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 伊丽莎白女皇
伊丽莎白自打降临人世起就颇具传奇色彩。1709年12月18日,伊丽莎白的父亲在莫斯科举行了一场游行,以庆祝头一年夏天那场大败劲敌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的波尔塔瓦大捷。在那场战役中,俄军取得了震惊世人的胜利。彼得大帝站在游行队伍最前方,身后站着皇家卫队,卫队后面又跟着一批俄军其他军团的战士,他们在雪地上拖着三百杆瑞典战旗,一群战败的瑞典大将紧随其后。队伍的末尾是一万七千名瑞典战俘,两年前那支所向披靡、大举入侵俄国的队伍如今就只剩下了这点人。
就在彼得大帝要率领队伍穿过白雪茫茫的街巷时,一位军官突然赶上前来,递给沙皇一封短信。彼得扬起手,游行队伍停下了脚步,沙皇说了短短几句话之后就快马加鞭地离去了。没一会儿工夫,彼得就在莫斯科郊外那座庞大的木结构宫殿——卡洛明斯卡雅庄园——的门前勒住了口吐白沫的坐骑。进门之后,彼得看到妻子已经结束了分娩,在她身边的床上躺着一个女婴。这个女婴名叫伊丽莎白,三十二年后她成为俄国女皇。
伊丽莎白是彼得大帝与农奴出身的妻子所生的第五个孩子,他们一共育有十二个孩子,六男六女,除了两个孩子之外其他孩子都没有活过七岁。两个幸存下来的孩子分别是伊丽莎白和比她年长一岁的姐姐,安娜。众所周知,伊丽莎白与安娜都是私生子,她们的父亲彼得大帝曾经说过自己“抽不出时间”公开迎娶她们的母亲——丰满美丽的利沃尼亚女农奴玛莎·斯科夫龙斯卡娅。后来,玛莎改名为叶卡捷琳娜。实际上,1707年11月间,彼得已经悄悄地与玛莎举行过一场婚礼,只是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他们没有对外宣扬过这件事情。年少时彼得曾娶过一位妻子,尤都西雅。这个女人非常不合彼得的脾性,休妻之后彼得将她打发到了一座修道院。1707年,瑞典大军逼近,沙皇在这种时刻迎娶一个目不识丁的外国农奴为妻对很多保守的俄罗斯人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五年后,取得了波尔塔瓦大捷的彼得认为此时的情形与五年前完全不同了,于是在1712年2月9日大张旗鼓地在众人面前再一次迎娶了叶卡捷琳娜。在第二次的婚礼上,两个小姑娘——三岁的安娜与两岁的伊丽莎白——披戴上珠宝头饰,给母亲充当伴娘。
彼得总是说他“就像爱自己的灵魂一样热爱自己的两个女儿”。1722年1月28日,彼得为十二岁的伊丽莎白举行了成人礼,健康的伊丽莎白长着一头秀发,一双蓝蓝的眼睛,浑身上下充满了活力,而且身体已经发育得显现出了女性的妩媚。她的欢笑声和蓬勃的朝气总是能感染所有的人。深受她爱慕的姐姐安娜恬静稳重,与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娜和伊丽莎白都接受了欧洲公主们普遍接受的那一套教育,包括语言、礼仪和舞蹈等方面的训练。她俩在学习俄语的同时还掌握了法语,较妹妹更为优秀的安娜还学了一点意大利语和瑞典语。多年后,伊丽莎白女皇仍清楚地记得父亲对她们俩的教育是多么关注。彼得大帝常常到女儿的房间探望她们,而且总是要询问她俩在当天的课上都学到了些什么。如果女儿的回答令他满意的话,他就会对她俩赞扬一番,亲亲她俩,有时候还会给每人一件礼物。伊丽莎白记得彼得始终非常遗憾于自己不曾接受过正规教育,她说:“我的父亲一而再再而三地说,倘若以前能得到读书学习的机会,那么他愿意牺牲掉自己的一根手指。这点缺陷令他抱憾终身。”
