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传承工匠精神
——做一个匠人,修一颗匠心
自古以来,工匠以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技艺,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孜孜不倦、精雕细琢的职业精神,见证着平凡中的崇高与伟大,谱写了人生辉煌的乐章。高尚的“工匠精神”是任何时代都绝不可缺少的。在当今社会,只有把工匠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拥有竞争的优势,才能具有真正的不可替代性,才能永远在复杂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追溯和解读“工匠精神”
提到“工匠精神”,人们总会想起瑞士手表,德国的机械、电器,日本的保温杯、马桶盖及精密加工……而我们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在品牌竞争中则与这些国家拉开了差距。据相关报道:截至2012年,在中国,创业历史超过150年的企业仅有六必居、张小泉、同仁堂、陈李济等9家。而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这是一种偶然吗?它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研究者发现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什么是“工匠精神”,可以从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窥究竟。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所谓工匠精神,是树立一种对工作的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其实质就是现代企业人的信仰及对信仰的坚守。工匠精神体现了一种踏实专注的气质,认真敬业,一丝不苟的态度,不惜一切代价做品质最高的产品,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最终赢得用户的满意,使质量和品质在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事实上,“工匠精神”并非舶来。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我们从不缺乏能工巧匠,更不缺工匠精神。早在古代西周时期,就已设立了“百工制度”,古代“中国制造”闻名远近,传统手工制造更是名扬海内外,有些甚至可被称为顶级奢侈品。从两千多年前的鲁班,到隋代的李春,他们都是大师级的工匠。万里长城、故宫建筑、赵州石拱桥、西安大雁塔……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杰作。还有那百年老字号,各地的名优产品,无不是工匠精神的结晶。在我们中华民族的肌体里,早已蕴藏着工匠精神的基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工匠在推动人类文明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也证实,高尚的工匠精神是任何时代都不可缺少的,如果忽视工匠精神,那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辉煌就难免受挫,同时工匠精神这股有生力量推动人类进步的愿望就不能很好地实现。
《庄子》中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无非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像视觉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觉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做任何事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心中。长久以来,正是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我们的个人成才之路崎岖坎坷,组织发展之途充满荆棘。这种缺乏也让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更让基业常青成为凤毛麟角,所以,在资源日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近年来,我国许多人追求所谓的“短、平、快”效益,心浮气躁,目光短浅,缺乏一种应有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忽视了产品品质的提升而导致了“工匠精神”日渐式微。海尔的张瑞敏曾经用铁锤砸毁了70台有瑕疵的冰箱,在他抡锤之前,依旧有人建议:冰箱有点瑕疵,便宜点卖出去吧!这个故事唤醒了海尔人的品质意识,对这个企业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显然,张瑞敏的锤子没能砸醒更多的制造企业。拿智能手机为例,苹果的iPhone4在使用了4年之后,依旧能通过翻新的方式来二次售卖;而很多国产手机压根撑不过自己的保修期。可见,一些中国制造在硬件细节、品质标准上都无法与国外优秀企业同日而语。中国制造把消费者当弱势群体,于是,产品质量总是不过关,即便过关,也是那种要求极低的标准。
