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区域治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系列·智库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绿色区域治理的艰巨性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新型经济外交的平台,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解决的是中国与泛欧亚大陆上各国各地区的大区域经济合作问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解决中国与泛欧亚大陆沿海国家及地区的大区域经济合作问题,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则是连接上述陆海丝绸之路的通道。邢广程:《理解中国现代丝绸之路战略——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的新型链接范式》,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12期。陆海丝绸之路的全面铺开,初期阶段主要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为主,但对象国的环境考量是一个无法避开的问题,从已经发生的一些国际合作案例来看,环境问题有时候可以阻碍项目的顺利实施,无论是确实发生了环境违规情况,还是将环境问题作为借口破坏国际合作,都明确显示出一点,那就是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合作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要素。

“一带一路”沿线的环境保护是一个绝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环境遭到破坏,即使经济合作成功了,也难以凝聚民心。无数实践表明,大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做法,常常会伤害国民感情,最终也给经济合作带来负面影响。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经过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欧亚大陆腹地,其地理特征是气候异常干燥,降雨量极其稀少。广阔无垠的沙漠和戈壁,如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海东部的卡拉库姆沙漠、伊朗的卡维尔沙漠等,使得沿线地区生态极其脆弱,已成为制约该地区发展的重要障碍。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几乎全是发展中国家,海洋生态问题长期存在,如气候变化、自然海岸线大量丧失、陆源污染排放过量、生态灾害频发、渔业资源枯竭等。“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任务的艰巨性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形成了强烈冲突。

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可以强调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环境挑战。例如,应该对在湄公河或其支流上修建的用于发电的水坝进行特别审查,因为这类项目会给当地独特的生态系统带来风险。亚投行或许可以资助沿线基础设施和保护工作,譬如为野生动物提供庇护的走廊。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战略方向性变化的开始,“一带一路”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王金波:《“一带一路”与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第660期。其中环境领域的升级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如果“一带一路”的推进既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又有助于缓解环境危机(即便是局部的环境危机),那么其在推进过程中就是得民心的。

“一带”沿线国家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沙漠化和水资源枯竭,而“一路”实施过程中主要涉及海洋环境保护问题。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过程中,应设定不同层次的环境目标:底线目标是不给对象国带来新的环境问题,这需要在项目规划设计的时候充分考察当地条件,结合本土意见做出最合理的规划;中等目标是在沿线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为周边国家和航行船只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高级目标是帮助沿线国家解决一些环境痼疾,比如输出现代农业技术以缓解中亚地区的咸海危机。

此外,当前世界环境治理进程不一,区域环境治理融合面临诸多挑战,如图2-1所示。

图2-1 世界范围内的环境现状对比(2014年)

资料来源:The Little Green Data Book, World Bank。

欧洲和中亚区域的耕地占比最高,人均CO2排放水平最高,在土壤治理和温室气体减排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东亚及太平洋地区森林面积占比最高,在防治森林退化方面有成功经验,同样,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人均淡水资源最多,因此对于中亚和北非极度缺水地区而言,前者在水资源高效利用方面也许无法提供有效经验;在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其中,东南亚的PM2.5污染水平居于世界之首,相关国家也积极采取行动治理空气污染。从世界环境治理的发展图景来看,各个地区有不同的环境痼疾,因而也发展出了自身的优势经验。如果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沿线国家能够积极推动环境治理,不仅能够取长补短,调动区域和跨区域的环境治理经验,还能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为沿线人民增进福祉,经济利益只是福祉的一个方面,如果能够用“绿色”为丝绸之路着色,这将符合社会发展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历史潮流,为“一带一路”的顺利推行打下坚实根基。

再者,环境保护是跨越国界的全球性问题,需要区域内的国家共同努力和行动。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共同履约,一方面需要建立在命运共同体基础上,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多元文化因素,需要在制度设计上多下功夫。由于在绿色治理过程中,很多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是跨越行政边界的,这就需要采取跨辖区的管理手段,中国在地区间横向联动治理方面正在积极探索和尝试,这些经验将为“一带一路”下的国家间绿色治理提供借鉴。如果说国内绿色治理相对较为容易,是因为国家可以采用行政命令或法律体系来进行约束,那么国家间的绿色治理联动将更为复杂,但有一点必须要保证,那就是在推进“一带一路”的过程中,绝对不能触碰合作国家的生态红线,否则很难得到对象国长久的支持和参与。

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阶段,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和挑战,要根据不同的国情和不同的双边关系制定相应的战略。在环境战略制定中,要深入研究各国在节能、节水、应对气候变化、生态补偿、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积累的创新成果融会贯通,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合作的新模式和新路径。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互联互通、产业投资、资源开发、经贸合作、金融合作、人文交流、海上合作等领域的重点合作建设项目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充分发挥生态文明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