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淮私盐与地方社会:1736-1861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资料来源

对于从未接触过清代盐业史的学人而言,两淮盐业史料之浩繁、琐细与复杂,是令人难以想象的。相比于其他盐区而言,有关两淮的盐业记载之多,毫无疑问可以算是一个特例。其资料来源之广、之杂,令人惊叹。就本书而言,相关资料主要出自以下三个方面:

一、盐业史料。作为全国人口覆盖面最大、区域范围最广的盐区,两淮盐区在清代盐业经济当中曾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国家课税做出过突出贡献,因此,有关两淮盐业的专门性史料也十分丰富,仅《两淮盐法志》就曾经有过五个不同的版本,它们分别是康熙朝、雍正朝、乾隆朝、嘉庆朝、光绪朝《两淮盐法志》,相比于其他盐区而言,可谓“绝无仅有”。政府如此反反复复地组织人手编修《两淮盐法志》,也说明了两淮盐业在国民经济当中的重要性。当然,本书有关盐业史料的来源不仅仅局限于两淮地区,其他相邻盐区的盐业史料也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概括而言,除《两淮盐法志》外,本书盐业史料来源如下:光绪《两广盐法志》、光绪《四川盐法志》、光绪《两浙盐法志》《盐法通志》《清盐法志》《淮鹾备要》《两淮盐法撰要》《淮盐纪要》《淮北票盐志略》《淮北票盐续略》《淮南盐法纪略》《盐政备览》《中国盐政问题》《中国盐政史》《盐政辞典》《盐法议略》《中国盐政实录》《中国盐政纪要》《盐法纲要》《两淮鹾务考略》《中华盐业史》等。

二、正史、别史、档案及资料汇编。除上述盐务史料外,还可以从名目繁多的正典、档案及资料汇编当中找到与私盐相关的零散且又浩繁的史料。目前笔者所掌握的该类史料主要包括:《明史·食货志》,《明经世文编》,《清实录》,《清史稿》,《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会典》,《清经世文编》,《皇朝经世文编》,《皇朝经世文续编》,《皇朝政典类纂》,《东华录》,《东华续录》,《清国史》,《大清律辑》,《乾隆朝上谕档》,乾隆、嘉庆、道光朝《朱批奏折》,《刑科题本》,《军机处录副奏折》,《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清实录经济资料辑要》等。

三、方志史料。何谓方志,拿冯尔康先生的话来讲,就是“以地方行政单位为范围,综合记录地理、历史的书集”。方志不仅写物,更注重人和事。现存全国地方志八千二百多种,其中清代约五千六百种,占百分之七十左右冯尔康:《清史史料学》,沈阳出版社,2004年,第161页。。由此可见,方志在清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本书的写作重点主要涉及今湖南、湖北、江西三个省的私盐问题,因此,这三个省的通志、府县志等无疑是本书史料的重要来源之一。这方面的史料主要包括光绪及民国《江西通志》《湖南通志》《湖北通志》及清代江西、湖广各府县志和其他一些相关地方文献资料以及《清代孤本方志选》《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等。除此以外,从整体而言,由于湖南、湖北、江西仍然属于两淮的一部分,他们并非独立的个体,这三个省的私盐问题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必定会与两淮其他省份乃至周边省份的情况发生关系,因此,安徽、江苏、河南、福建、浙江、广东、四川以及其他相邻省份的府县志当中所记载的盐业史料也是本书重要史料来源之一。

上述三类史料是本书使用最多的也是最基础的史料。应该指出,尽管上述史料对于研究清代两淮私盐问题非常重要,但仅凭这些尚难成文。因为上述史料均属于官方史料之列,而官方史料对于像私盐之类难登大雅之堂的“不光彩之事”,其记载往往语焉不详,或不客观、不公正,乃至存在一定的偏差。要真正了解清代两淮的私盐问题,还必须依靠文集、诗集、笔记、小说、野史、奏折及现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等作为补充,才能最终架构全书。因此,本书的史料来源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文集、诗集、笔记、小说、野史、奏折、族谱等。除奏折外,这一类的史料可能会或多或少地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其可信度往往要打一定的折扣,但作为正史的佐证,其史料价值不可忽视。这些史料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零散,查找起来几乎无规律可循,需要不断地爬梳、筛选和积累。通过几年努力,笔者主要收集到了以下一些相关材料,主要有:《意园文略》《金壶浪墨》《扬州画舫录》《清稗类钞》《歙事闲谭》《五杂俎》《履园丛话》《镜湖自选年谱》《水窗春呓》《随园诗话》《刑案成式》《太函集》《汉口丛谈》《天下郡国利病书》《李觏集》《陋轩诗集》《浪迹丛谈续谈三谈》《竹叶亭杂记》《三冈识略》《南巡盛典》《煮海歌》《魏源集》《吴文节公遗集》《包世臣全集》《曾国藩全集》《陶文毅公全集》《林则徐全集》《龚自珍全集》《李文恭公(星沅)奏议》《休宁西门汪氏宗谱》《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等。

