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田宗一郎的制胜法宝
在企业管理中,要有专注的精神,领导就是金字塔的塔尖,在塔尖上看起来很威风,但要知道,没有塔基,塔尖能存在吗?除此之外,企业还要有“升降机”。
20世纪的50年代,日本摩托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这个时候,居霸主地位的是东菱公司。本田宗一郎和他的团队加大油门,奋起直追,本田公司在摩托车市场上终于赶上并超过了东菱公司。
本田宗一郎靠的是什么呢?
本田宗一郎有两个制胜的法宝,一是搭建的“金字塔式的领导体制”,一是乘着“升降机式的领导方式”。
本田宗一郎依靠“金字塔”,从“金字塔”塔基工人起,往上是车间主任、科室领导,直至总经理(会长)、董事长。作为董事长,本田处“金字塔”塔尖地位,居高临下,直接俯视整个企业的运转情况。
然后,他乘着“升降机”,一下子沉到企业底层,观察、研究决策实施效果和新出现的问题;再乘着“升降机”逐层上升,车间、科室……每一层都不放过,亲眼目睹每项工作和政策的实施情况,听取意见。
他乘着“升降机”回到“塔尖”后,再以双重视角来体察这一切——纵看横看,上看下看,既是普通工人或车间主任,又是经理、董事长,再作出新的决策。
“金字塔”的金,在于塔基的员工。
宗一郎用“慈爱主义”来浇灌这个塔基。在本田公司,员工们所得到的报酬是日本汽车业最高的。公司还为员工配备了廉价住宅,安排度假,提供收费低廉的医疗保健。在本田公司,员工拥有公司股权的10%以上。为了让塔基牢固,宗一郎想方设法将年轻力量充实到这里,本田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是24.5岁,远比“三菱”的34岁和“日产”的30岁年轻。为让“金字塔”傲然屹立,本田公司的员工在35岁的时候,大多升任主管或成为技术骨干了,而在日本其他公司,则要等到45岁左右。
有了坚实的塔基,宗一郎的“升降机”,才能发挥效用。
当时,在摩托车世界市场称雄的是英国厂商。宗一郎便到英国去考察,购买技术设备。1954年,当他看到英国生产的250毫升36马力摩托车的“飞行”时,惊叹不已。因为本田公司生产的只是250毫升13马力的摩托车——只算得上是一种动力自行车。回国后,他坐着“升降机”沉到“塔基”,征求员工们的意见,同他们一起将国内外摩托车反复进行对比,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1958年8月,终于推出了本田C-100型“超级小狼”摩托车,很快便风靡世界。在1959年的摩托车世界大赛上,该车荣获“制作奖”;在1961年的世界大赛上,该车一举囊括了前5名。
本田摩托车成了世界摩托车市场上的优秀品牌,一度曾独占世界1/4的摩托车市场。在国内,本田领先的地位越来越明显,20世纪60年代前期市场占有率上升到44%,成为不可动摇的“霸主”——1968年时摩托车产量累计突破了1000万辆。本田公司的前进速度,使得东菱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亏损额却不断上升,不得不于1964年2月宣告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