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创新的基本过程
3.1.1 创新的基本过程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创新就是从一种新思想的产生,到研究、开发、试制、生产制造的首次商业化的全过程。创新就是“发明+开发+商业化”。在这一复杂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短缺都会导致不能形成最终的市场价值,如图3-1所示。任何一个环节的低效连接,都会导致创新的滞后。
图3-1 创新的管理学解释
图3-2详细介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图3-3对企业创新管理的过程进行了描述。
图3-2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示意图
资料来源:许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图3-3 企业创新管理过程示意图
3.1.2 五代创新过程模型的演进
根据Rothwell对产业创新模式的划分,20世纪50年代以来,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经历了五代具有代表性的模型:
第一代:简单线性的技术推动型(Technology Push Model)(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中期),如图3-4所示。
图3-4 第一代技术推动创新过程模型(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中期)
资料来源:Rothwell R. , Towards the Fifth-generation Innovation Process,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1994,11(1), pp.7—3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内,随着半导体、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和一些产业的新技术突破并成功商业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商业机会,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广泛认可,大量企业通过开发新产品取得了巨大成功。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第一代创新过程模型。该模型假设从来自应用研究的科学发现到技术发展和企业中的生产行为,并最终导致新产品进入市场都是一步步前进的。该模型的另一个基本假设就是更多的研究与开发就等于更多的创新。当时由于生产能力的增长往往跟不上需求的增长,很少有人注意市场的地位。
第二代:线性的市场拉动型(Demand/Market Pull Model)(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如图3-5所示。
图3-5 第二代:线性的市场拉动创新过程模型(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资料来源:Rothwell R. , Towards the Fifth-generation Innovation Process,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1994,11(1), pp.7—31.
20世纪60年代后期是一个竞争加剧的时期,这时生产率得到显著提高,尽管新产品仍在不断开发,但企业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利用现有技术变革扩大规模、多样化,实现规模经济,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许多产品已经基本供求平衡。企业创新过程研究开始重视市场的作用,因而导致了需求(市场拉动)模型的出现。该模型中,市场被视为引导研发的思想源泉,而研发是被动地起作用。
第三代:技术与市场的耦合互动模型(Interactive and Coupling Model)(20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中期),如图3-6所示。
图3-6 第三代:技术与市场的耦合互动模型(20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中期)
资料来源:Rothwell R. , Towards the Fifth-generation Innovation Process,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1994,11(1), pp.7—31.
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大量产品供过于求,企业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提高产量、降低成本。这一时期也是创新过程研究的一个高潮,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了成功的创新过程的本质和特点,为企业开展有效的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减少或避免资金或资源的浪费。大量研究显示,对科学、技术和市场三者相互联结的一般过程而言,线性的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模型都过于简单和极端化,并且不典型。Mowery和Rosenberg于是总结提出了交互(或称耦合)模型。
第四代:集成(并行)(Integration / Parallel)模型(20世纪80年代早期—90年代早期),如图3-7所示。
图3-7 第四代:集成(并行)创新过程模型的一个典型例子(Nissan的新产品开发过程)(20世纪80年代早期—90年代早期)
资料来源:Rothwell R. , Towards the Fifth-generation Innovation Process,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1994,11(1), pp.7—31.
进入20世纪80年代,企业开始关注核心业务和战略问题。这一时期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西方国家开始意识到日本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优势不仅来自模仿和JIT生产、质量导向的生产过程,而且发现日本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过程能够使它们比西方国家更快、更有效地推出新产品。当时领先的日本企业的两个最主要特征是集成与并行开发,这对于当时基于时间的竞争(Time-based Competition)是至关重要的。
虽然第三代创新过程模型包含了反馈环,即部分职能间的交互和协同,但它仍只是逻辑上连续的过程。Graves在对日本汽车工业的研究中总结并提出了集成(并行)模型,其主要特点是各职能间的并行性和同步活动期间较高的职能集成。
第五代:系统集成与网络化(System Integration and Network Model, SIN)模型(20世纪90年代以来),如表3-1所示。
表3-1 第五代创新过程:系统集成与网络化模型的特点
资料来源:Roy Rothwell, Successful Industrial Innovation: Critical Factors for the 1990s, R&D Management,1992,22(3), pp.221—239.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意识到,新产品开发时间正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但产品开发周期的缩短也往往意味着成本的提高。Graves指出,新产品开发时间每缩短1%将导致开发成本平均提高1%—2%。
Rothwell进一步发现,一些领先的创新者正在向时间更短、成本更低的以系统集成与网络化为特征的第五代创新过程转变(见图3-8),包括产品开发的技术、组织、制度、生产等更加整合、更加紧密的企业间纵向和横向联系,以及更多地运用先进复杂的电子信息工具箱(Toolkit)。
图3-8 第三、四、五代创新过程的产品开发时间与成本的关系
资料来源:Roy Rothwell, Towards the Fifth-generation Innovation Process,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1994,11(1), pp.7—31.
Rothwell指出,第四代和第五代创新过程模型的主要不同是后者使用了先进的IT技术和电子化工具来辅助设计和开发活动,这包括模型模拟、基于计算机的启发式学习,以及使用CAD和CAD-CAE系统的企业间和企业内开发合作。开发速度和效率的提高主要归功于第五代创新过程的高效信息处理创新网络,其中先进的电子通信技术提高了第四代创新过程的非正式(面对面)信息交流。第五代创新过程的特点如图3-9所示。
图3-9 Rothwell总结的第五代创新过程的特点
资料来源:Rothwell R. , Towards the Fifth-generation Innovation Process,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1994,11(1), pp.7—31.
五代创新过程模型的演进如图3-10所示。
图3-10 五代创新过程模型的演进
事实上,自第三代模型开始,创新“互动”(Interaction)的观点就日益受到重视,包括企业研发系统内部各部门之间、研发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生产者与顾客或供应商之间及与其他企业间的互动作用等。
“互动”的复杂性也进一步促进了对“创新网络”(Innovation Network)的研究,包括各种正式(如其他企业或研究机构的基于合同的研发合作)与非正式(如不同研究人员之间的私下信息交流)的网络。
第四代和第五代创新过程模型的出现,是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上的飞跃,标志着从线性、离散模式转变为集成、网络化复杂模型。由于创新过程和产品对象的复杂性大大增加,创新管理需要系统观和集成观。而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技术的发展为第四代、第五代模型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