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边境口岸研究](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800/25016800/b_25016800.jpg)
三 促进中俄区域合作的重点
加强毗邻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大项目合作是“一带一路”框架下中俄地区合作的重点。
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都是基础设施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加强东北与远东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对于促进双方经贸往来、扩大对俄罗斯远东的投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合作发展的迫切要求
为了配合“一带一路”建设,东北省区近年来也相继制定了区域发展规划,努力担当“一带一路”建设北向的重要支撑,而这些规划落实还是需要与俄远东交通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区域合作发展的迫切要求。
“中蒙俄经济走廊”以满洲里至绥芬河铁路干线为支撑,向南与中国东北铁路网相贯通,并延伸至华北地区;向北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接,并通过贝阿干线向俄远东东北部延伸。在国家沿边开发开放战略以及东北振兴各项政策的支持下,东三省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工具的便捷,使抚远、同江、绥芬河等沿边重要节点城市一改以往遥远边陲的形象,成为中国向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为了真正实现贸易畅通,必须加大力度,与俄方深入研究探讨道路畅通问题,打通关口瓶颈,与中方铁路、公路、水路交通相对接,形成远东地区便捷顺畅的交通物流大格局。
目前,俄政府已经批准在远东主要州区建立了10个超前发展区。在相关的法律文件中规定,超前经济社会发展区将以经济特区的形式和相应的土地、税收、用工、信贷等优惠政策,强力推进远东的开发开放进程。在文件中特别强调了交通基础设施改造在超前发展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对于交通条件较差的远东大部分地区的石油、天然气、木材、煤炭的外运,对于海洋水产品的加工和运输,对于现代产业集群的建立,等等,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可见,俄罗斯远东超前发展区建设同样需要现代交通作为支撑。在目前俄远东交通设施建设投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要以打通瓶颈、实现互联互通为目标,通过亚投行与丝路基金向俄远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进行投资,实现中俄双方毗邻地区经济发展的互利共赢。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在中国的陆路边界“建立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是开放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东北省区依托地缘优势和特色产业,在沿边积极推进开发开放先导带建设,努力构建现代产业集群。而在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打造国际贸易、跨境物流、产品加工、绿色食品、农机制造、森工产业、特色旅游、矿产开发等产业,须臾离不开现代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撑,特别是将对俄跨境经济合作区项目与俄远东超前发展区和自由港相对接,势必产生各种政策红利叠加的蝴蝶效应,加快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因此,交通基础设施对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俄罗斯远东地区基础设施陈旧老化,远东地区的医院、学校、住宅、商店的改造或重建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的支持。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大对俄远东基础设施改造投资力度,也是两国可以合作的空间。中国的投资、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俄罗斯远东的建筑市场都有巨大的竞争力。可以采取投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换取俄能源和资源的方式,逐步改变进出口贸易结构,通过优质建筑装饰材料的大量出口,增加出口份额,形成进出口额的基本平衡。应该注意的是,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往往投资大、周期长,投资风险也势必随之增加,这也是中俄在这一领域合作进展较为缓慢的重要原因,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基础设施,特别是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投资大,资源消耗多,易造成环境污染,宜建立项目承担者环保责任终身制度,强化项目的环境安全管理。边境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惠及中俄经济和两国人民的重要举措,需要双方做出切实的努力,创新合作模式。
一是筹建中俄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根据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基金专项用于两国毗邻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资金制约的瓶颈,务实推动双边经贸关系和人文合作的发展。二是采取联合建设方式。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互利共赢和分工合作的原则,吸引双方积极参与边境地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升两国企业参与度。三是中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协调发展。中俄两国边境地区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是促进合作与增强信任的关键因素,应高度重视其协调发展问题。协调边境基础设施设计理念,加强沟通,提高项目透明度,避免或减少因误判而产生的分歧,保障中俄关系稳步健康发展。提升信息咨询和收集工作的效率。发挥智库作用,深入研究毗邻州区经济结构、进出口商品结构以及地缘优势潜力,为边境地区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合理且有效的智力支撑。
