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下的音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代序
乐坛异人

1969年,我第一次到美国求学,先进入美国德州的西德州大学(West Texas State University)专攻钢琴。我当时的钢琴老师波特先生(Stanley Potter)在我跟他上课的两周之中,提过两位钢琴家,一位是罗马尼亚的短命天才迪努·李帕蒂(Dinu Lipatti),另一位则是露丝·史兰倩丝卡(Ruth Slenczynska)。

波特先生十分推崇这两位钢琴家,但是李帕蒂的琴音只能从唱片中回味,因为他早在1950年就已辞世。波特先生对他的演奏,经常以“无尽的诗意”来称赞。对史兰倩丝卡,却是用“诗意、高贵,拥有令人瞠目结舌无所不能的键盘技术”来形容。波特先生不仅在一周内让我听完了他珍藏的李帕蒂的唱片,也交给我一本史兰倩丝卡写的书——《指尖下的音乐》(Music at Your Fingertips)——要我研读。

波特先生要我“先读完这本书再去练琴”!于是,我就花了两天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读完以后,除了书中讨论纯正钢琴技术的章节以外,某些部分仍似懂非懂。不过史兰倩丝卡对音乐的认识,对钢琴教育,以及对天才儿童教育方面的见解,的确令我大开眼界,获益良多。其中有许多充满睿智的文字,诸如:

“作为一个人,身为音乐家的我们,只能像一面镜子般在音乐中反映出我们真正的自己;任何矫饰、虚伪或不诚实,都会从你所弹奏的音乐中反映出来,对音乐家来说,那是一种耻辱。”

“成为一个艺术家需要许多因素:具有一种高超的想象力,永不止息的勤奋,高度的敏感性,高度适应环境的能力;在任何环境中都要具有学习的意愿,在阻力重重的情况下也能坚守不屈地向目标行进;执著于自己的艺术信念,即使这份执著因为时尚而被多数人冷落……”

“我们要能够接受自己的限度,可是要在这限度之内尽力而为,只要这样做,我们仍然可以成为一个艺术家……即使是小小的一点成就,也是对生命的一种自我满足,而且在这满足之上又有对音乐的更多一点认识,以及对音乐美的多一层感受。”

“音乐是生活整体中的一部分,是一种充满意义的语言,没有任何一种说话的语言能比它更具有意义……”

在这本书中,启发我最深的,也许是她强调“学习音乐,应该先从学习如何‘听’开始”。她说的“听”是一个人内在的听觉,那种能分辨心中的音乐与外在声音的“听力”。这个观念,几年以后,我不断地从许多大师的口中得到印证。

在美国前后12年间,我只参加过一次她的钢琴大师班(Master Class),但她的音乐会我却听了有五次之多。她的钢琴大师班,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她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立即洞悉学生在技术方面的缺失,随即针对各种问题作出具体的说明与示范,这与许多钢琴家在大师班上只谈乐曲诠释的现象截然不同。

史兰倩丝卡的演奏会每次都会令我深受感动,而她的钢琴技巧每次都使我叹为观止。至今我仍然无法想象,以她矮小的身材,如何能在钢琴上弹奏出如此宏大的音响?她在钢琴上,似乎无所不能。可是她却从来不让人们先感觉到她出神入化的技术,人们总是先感觉到音乐的冲击。这也是就她得自霍夫曼(Josef Hofmann,1876—1957)、佩特里(Egon Petri,1881—1962)、施纳贝尔(Artur Schnabel,1882—1951)、科尔托(Alfred Cortot,1877—1962),乃至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ff,1873—1943)这些大师的一个传统——高超的技术是用来表现音乐的。听她的演奏会,我经常会想到拉赫玛尼诺夫谈到她的话:“她是我所见到最有天赋的一个人。”而这句话是史兰倩丝卡在9岁时,临时代替拉赫玛尼诺夫上场演出大获成功之后,拉赫玛尼诺夫所说的。

张己任

1988年作者与译者合影于“国家音乐厅”

1981年春天,译者于“钢琴之屋”前

1982年元月,作者道贺译者毕业演奏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