在制造业,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其背后所折射的,又恰恰是基础制造业优质技术人才——大国工匠的缺失,制造企业管理中工匠精神的缺失。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经济体制从计划走向市场的变革中,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必然产生影响,在职业选择时过多的重视工资、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此外,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也使得人们坚守和潜心某一职业技能劳动更加不易。这些状况表明中国的工匠精神正在渐渐流失。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在这个缺乏工匠精神的时代,当所有人都浮躁的时候,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就是要放下功利心、浮躁心、投机心,投入理想和梦想,让做产品不仅仅是一种物质行为,更成为一种实现理想的人文行为。
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时代呼唤我们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这不仅是要我们回归传统,而是要把“工匠精神”深刻地嵌入到“中国制造”的血液中,让“工匠精神”成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中国创造”转型的重要推动力。这当中的道理很简单:无论科技怎样发展,技术怎样进步,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手艺信仰,才是中国制造摆脱粗制滥造、山寨质次的根本动能,才是驱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原动力与支撑点。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都不能没有工匠和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对于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振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优秀的工匠跟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一样,都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尊重每一个工匠,以良好的环境催生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中国的企业才会有永久的春天。
工匠精神,源自对生活的极致追求
在我们的传统认知里,“工匠”的地位是很低的。很多人认为,工匠不过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她)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
在日本,如果你能被别人称为匠人,就意味着你已经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受到社会的极大尊崇。这种社会的认可,让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几年如一日甚至几十年如一日钻研一个事情,直到将其做到极致。
我一直重复同样的事情以求精进,总是向往能够有所进步,我继续向上,努力达到巅峰,但没人知道巅峰在哪。我依然不认为自己日臻完善,爱自己的工作,一生投身其中。
一旦你选择了一份工作你必须全心投入到工作中,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你所有的智慧来提高你的专业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让人敬重的关键。
以上的话来自小野二郎,现年已91岁高龄的他是全世界年纪最大的三星主厨,在日本国内的地位相当崇高,而“寿司之神”的美称更是传播于全球。他永远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和学徒,根据客人的用餐状况微调寿司。从食材的选择、制作到入口瞬间,每个步骤都经过缜密计算,确保客人享受到美味。为了保护制作寿司的双手,不工作时他永远戴着手套,连睡觉也不懈怠。综观小野纯二朗的一生,超过55年的时间,他都在做寿司,因此他对寿司所注入的精神、感情,以及其技巧绝对是世上第一。
这就是工匠精神最纯真的呈现!倾尽心力,只为做一件事,并且将它做好,做出名堂来。
工匠精神,贯注于匠人们精打细磨、精益求精的工作状态。他们心无旁骛、踏踏实实做活儿,在锲而不舍的坚持中熟能生巧,进而匠心独运、追求极致。工匠精神是爱心、责任、严谨共同作用的产物,有爱心,才有无私的奉献和投入;有责任心,才有专注和执着;有严谨,才有一丝不苟,追求完美。
如今,苹果手机、电脑风靡世界,除了得益于创意、创新外,与乔布斯等人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休戚相关。有人说,苹果就像一间艺术家的工作室,乔布斯则是一名熟练的工匠。的确,不会写代码的乔布斯是一个优秀的工匠,他以一种现代社会罕见的对待产品的态度进行工作。在他身上,有艺人与工匠的心态;这使其产品不是立足于技术,甚至也不是设计,而是在如何追求更完善地满足人的需求。
有一次,乔布斯对电脑的线路板很不满,有点乱,不整齐,不美观。工程师说,用户又看不到,不会在意的。乔布斯说,我会在意。这是怎样一种执拗的工匠精神呢?
乔布斯的“工匠精神”是后工业时代对完美主义和偏执的较早诠释,在理解人性、满足顾客方面,乔布斯远比那些紧跟商学院教科书的同行更执着、更开放。与其“手艺人”心态相符合的另一面,是他坚持把一切封闭在苹果之内,体现出一种前工业时代工场作坊主似的原始心态。