两国边境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中俄双边合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国际多边合作的重要平台,在这方面两国应该秉承开放发展理念,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敞开大门,吸引世界投资,扩大边境基础设施投资主体范围。坚持开放原则,大力吸引东北亚及世界各国投资,使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成为容纳亚欧经济体的重要投资载体。坚持包容原则,既吸收大型国有企业参与边境基础设施建设,也鼓励和支持中小型私人企业参加工程建设和施工,使各种经济成分都能参与边境基础设施建设。
2.实施双方地区大项目合作,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
多年来,中俄经贸合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贸易额获得了较大增长,经济合作领域也不断拓宽,两国官方也不断强调大项目合作对提升双方合作水平的重要性。不过,除了能源合作外,其他大项目合作仍然不多,东北地区与远东合作更是基本局限在贸易领域,可圈可点的大项目屈指可数,成功案例也不是很多。在两国地区合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时候,能否在重大项目上有实质性进展,尤其是区域大项目合作能否实现突破就显得特别重要。所谓两国战略对接、区域合作上新台阶、产能对接,说到底就是大项目的合作。只有大项目才能集成产业、金融、技术、服务、标准,乃至法规等诸多要素,落实全方位、全产业链、全业态的协同,实现两国经贸合作特别是地区合作的升级。因此,两国都要以开放的胸怀,紧密联合积极谋划产业大项目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两国领导人达成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等重大的战略决策,为东北地区开展与俄罗斯远东大项目合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构建了新的合作平台。东北地区与远东大项目合作,是一个双向“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进程,即俄罗斯应该吸引中方到远东投资,中国也同样欢迎俄罗斯到中国投资。从中国方面来讲,应该依托哈尔滨开发区和大庆经济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齐齐哈尔高新区和牡丹江高新区两个省级高新区,寻找大项目合作的新领域,重点强化产业关联度高的重大项目的推进。东北振兴规划的实施和中蒙俄经济走廊战略的出台,为俄罗斯大企业通过深度参与中国的区域振兴在中国找到商机也提供了机遇。应该借鉴中俄联合建设天津炼化厂的经验,在东北地区复制这个模式,使俄罗斯的产品直接深入市场末端。同时,东北的企业利用俄罗斯远东发展机遇,在农业、林业、矿产、机械制造、航空、航天及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获利。这些领域的合作也应该上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
鉴于远东地区中国投资额不大,投资领域不宽的局面,应该在两国能源领域合作的前提下,增加相关领域的投资。中俄大项目合作具有战略意义,投资能够带动双边贸易的发展。俄罗斯2015年出台的远东超前经济社会发展区战略,也为两国的区域大项目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根据俄罗斯超前发展区相关法律,远东投资合作在资金的使用、劳务输出及企业税收等方面,都做了相应的规定。双方应该很好地研究这些法律,为大项目合作寻找法律支撑。中俄经济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互补性使相互大项目投资合作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中国现在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对外合作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方向发展。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更加重视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技术改造与新建项目之间,更加重视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在企业自主创新与国家创新之间,更加重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俄罗斯也在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创新经济,改变过度依赖能源经济的模式,以提高国际竞争力,提高在经贸领域的话语权。
为了推动大项目合作,实行创新推进机制、统筹项目管理十分必要。东北地区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要加强与各地市、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强化对已签约对俄合作大项目工作的督促检查,及时解决项目落实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进一步完善对俄合作大项目统计和调控体系,加强动态分析和项目发展预测。应商请国家有关部委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推进对俄合作大项目落实。同时,积极组织地方政府及企业开展对俄投资合作前景专题研讨。对已经实施的大项目,国家及东北各省区应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保证大项目顺利实施。建议中俄联合设立“中俄大项目合作基金”,额度为100亿美元,由两国政府按比例分配,每年对1—2个大项目给予扶持,坚持长远,必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俄经济合作是夯实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是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保证,而大项目合作是两国经济合作的重要支撑,随着两国区域合作战略的实施,东北地区与远东大项目合作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以此全面提高两国区域合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