年满十五岁的时候,伊丽莎白比姐姐矮一些,也不如姐姐安娜那么优雅,不过相比于身材高挑的黑发美人所展现出的典雅与威严,很多人还是更喜欢活泼的金发姑娘散发出的热情。利里亚公爵,即西班牙大使曾不无夸张地描述过伊丽莎白:“我从未见过如此出众的美人。迷人的面容,闪烁的双眼,完美的嘴唇,颈部和胸部都透着鲜有的洁白。她身材高挑,性格活泼,总是兴高采烈,充满幻想。你能感觉到她非常聪慧,也非常可亲,但同时你也会意识到她胸怀大志。”萨克森公使莱福特曾赞美过她那双硕大明亮的蓝眼睛,他发现她那副精神抖擞无忧无虑的模样具有令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十五岁那年,伊丽莎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自1717年巴黎之行开始,彼得大帝便一直希望能将伊丽莎白嫁给法国国王、比伊丽莎白年轻的路易十五世。长期以来,伊丽莎白一直在为这门婚姻而接受着调教,除了法语和宫廷礼仪之外,她还学了法国历史和文学。法国驻圣彼得堡大使康普勒东全心全意地支持沙皇对这门婚事的计划,在发往巴黎的信函中他写道:“伊丽莎白公主的人品毫无令人不悦之处。无论是从肤色、双眸,还是那两只手来看,她都可以说是一个大美人。如果非要指出缺点的话,那么就是她所受到的教育和她的礼仪仍旧存在着不足。不过,我相信她天资聪颖,倘若达成此事,那么为她安排一些经验十足的人对其进行指点,这点不足将会轻而易举地得到弥补。”尽管有了这样的举荐,而且伊丽莎白本人的魅力也是公认的,但在凡尔赛的宫廷看来她身上仍旧存在着不名誉的污点——她的母亲是农奴,而且她本身或许还是一个私生子。法兰西可不希望王座上坐着一个杂种,甚至不希望这种出身的人接近他们的王座。
彼得寄予伊丽莎白的希望受到了打击,不过还是有一个女儿即将出嫁了。1721年,伊丽莎白还未满十二岁,她的姐姐安娜年满十三岁的时候,荷尔斯泰因公爵查理·腓特烈来到了圣彼得堡,公爵是彼得大帝那位家喻户晓的劲敌——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唯一的外甥。国王查理逝世时,公爵被转移到了斯德哥尔摩,成了舅父的继承人。在俄国,彼得用一大笔年金和荣誉性的职务对这位年轻人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出于自身长远利益的考虑,公爵开始对伊丽莎白的姐姐安娜公主大献殷勤。四年后,安娜年满十七岁,尽管她自己对这位追求者没有多少热情,但是他们还是订婚了。在订婚仪式上,沙皇亲自帮这对新人交换了戒指。1725年1月25日,五十二岁的彼得大帝突然驾崩了,安娜的婚礼延期举行,与此同时她的母亲以叶卡捷琳娜一世的名号继承了皇位。在父亲过世四个月后,即5月21日,安娜嫁给了查理·腓特烈,伴娘是她十六岁的妹妹伊丽莎白。
彼得大帝的过世及其女儿安娜的完婚让本来就错综复杂的俄国皇位继承谱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1722年2月彼得大帝颁布法令,宣布废除长子继承制。在俄国,按照惯例,最初是大公拥有皇位继承权,后来又改为长子继承制。彼得大帝指出这种不无危害的传统在宗教典籍中根本找不到理论依据,因此他宣布所有在位君主都有权指定自己的继承人。在这项法令颁布后,彼得大帝便为叶卡捷琳娜举行了加冕仪式,封其为女皇。
父亲的早逝对伊丽莎白未来的命运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谋得一门好婚事的前景对她来说更加渺茫了。她的母亲仍旧希望同法兰西王国联姻,但这时路易十五世已经与波兰公主完婚。这时,在圣彼得堡伊丽莎白的新婚姐夫、荷尔斯泰因公爵查理·腓特烈向皇室举荐了自己二十岁的堂弟、荷尔斯泰因的查理·奥古斯都亲王,这位亲王正是安哈尔特公主约翰娜的亲哥哥。疼爱女婿的叶卡捷琳娜一世同意邀请荷尔斯泰因家族又一位年轻的贵族前往俄国。