事实上,对于产品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它来自于每个细节的打磨和探究,它是基于一种将细节做到极致的欲望,它是对此前的颠覆,需要全身心的投入。
平庸将被淘汰,极致是唯一出路,这是一种工匠精神,是一种把自己逼疯的境界。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它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工艺、新技术的过程,是一种传承与创新的并存。这其中更包含的是技艺,是文化的沉淀与融合,更是浮躁社会所缺乏的一种坚定气质与坚守。
以匠人之心,追求工作的极致
工匠精神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其核心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
贝希斯坦是享誉世界的德国钢琴制造商。成立162年来,贝希斯坦始终秉承精益求精的精神来制造钢琴,每一台钢琴都当作艺术品来打磨。
为了保证制琴技师的专业水准,贝希斯坦建立了一套学徒培养制度,2012年在全球仅招收2名学徒,2013年才开始增至每年6名。公司服务部主管、钢琴制作大师维尔纳·阿尔布雷希特说,学徒们需要进行3年半的轮岗学习,每个学徒会在每个部门待上1周至1个月,每个部门都派最优秀的老技师亲自教授钢琴制造技能。
贝希斯坦不仅培养钢琴制作师,还为在全世界出售的钢琴培养服务技工。阿尔布雷希特说:“德国的职业培训体系非常独特,许多人都认为贝希斯坦的钢琴制作师培训是最好的。”
严苛的培训机制结合一颗颗赤诚执着的匠人之心,最终成就了贝希斯坦的卓越不凡。
工匠精神强调企业要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持续改进工艺,强调精益求精,强调对匠心、精品、完美的坚持和不断追求。工匠精神,重要的不在于工匠的方法;重要的,是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持续精雕细琢的、永不满足的、永不妥协的、永远跟自己较劲的、追求完美的态度。管理大师亨利·明茨伯格在其名文《战略手艺化》中有这样一段话:“手艺会让人想起传统的技艺、专注以及通过细节的把握做到完美。人们想到更多的不是思考与推理,而是各种原材料水乳交融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长期的经验与投入。制定与执行相互交融,形成一个渐进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创造性的战略水到渠成。”工匠精神是行动力和执行力交互作用的产物,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凝心聚力的操作和实践内化为人的精神。
在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曾经有一位叫阿基勃特的小职员。他在出差住旅馆时,总是在自己签名的下方,写上“每桶4美元标准石油”字样,在书信及收据上也不例外,签了名,就一定写上那几个字。他因此被同事叫作“每桶4美元”,而他的真名倒没有人叫了。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这件事后说:“竟有职员如此努力宣扬公司的声誉,我要见见他。”于是邀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
后来,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公司的第二任董事长。
在签名的时候署上“每桶4美元标准石油”,这本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严格说来,这件小事还不在阿基勃特工作范围之内。但阿基勃特做了,并坚持把这件小事做到了极致。假如没有对工作充满极大的热情,阿基勃特是不会把这件事做到极致的,更不会取得后来的成就。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有“工匠精神”的人,不管他是电焊工还是木匠,抑或从事其他职业,他都会将其视作一种信仰,力争做到尽善尽美,绝不会浅尝辄止,更不会敷衍应付。
如今,工匠精神已经超越了“工”本身的范畴,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工匠精神,而不是某一种职业需要的精神。看看我们身边各行各业中的那些优秀者,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我们就会发现,只有在平凡的生活中注入情操和热爱,才能将这份工作做得更加出色,更加完美。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我们每个平凡人要想活得出彩,就必须爱生活,懂生活,赋予生活无限的乐趣。
可以说,各行各业出类拔萃者,都离不开工匠精神。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糟粕伪劣,多一些优品精品,身处其中的我们每一个人,也自然会更安心、更舒心。
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工作态度,它实质上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从容的气质和坚定的信仰。对工匠精神的追求,不仅适用于制造业,也能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方面:政府部门、服务业、教育界、文艺创作、科学研究……用心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做到最好、做到极致,不正是“工匠精神”的真正内涵吗?
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
