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在空间流动过程中,流动人口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社会保障是他们规避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其社会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流动人口及其家庭的福利,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至关重要。
正因如此,政府和学界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予以较大的关注(如:蔡昉,2004;李培林、李炜,2007;林李月、朱宇,2009;刘传江等,2007;王桂新等,2007;郑秉文,2008;郑功成,2007)。这些研究扩宽、加深了我们对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现状、特点及影响因素的认识。但是,现存研究多关注基于“农业-非农”户口性质造成的城乡差分,忽视因本地-外来户籍的内外之别;多关注定性分析,忽视实证研究;多关注宏观政策,忽视个体差异。目前有关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研究主要关注农民工,忽视了流动人口中另一个愈发重要的群体——城—城流动人口(城镇户籍流动人口)(例外请见张展新,2007;张展新等,2007)。他们离开了户籍所在地,是相对于本地市民(流入地城镇户籍居民)而言的外来人,与本地市民形成内、外之别。一方面,该群体日益增长的规模呼唤学界和政府部门加强对其在流入地生存状况的关注;另一方面,由于个体自身发展能力、户籍性质及其衍生的其他社会权利和福利的差异,城—城流动人口与乡—城流动人口(农村户籍流动人口)在社会保障的享有方面无疑也会不同,从而增强了流动人口群体内部的异质性。因此,将流动人口作为一个整体对待的研究方法越来越不适应新时期流动人口特征的需要了。新的特征呼唤相关研究不仅必须区分外来人与本地人,而且还需要区分不同户籍的外来人,既考虑城乡差异,也关注内外之别。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描述和比较流动人口与本地市民之间、不同户籍身份流动人口之间社会保障(包括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现状、特点及影响因素,并探讨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户籍性质和户籍地点与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之间的独立关系。我们认为,因户籍制度、地域差别等结构性因素及个人发展能力分化所导致的机会不平等可能具有不同的潜在机制,而把握本地人与外来人以及不同户籍身份的外来人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异同有助于推进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和享有。
流动人口与流入地市民之间最主要的差异集中表现为社会保障福利的获得。其有无、高低可能成为影响流动人口(尤其是乡—城流动人口)生活稳定性的重要促进或阻碍因素,也是反映其经济地位、衡量其经济融入的重要且敏感的指标。社会保障的获得意味着流动人口不仅拥有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而且意味着他们与当地市民一样,也可以享受基本的社会福利。因此,在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过程中,做好该群体的社会保障工作,维护这一越来越庞大的社会群体的利益,不仅有助于流动人口个体的发展及其家庭福利的改善,而且对于社会保障改革的顺利和成功推进、加快城镇化步伐、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