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 沙丘密谋背后的纠葛

秦始皇有子女二十余人,其中儿子十五人,长子是扶苏,幼子是胡亥,另外知道名字者,尚有公子将闾兄弟三人和公子高;女儿十人,史书上曾经提到过的,有李斯的儿媳,也就是李由等兄弟的妻子。

史称扶苏为人刚毅而武勇,信任属下,既能取信于人,又能激励用人,奋发致力于政事,最为始皇帝所看重,也为朝野上下所服膺。始皇帝晚年,独裁加深,行政日渐苛酷,三十四年,焚书禁毁百家之言,引来各方的不满;三十五年,下令处罚找不到仙药而逃亡的方士,牵连到不满焚书禁令而口出怨言的诸生。公子扶苏仁慈好儒,主张宽厚为政,他曾经站出来劝谏始皇帝说:“天下初定,远方的百姓尚未安集,诸生诵读的都是孔子的书,父上以重法严办,儿臣恐天下不安,望父上明察。”这一段历史,涉及焚书坑儒。所谓的焚书坑儒,是发生于不同年份、可信度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情。焚书,发生于秦始皇三十四年,是可信的史实;坑儒,是一桩伪造的历史,伪造者是东汉的儒生。他们为了替儒学的国教化制造舆论,力图将儒家的经典抬举为圣经,将儒生塑造为殉教的圣徒。出于这种现实政治需要,他们借助发生于秦始皇三十五年的方士逃亡事件,曲意编造了坑儒的故事。详细的论述,参见拙文《焚书坑儒的真伪虚实——半桩伪造的历史》,刊于《史学集刊》2010年第6期。

这个时候的始皇帝,大概是因为服用了方士们进献的药物,又修炼神奇的方术的缘故,性情变得乖戾暴躁,一怒之下,发落扶苏出京,到上郡蒙恬所统领的北部方面军中出任监军。

坑儒谷

始皇帝晚年有一重大的失政,就是在继承人之册立上徘徊动摇。扶苏是长子,贤明而为始皇帝看重,是朝野上下公认的继承人。扶苏的离京外放,对于皇位的继承问题和始皇帝晚年的帝国政局,不可不谓有重大的影响。晚年的始皇帝,偏爱幼子胡亥。扶苏因为劝谏焚书事被打发到上郡后,他曾经考虑立胡亥为太子。在第五次巡行天下时,他在多位儿子当中选择了胡亥,立为假子同行,正是为了对胡亥作最终的审视。不过,经过将近一年的就近观察,他认定胡亥并不适合。因此之故,临死前始皇帝又改变了想法,遗诏召回扶苏回京主持丧事继承皇位。沙丘之谋的真正背景,应当就在这里。关于这个问题的详细破解,请参见拙著《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第四案“秦始皇的后宫谜团”,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笔者的这个看法,不但有传世文献的根据,也得到出土文献的支持。《史记·蒙恬列传》所载蒙毅回答二世使者曲宫的话中,言及始皇帝第五次巡行天下,“太子(胡亥)独从,周旋天下,去诸公子绝远,臣无所疑矣。夫天子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也,臣乃何言之敢谏,何虑之敢谋”。新近发现的北大汉简《赵政书》中更是明确指出胡亥为“假子”。参见赵化成《北大藏西汉竹简“赵政书”简说》,刊于《文物》2011年第6期。

焚书一事,出于丞相李斯的建议。李斯是法家,他反儒反分封,对于先王之政和仁义道德都不以为然。他主张人人以法吏为师学习,反对诸子百家的多元文化。与此相反,扶苏反对焚书,主张容纳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重视道德仁义。他在政治主张和政策上,自然与李斯对立起来。李斯在始皇帝死后的不安,其政治上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这里。

李斯与蒙恬之间,在政见上也有对立。秦统一中国以后,整个北部边境,直接邻接强大的匈奴,骑马民族南下的威胁,远至辽东,近及首都。始皇帝自视为天下唯一的君主,不能容忍对等和对抗。当他准备攻击匈奴、占领匈奴南下的进出基地——河套地区时,李斯曾经呈述不同的意见,反对进兵。