对任何领域而言,人品是获胜的首要因素。仅有能力无法形成力量,将高尚的道德品质运用到实际行动中才能显出成效。
品德由种种原则和价值观组成,给你的生命赋予了方向、意义和内涵。品德构成你的良知,使你明白事理,而非只根据法律或行为守则去判断是非。正直、诚实、勇敢、公正、慷慨等品德,在我们面临重要抉择之时便成了首要。这也是工匠精神所提倡的。
秋山利辉是日本木工大匠,他所创办的“秋山木工”会社是日本木工行业的圣殿。从日本政府接待各国贵宾的迎宾馆,到日本各大美术馆,每年都会从他那里订购家具,其精美和独具匠心闻名于世。他培养出的后辈中,有50名被视为世界一流工匠,活跃在各个国家。
秋山利辉运用的人才培育法门,是日渐式微的学徒制。透过集体生活、师徒传习的教育模式,将品行和技术传授给弟子,培养为人着想、关心他人,以及感恩的情感,他认为“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重要”。
为了让学徒牢记何谓一流匠人,秋山利辉整理出“匠人须知30条法则”的标语,透过反复背诵,让一流匠人的标准渗透到潜意识里。礼仪、感谢、尊敬、关怀、谦虚……这些做人最重要的事,每一条都是貌似简单的基本道理,却能有效地磨炼心性和品格,唤醒每个人体内的一流精神。例如,法则“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勤写书信的人”,希望工匠透过自己的文字表达感激之情,更能传达想法;法则“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能够成为拥有自慢的人”,是从为顾客花费的心思、做出的东西,说明重要性;法则“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吃饭速度快的人”,因为吃饭也是有方法,要感谢农民和为人们烹煮食物的人,还要养成不浪费、吃什么都津津有味的习惯,这些都会影响工作。
这30条法则貌似简单,却囊括做人处事最基本的态度。但秋山利辉让学生用八年的时间来践行这些法则。秋山利辉认为,如果人品达不到一流,无论掌握了多么高超的技术,也算不得是一流工匠。
人品是一个人真正自我的反映,品德的培养是由内而外的修炼,一旦形成良性循环,就会把我们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做事不能过于倚重技巧,否则才华就会被蒙蔽,失去品德的后盾,最终成功会难以为继。求助于外力所得到的成功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经不起考验,做事必须在本质上修炼自己高尚的品德。
哈佛大学教授科尔斯说:“品格胜于知识。”一个德商高的人,一定会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敬,也自然会有更多成功的机会。高尚的品德是个人成功最重要的资本,是人最核心的竞争力。具有优秀人品的人,总是会时常从内心爆发出自我积极的力量,使人们了解他、接纳他、帮助他、支持他,使他的事业获得成功,使他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可以说,好的人品是推动一个人人生不断前进的动力。
在这个缺失工匠精神的年代,我们有太多的优良品质,被物质的洪流所吞噬。在利益的诱惑下,道德都似乎成了纵欲的累赘,于是,有些人索性将其彻底地抛弃,从身体到心灵全方位地堕落和糜烂。但是,品德高尚的人绝不会这样做的,他们守住道德的底线,坚守自己的原则,用自己的精神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和思想方向。
麦克拉斯博士是美国极负盛名的心脏移植专家。有一次,他所在的医院同时接受了两名需要换脏的病人。一个名叫弗尼斯,是总统的高级顾问;另一个叫坎贝尔,是一个花匠。如果没有合适的心脏替换,两个人将必死无疑。
是否有资格接受心脏移植手术,要对病人进行一系列的常规检查。对两名病人做了相应的检查后,麦克拉斯发现,弗尼斯身体由于受心脏的影响,肾脏和肝脏的受损程度已超过了标准,而坎贝尔的受损程度没有超过标准。肾脏和肝脏的受损程度如果超过一定的标准,就不能进行心脏移植手术。他决定首先通过积极治疗,恢复弗尼斯肾脏和肝脏的功能,以达到心脏移植所规定的要求。
一晃三个月过去了,弗尼斯和坎贝尔离死神越来越近,但还是没有适合他俩的心脏。而最让麦克拉斯感到担忧的是,虽然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弗尼斯肾脏和肝脏功能的损害并没得到多大的恢复。
正当弗尼斯和坎贝尔的生命之火渐渐熄灭的时候,从美国全国心脏服务中心传来消息,在八百英里之外洛基山旁的一个小村庄,有一个年轻人因车祸意外死亡。据送来的资料表明,这个年轻人的身材和弗尼斯与坎贝尔相仿,而且血型也是O型。
听到这个消息后,麦克拉斯坐在桌前陷入沉思,他反复翻阅放在他面前的两份病历,谁先做?弗尼斯还是坎贝尔,坎贝尔还是弗尼斯,选择一个就可能给另外一个判了死刑,这太残酷了。他知道如果救活弗尼斯,那会给他们这个医院、他本人带来巨大的好处,毕竟弗尼斯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而坎贝尔是一个花匠,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即使不治而死,对医院和他本人也没多大影响。但弗尼斯并不符合心脏移植手术的要求,如果给他移植,最多也只能活一年半载的,而另一个可以靠这颗心脏多活十年、二十年的年轻人就必须死去。想到这里,麦克拉斯使劲地摇了摇头,不,不!这是他——一名医生的良心所不容的。怎么办?作为一个心脏移植专家,麦克拉斯素以雷厉风行、大胆果断著称。而这在外人看来非常简单的决定,却难住了麦克拉斯,他正面临严峻的挑战。选择良心,他将失去一切;放弃良心,他将拥有一切。
晚上八点三十分,再有三个半小时,负责运送心脏的医疗小组就要回来了。时间紧迫,麦克拉斯做出了自己的决定,当他把决定告诉院长后,院长高声叫道:“你知道你这个决定对这家医院、对国家甚至对你个人的前途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吗?”