二、现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现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虽然不是第一手材料,但它是一手材料的提炼,它为后学研究指明了可供研究的方向,通过这些现有研究成果,人们可以清醒地看到哪些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哪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后学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很显然,如果一个人的研究不是以前人研究为基础,那他所得到的很可能是事倍功半的效果;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得更高更远,学术视野才可能更为宽广。就本书而言,主要借鉴的研究成果包括: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陈锋《清代盐政与盐税》,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田秋野、周维亮《中华盐业史》,吴慧、李明明《中国盐法史》,李建昌《官僚资本与盐业》,韦明铧《两淮盐商》,汪崇筼《明清徽商经营淮盐考略》,倪玉平《博弈与均衡:清代两淮盐政改革》,宋良曦《盐史论集》,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葛剑雄《中国人口史》,张学君、冉光荣《明清四川井盐史稿》,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张小也《清代私盐问题研究》,周育民、邵雍《中国帮会史》,萧一山《近代秘密社会史料》,林文勋、黄纯艳《中国古代专卖制度与商品经济》,蔡少卿《中国近代会党史研究》,王瑜、朱正海《盐商与扬州》,徐泓《清代两淮盐场的研究》, [日]佐伯富《清代盐政之研究》, [日]渡边惇等《清末时期长江下游的青帮、私盐集团活动——以与私盐流通的关系为中心》, [美]何炳棣《扬州盐商:十八世纪中国商业资本的研究》, [美]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等。

两淮盐业史料之多,可谓浩如烟海、汗牛充栋,无论如何凭个人能力都很难做到穷尽,以上提到的只是与本书选题相关的部分史料,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查找。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笔者对台湾地区及国外所藏两淮盐业史料了解甚少,因此只能借助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转引的方式来补充国内史料的不足。对于其他参考过的相关书目,本书已在“参考文献”中一一注明。

(二)研究方法

与其他学科一样,有关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同样也需要具有多样性有关经济史的研究方法问题,吴承明和李伯重等均作过系统的探讨。吴承明的相关论述可参见《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2期);《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李伯重的相关论述可参见《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根据写作需要,作者可以选择与历史学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全面地分析与探讨。基于上述考虑,本书将主要采取下列研究方法对清代两淮私盐问题作深入考察。

1.交叉研究法。私盐问题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既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与当时的政治、法律等有着深刻渊源的社会问题,同时又与食盐产区与销区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之所以会出现食盐走私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因为市场对私盐有巨大的需求,这种需求主要源于官盐价格的不合理性。价格决定市场,当官盐价格超出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时,消费者必然会寻求一种价格相对便宜的替代品来取代对官盐的依赖,价格低廉的无课私盐充当的就是这个替代品的角色。因此,政府要防范私盐,其根本在于杜绝市场对私盐的需求,通过降低官盐价格或者是减少官盐成本的办法,使官盐在与私盐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力求做到贩私成本大于贩私所获利润,当贩私者无利可图时,私盐才可能最终退出市场。从法律的角度来看,私盐的泛滥一定程度上与“法治不严”密切相关。法治不严既体现在法律条文的不完善上,同时也体现在对法律条文的执行上;也就是说,法律的可靠性和严肃性不仅仅要做到“有法可依”,更重要的是要“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二者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环节出项疏漏,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私盐的泛滥,与国家颁布执行的食盐专卖制度息息相关。食盐专卖制度下,正是划界行盐的销售体制导致了老百姓不得不舍近求远和食盐成本陡涨的局面。因此,国家要杜绝私盐,还必须从政策和制度层面入手,给盐业市场创造一个宽松的销售环境,降低官盐成本。无论是经济、法律还是社会因素,其实都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息息相关。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私盐的活跃,与各行盐口岸复杂的地理环境也是有一定关联的。因此,本书在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剖析的同时,还将借助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一些理论思考和研究法,全方位、宽领域、多角度地分析该问题。

2.资料考证法。笔者在查阅有关两淮私盐的相关史料时,常常会碰到一些让人困惑的事情。比如在《两淮盐法志》中看到的某一材料,可能在《清会典》中也能找到,但一对照却发现两者之间有些出入,那么,到底哪一个记载更可信呢?此时要做的就是想办法看看能否在其他材料中找到类似的记载,然后通过对比、分析、推敲来确定哪一则材料可信度更高。有时所谓的“差异”可能仅仅是一个符号,或者是一个错别字,即使是这样,同样也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证来确定真伪。因此,采用传统的考证方法以及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清中叶两淮私盐与地方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比较真实而又准确地厘清清中叶两淮私盐产生的成因、作用及其影响;并就地方社会各基层组织对待私盐的不同态度进行理性分析和探讨。此外,因各种资料的繁杂和重复,在研究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资料引用的取舍问题,对此,本书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尽量使用考证后的一手材料。

3.数理统计法。官盐销量的多寡,与人口数量的变化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人口越多,官盐销量也必然越多。但清中叶两淮盐区某些行盐口岸的情况并非如此,在人口数量迅猛增长的情况下,有些地方的官盐销量不增反降。究其原因,正是与私盐的不断侵灌密切相关。那么,私盐在当时的食盐销售总量中到底占有多大的比重呢?由于史料没有这方面的明确记载,因此不大可能从现有的史料当中找到有关私盐量的确切数据,但如果借助其他一些相关记载比如说官盐销量变化与人口变化之间的关系,在消费者对食盐的消费量基本上保持恒定不变的情况下,两者关系如果成正比,说明官盐销量比较稳定,私盐的入侵相对较弱;如果两者关系成反比,说明官盐销量要么保持了原有情况没变,要么在不断减少,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能说明私盐销量对官盐销量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并依托其相互关系,采用数理统计法进行推敲,则依然可以较为准确地对当时的私盐比重进行适当的量化。尽管这种统计可能会有所偏差,但只要谨慎处理和合理运用,它仍然可以成为人们了解清中叶两淮私盐基本情况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