李斯劝谏始皇帝说,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有生活方式的根本差异,匈奴非定居无城郭,逐水草而居,如同候鸟迁徙,很难控制得了,草原骑战和城守攻坚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秦军轻装深入,军粮难以接济;携辎重深入,则无法机动对应。占领匈奴的地方无法常驻,捕获匈奴的军民无法役使,耗费大而收获小,不是长久之策。李斯劝谏秦始皇不可用兵匈奴的事情,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所载主父偃上汉武帝谏伐匈奴书,其文曰:“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治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靡獘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击胡,辟地千里……。”《汉书·主父偃传》文字略有改动。

始皇帝没有接受李斯的意见,他任命蒙恬为大将,统领三十万大军进攻匈奴,占领了河套地区,设置了九原郡。蒙恬是进攻匈奴的主帅,北进政策的推进者。李斯与蒙恬的政见分歧,由此留下根子。

扶苏到上郡监军,与大将蒙恬共事,关系融洽,一体同心。蒙恬的弟弟蒙毅,受宠于始皇帝,多年以来,一直在始皇帝的身边担当枢要重职。扶苏是皇长子,皇位的第一继承人;蒙恬是帝国北部军大将,兼任首都地区的军政长官——内史;蒙毅是内廷中枢政要,始皇帝最亲信的侍从大臣。扶苏与蒙恬共事,内有蒙毅的支持,皇长子与蒙氏兄弟在政治上携手联盟,成为始皇帝之下最大的政治势力。扶苏继承皇位之局势,也由此形成。

晚年的李斯,游离在扶苏与蒙氏的政治联盟之外,政见上有分歧,人事上不同线。始皇帝在位,李斯因始皇帝的信赖而偏安,一旦扶苏上台,首当其冲的政治变动,无疑就是李斯。李斯物盛而衰的危机感,有相当部分是来源于此。赵高是久在内廷深处的人物,是习惯于在黑暗中窥探的鸱鸮。他对权力极为敏感,体察得极为真切。他有自信说服李斯,正是因为他透彻地了解这种局势,也了解李斯的为人。

政治上的分合对立,有纲有线有怨。政见上的分歧是纲,人事上的站队是线,政见和人事之外,还有个人间的恩怨掺杂其间。李斯与扶苏、蒙恬有政见上的对立;而在人事上,因为扶苏与蒙氏联盟的关系,他也自然是站在了对立面上。赵高是胡亥的老师,为了拥立胡亥,必须消灭扶苏。他与扶苏之间,是政治上的不能相容。赵高与蒙氏之间有嫌隙,主要是个人间的私怨。

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过,赵高在中车府令任上时,曾经犯有大罪,交由蒙毅审理。蒙毅是奉公守法的人,不敢有所怠慢,依法判处赵高死刑,剥夺其官职,削除其出入宫内的门籍。由于事关始皇帝身边近臣,蒙毅判决后交由始皇帝复审定夺。始皇帝惜才不忍,赦免了赵高,不久,赵高官复原职,继续担任中车府令。

关于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和详情细节,由于史书没有记载,已经无从知道。不过,以人情推论,判死刑,是体验了死;得赦免,是死里逃生。对于人生来说,没有比死而复生更大的刺激了。这件事以后,赵高脱胎换骨,宛若再生。他从此兢兢业业,供职办事益发勤勉;他从此小心翼翼,为人处世益发谨慎。他再次取得始皇帝的信任,皇帝出行,不仅车马由他提调打点;皇帝的玺印,也由他掌管;始皇帝进而将幼子胡亥的教育,也委托给了他,可谓是看重有加。不过,这些都是表象的一面,死里逃生以后,在赵高的内心深处,根植下了对于蒙毅及蒙氏一族的仇恨。复仇啊复仇,成了他死而复生的生命之呼喊。

对于已经死过一次的赵高来说,他对于人世间的一切纲常伦理、生命道德已经无所顾忌。他渴求的只是权力,权力在手,可以复仇;权力在手,可以为所欲为。死里逃生后的赵高,是执著于权力、不惜铤而走险的亡命之徒。赵高游说李斯到最后,已经摆出了鱼死网破的胁迫,年迈的李斯,不得不听从。

赵高在说动了胡亥,将要说服李斯之前,曾经忍不住出声喊道:“时机时机,迫在眉睫,整装出击,唯恐延误。”他之所以如此深刻地感到时间和事情的紧迫,是因为正好在这个时候,一直跟随在始皇帝身边未曾离开过的蒙毅,临时受始皇帝委托,外出祭祀尚未归来,留下了千载难逢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