“我知道,我们已对弗尼斯进行了最好的治疗,可惜他的身体状况并没达到手术的要求。我是一名医生,不是一名政治家,对任何病人我一视同仁,不管他的身份的高低。现在,我的职责就是让极其宝贵的心脏能在病人体内最好地发挥作用,让他们活得更长,所以我选择了坎贝尔。”麦克拉斯直视着院长回答着,字字句句斩钉截铁,掷地有声。“你不能这么做,你简直疯了,你犯了一个大错误。我已经答应白宫了,你叫我怎么向他们解释?”布里奇声嘶力竭地喊起来。
“我会向他们解释一切并承担一切后果,”他拿起话筒,“通知坎贝尔,他明天凌晨一点开始进行手术。”生命之光将在坎贝尔身上重现。
一个月后,弗尼斯那颗疲惫不堪的心脏终于停止了跳动。弗尼斯的死成了一条轰动全国的新闻,医院董事会迅速做出了解雇麦克拉斯的决定。麦克拉斯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结局,但他对自己的决定并不后悔。尽管失去了一切,但他却在巨大的压力下,始终坚持住了自己生活和行医的准则:公正和良心。
美国哈佛大学行为学家皮鲁克斯在《做人之本》一书中表明了这样的观点:“做人不是一个定下几条要求的问题,而是要从自己的根本开始,把自己变成一个以德为本的人,否则你就绝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更谈不上成功人生,反而会让人生早晚‘塌方’的。”的确,做人必须从“德”字开始,树立有德之人的品牌,这样才能成大事。
人生在世,或由于天资的差别,或由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或由于所处社会地位的限制和职责的规范,办事能力有大有小,这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重视德行,有优秀的人品,就是一个值得称道的人,也是一个能够做好自己的事业、前程充满希望的人。
对于一个员工来说,人品一旦成为你的身份,就能使你在职场沉浮中立于不败之地。优秀的人品之所以能够抬高你的身份,是因为它是你的“质量保障”,这一点如同产品的信誉一样。一种商品如果拥有好的信誉,就会常销不败;如果失去良好的信誉,就只会遭遇无人问津的境地。人才亦是如此。
人品决定着人心向背,决定着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不管在哪一领域,不管处于何种生存状态,那些具有优秀品质的人,那些具有强烈的责任心的人,那些有着良好信誉的人,才能赢得人们由衷的崇敬和信任,事业的成功才会有坚实的根基。
传承工匠精神,争做一流员工
对企业员工来说,“工匠精神”指的是企业职工对某一项专业技能学到极致、发挥到极致,或是对某个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工匠”善于不断改善产品的生产工艺,享受产品在生产中升华的细节过程,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强烈的追求。比如把产品的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能长久造福于企业,对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这就是我们企业所需提倡的“工匠精神”,亦应是企业每位职工永恒的追求。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里,公司的每个员工都要始终保持先进性,这样才能胜利完成公司和领导赋予的使命。那么,如何保持先进性呢?简单来说,就是用“工匠精神”高标准要求自己。我们不仅要具有高超的岗位技术专长和精湛的技能表现,成为企业某个重要岗位技术上的拔尖人才,更重要的是要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许多一流的员工都常常扪心自问:“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具有这样的问题意识,自然能够了解自己周围所欠缺的、不足的还有很多,这些可能正是公司今后的策略和方法。
一位老板在他的回忆录上写道:
事实上往往有些员工接到指令后就去执行,他需要老板具体而细致地说明每一个项目,完全不去思考任务本身的意义,以及可以发展到什么程度。
我认为这种员工是不会有出息的,因为他们不知道思考能力对于人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不思进取的人由接到指令的那一刻开始,就感到厌倦,他们不愿动半点脑筋,最好是能像电脑一样,输入了程序就不用思考把工作完成。
所以,不断思考和改进是你必须要做的事。在你对既有工作流程寻求改变以前,必须先努力了解既有的工作流程,以及这样做的原因。然后质疑既有的工作方法,想一想能不能做进一步改善。