1726年10月16日,查理·奥古斯都来到了圣彼得堡,皇室上上下下对他的印象都非常不错。在伊丽莎白眼中,查理·奥古斯都就是自己亲爱的姐姐的婆家人,她自然而然地就爱上了亲王。俄国皇室计划于1727年1月6日宣布亲王与伊丽莎白订婚,就在此时,叶卡捷琳娜一世不断地遭到伤寒与感冒的侵袭,订婚仪式被推迟至女皇康复之后举行。然而,女皇没有康复,到了4月,她的身体每况愈下。在位二十七个月后,叶卡捷琳娜一世辞世了。到了5月,就在母亲过世一个月后,伊丽莎白决定继续操办自己的大婚。然而5月27日,就在宣布订婚的前夜,未婚夫的原定人选查理·奥古斯都病倒了,经过几个小时的诊断,医生们宣布他染上了天花。过了四天,查理·奥古斯都也过世了。在十七岁这一年,伊丽莎白的幸福荡然无存了,在此后的岁月中,她始终没能忘却亲王。虽然伊丽莎白不再指望自己也能像其他待嫁的女孩那样出嫁了,但悲伤也没有阻止她放弃从其他男人身上寻找慰藉。
叶卡捷琳娜一世过世后,皇位传给了彼得大帝年方十一岁的孙子,即后来继位的彼得二世。1727年7月,叶卡捷琳娜过世后不久,荷尔斯泰因公爵认为自己在俄国生活的已经太久了。他在瑞典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成年后又在俄国生活了六年,直到此时方才成为荷尔斯泰因这个德意志小公国的统治者。他同妻子安娜带着俄国政府赠予他们的丰厚年金离开圣彼得堡,回到了荷尔斯泰因的首府,基尔。
孤身留在俄国的伊丽莎白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中。在六个月的时间里,她的母亲、未来的丈夫,以及她钟爱的姐姐相继离她远去了。尽管根据母亲的遗嘱,在皇位继承谱系中她仅位居彼得二世之后,但是她对年轻的沙皇丝毫没有构成过政治上的威胁,实际上她对他很友好。年轻的侄子英俊健硕,拥有着超乎年龄的高挑身材,没过多久他就成了伊丽莎白的伙伴。彼得非常欣赏伊丽莎白的美貌和热情洋溢的秉性,他喜欢年轻的姑妈陪在自己身边。1728年3月,在皇室迁居至莫斯科的一路上,伊丽莎白一直不离彼得的左右,她跟年轻的皇帝一样热爱狩猎,他俩一道策马飞奔在莫斯科郊外的山林间。到了夏季,他们两个人一同泛舟河上;到了冬季,他们又一起驾雪橇。彼得不在身边的时候伊丽莎白就会找来其他男人陪着自己。她坦言说自己“只有在热恋中才会感到心满意足”。有传言称伊丽莎白一直在竭力地取悦年轻的皇帝。
在外人眼中伊丽莎白或许是一个轻率愚蠢的人,不过除了轻浮,她还有另外一面。伊丽莎白对宗教非常虔诚,急切地寻欢作乐之后,她总是会独自一人长时间地进行祷告。每当对宗教的虔敬感涌上心头时,伊丽莎白就会在教堂或者修道院里一连跪上几个钟头,之后就恢复了生机,这时她的身边就会出现一些开怀大笑的卫队军官。伊丽莎白继承了父亲热情如火的急脾气,对于满足自己的欲望她从不犹豫。在她未满二十岁的时候,有报告称她已经同六个年轻人发生过关系。对此她丝毫不感到羞愧,她告诉自己生而如此美丽不是没有理由的,况且命运又夺走了她此生唯一真心爱慕的男人。
伊丽莎白对权力和责任之类的事情漠不关心,每当朋友劝她留意一下自己的未来时她总是会冷落对方。然而,终于有一天皇位似乎特意为伊丽莎白空了出来。1730年1月11日的夜晚,感染了天花,已经病入膏肓的彼得二世离开了人世,享年十四岁。当时只有二十岁的伊丽莎白就寝在附近的房间里,突然她的法国医生阿尔芒·莱斯托克冲进了房间。他对伊丽莎白说倘若她能现在起身去找近卫军,现身于民众面前,并赶到议会,然后公开称帝的话,她绝对不会失手。但是伊丽莎白将医生打发走,转头又进入了梦乡。到了次日清晨,她的机会已经不复存在了。枢密院推选伊丽莎白三十六岁的堂姐,库尔兰女公爵安娜为皇。伊丽莎白之所以没有采取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对行动失败的恐惧。一旦失手她就将蒙羞受辱,甚至被打入大牢。不过,更为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她自己并未做好准备。伊丽莎白对皇权和各种繁文缛节没有兴趣,她更渴望的是自由。她从未遗憾过自己当时的决定,后来她说过,“当时我还太年轻。我很高兴自己没有那么早夺得皇位。我太年轻,臣民们是不会接受我的。”
