价值观念及规范,因其趋同性可形成成员间的相互信任,进而促成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