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海外投资以环保之名遇阻的深度剖析
从业已发生的海外投资环保遇阻案例来看,其中既有因为中国企业自我约束薄弱而引发的环境问题,也有因为对象国环保法律不健全,巨额投资全部沉没的情况,此外还有政治因素起决定作用而以环保之名叫停项目的情况。相关企业认为这些损失属于“不可控”,但其实是因为有许多“可控”的工作常年处于空缺状态,故而应对海外投资环境挑战的盲区和误区随之产生。
应对环境挑战的第一个盲区在于缺乏对发展中国家的国别研究,企业在投资过程中缺乏全面的信息,难以形成有效的应对方案。照搬国内经验严重依赖高层政治关系,因而根本看不到民间社会的风险。第二个盲区是在冲突国家进行投资时缺乏“冲突评估”。相形之下,西方企业如果不得不进入冲突地区的话,往往会提前一年进行冲突评估,如果能找到管理冲突的可行方案,则冲突评估得以通过。第三个盲区是缺乏合规管理。在法制不完善的冲突地区从事能源、矿产等透明度低的行业投资时,企业能运用政商一体化模式大肆违规经营。在规制不完善的地区如何约束中国企业实现自我合规,避免反对派以不合规之名堂而皇之叫停项目,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实现质的飞跃的重要环节。无论是扎实的国别研究,还是严格的冲突风险评估,最终都要落实到有效的合规管理上面。
应对环境挑战的误区在于过去中国企业过于重视上层路线,在海外投资的战略有走偏现象。由于中国政府行政权力较大,因此高度重视政府关系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的一种经营范式,而有些投资对象国的政治党派复杂,政党更迭频繁,单一走政治上层路线注定会形成厚此薄彼的局面,在政治方面无法形成对项目的可持续支持。上层路线战略衍生的另外一个弊端是习惯性地忽视来自反对派、非政府组织(NGO)和媒体等基层的声音。NGO和媒体力量在中国比较薄弱,但在实行普选的民主制国家,这些机构的力量往往非常强大,甚至可以左右舆论导向,是党派之争发生时相关党派重点争取的对象。认为民间意见成不了气候,是中国企业折戟沉沙的原因之一。由于漠视对象国基层利益群体,中国企业往往忽视了利用当地媒体宣传自身的机会,未能向民众及时披露项目所带来的益处,反而让反对派利用媒体造成了谣言满天飞的局面,丧失了媒体战斗力,更谈不上掌握媒体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