一个人成功与否在于他是否做任何事都力求最好,成功者无论从事什么样工作,他都绝不会轻率疏忽。因此,在工作中就应该以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能做到最好,就必须做到最好。这样,对于老板来说,你才是最有价值的员工。
有个刚刚进入公司的年轻人自认为专业能力很强,有一天,他的老板直接交给他一项任务,为一家知名公司做一个广告策划方案。
这个年轻人见是老板亲自交代的,不敢怠慢,认认真真地搞了半个月。半个月后,他拿着这个方案,走进了老板的办公室,恭恭敬敬地放在老板的桌子上。谁知,老板看都没看,只说了一句话:“这是你能做的最好方案吗?”年轻人一怔,没敢回答,老板轻轻地把方案推给年轻人,年轻人什么也没说拿起方案,走回自己的办公室。
年轻人苦思冥想了好几天,再修改后交上,老板还是那句话:“这是你能做的最好的方案吗?”年轻人心中忐忑不安,不敢给予肯定的答复,于是老板还是让他拿回去修改。
这样反复了四五次,最后一次的时候,年轻人信心百倍地说:“是的,我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案。”老板微笑着说:“好,这个方案批准通过。”
通过这件事,年轻人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持续不断地改进,工作才能做好。从这以后,在工作中他经常自问:“这是我能做的最好的方案吗?”然后再不断进行改善,不久他就成为了公司不可缺少的一员,老板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后来这个年轻人被提为部门主管,他领导的团队业绩一直很好。
工作做完了,并不代表不可以再有改进,在满意的成绩中,仍抱着客观的态度找出毛病,发掘未发挥的潜力,创造出最佳业绩,这才是工匠精神的表现。这种竭尽全力、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工匠精神不是枯燥机械的、僵硬死板的,而是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它不只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获得。工作当中,完成任务只是最基本的准则,而把事情做好才是老板对每一个员工最核心的要求。我们生活中最让人痛心的人,不是在追求更好的过程中失败的人,而是那些把工作当作任务,在工作中停止自己的追求、满足现状的人。只追求最低工作标准的员工往往连最低标准也达不到。只有那些不断追求做得更好的员工才能树立个人品牌,成为职场中的赢家。
刘岩是一名毫不起眼的理发师,他的理发店也在街角最不起眼的地方,但每天顾客盈门。理由很简单:这里面有一位很好的理发师。他总能把顾客的头发剪出最好的效果。如果能够拥有一个好发型和一份好心情,在路上多花一点时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不仅如此,他的客人还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推荐这家理发店。久而久之,刘岩的理发店名声大振,成为这个城市中首屈一指的理发店。
刘岩对工作的态度近乎偏执。有一次,一个有钱人来店里理发。刘岩告诉对方,剪发大概要用40分钟的时间。对方没有异议。可是,剪到30分钟的时候,这位顾客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得马上走。刘岩坚持说:必须把头发剪完才能走,不然的话,会影响到整体的效果。顾客很生气,但是刘岩仍然不肯放他走,并且再三强调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顾客没有办法,只能留在店里把头发剪完。
半年后,那位顾客又来了,他笑眯眯地对刘岩说:“上次因为在你这里剪头发而耽误了生意,我曾发誓再也不来这里剪发了。但后来发现其他理发店剪出来的效果都没有这里好。现在,我和我的朋友们只认你这一家理发店。”
一个仅仅满足于60分的人,是不可能达到100分的,甚至连60分也达不到;而一个以100分为目标的人,往往能够拿到最好的成绩。只满足于把事情做对而不思进取的人,会变得越来越做不对;若将目标定为把事情做好并精益求精,则可以获得卓越的业绩。
全心全意、追求完美,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全心全意、尽职尽责,这不仅是工作的原则,也是生活的原则。拥有工匠精神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企业,都是一种“双赢”的局面。所以,我们每一位员工都要有信心进行不懈努力和不断地学习进步,成为“工匠”型人才,为铸造“工匠精神”传递正能量,做一个能做事、会做事、做好事,并创造高效劳动价值的一流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