那天晚上,枢密院将来自库尔兰的安娜推上了皇位,因为他们相信同彼得大帝的亲生女儿相比,安娜无疑会是一个懦弱而驯服的君主。二十年前,年满十七岁的安娜成了寡妇,就在同一年她离开了俄国,此后没有再婚,也没有产下一男半女。安娜是彼得大帝同父异母的哥哥、即与其共同主持朝政的沙皇伊凡五世的女儿。伊凡五世性情温和,优柔寡断,深受弟弟彼得的喜爱。在不幸的哥哥去世时,彼得大帝立下誓言,声称自己将照顾伊凡的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女儿。彼得没有食言。1710年,在取得波尔塔瓦大捷之后,彼得将当时年满十七岁的侄女安娜许配给了十九岁的库尔兰公爵,腓特烈·威廉。可是,这场婚姻非常短命。当时,彼得为这对新人安排了一场盛大的婚宴,新郎在宴席上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几天后,在动身离开俄国的时候,新郎突然腹痛难忍,一阵阵发作的绞痛最终让他死在了半路上。年轻的寡妇恳求沙皇准许自己留在圣彼得堡陪伴母亲,然而彼得执意要求她去库尔兰继承爵位。安娜遵从了沙皇的旨意,在俄国资金与军力上的支持下她成了公国的统治者。二十年过去了,安娜仍旧统治着库尔兰,辅佐她的是来自德意志的大臣及情人欧内斯特·约翰·比龙。俄国枢密院向安娜拱手让出了皇位,但在接受馈赠的同时安娜必须接受一大堆条件——不得再婚,不得指定自己的继承人,枢密院将保留宣布对外战争或者讲和、征收税款的权力,皇室的开支、分封采邑、校级以上官员的任免等权力也都掌握在枢密院的手中。安娜接受了这些条件,1730年的春天,她在莫斯科登基了。随后,在近卫军的支持下,安娜撕毁了自己签署过的协议,废除枢密院,恢复了独裁统治。
尽管黄袍加身,安娜却一直忌惮于伊丽莎白。考虑到二十一岁的堂妹有可能对自己构成的威胁,当伊丽莎白前来向她表达敬意时,她将这个年轻的姑娘拉到一旁,说:“我的妹妹,现如今这个家族已经不剩几个人了,因此咱俩的和睦相处非常重要,我会尽全力维护我们的关系。”伊丽莎白开朗而坦率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说服了女皇,让她相信自己的担心的确有些多余。
从二十至三十岁的十一年里,伊丽莎白一直生活在安娜女皇的统治下。一开始,每逢正式场合伊丽莎白都会应召入宫,而且要端庄地坐在女皇身旁。伊丽莎白竭尽全力地掩藏起自己的光芒,然而无论怎样努力她都还是会令堂姐相形见绌。她是彼得大帝唯一在世的孩子,除此以外,在整个朝堂上她还是无可争议的美人。最终,宫廷生活令伊丽莎白不堪重负,她回到乡下的庄园,生活又变得无拘无束了,她的品行做派都不再受到宫廷的监督。伊丽莎白是一名出色的骑手,她常常穿着男装骑马出游。她要显露出自己那一双天生的美腿,只有穿着男式裤装那两条腿才会最大限度地招来别人的爱慕。伊丽莎白深爱着看得见原始森林和辽阔牧场的俄国乡野,在那里,她与农人们同吃同住,跟他们一道欢笑,一起唱歌跳舞,到了夏天跟他们一道采蘑菇,在冬季可以滑雪橇、溜冰,守着火堆吃烤栗子和黄油蛋糕。
伊丽莎白是一个未婚而年轻的女人,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没有什么人有权管束她,就这样她成了流传在宫廷里各种绯闻的主角,这无可避免地引起了女皇的注意。伊丽莎白的轻浮令安娜大为恼火,她对男人的吸引力令女皇心生妒意,她的好人缘让女皇感到不安,同时女皇对她的忠诚又毫无把握。安娜一度被各种有关伊丽莎白的传言所触怒,她威胁说要将伊丽莎白关进修道院。岁入被屡次削减,伊丽莎白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已是今非昔比。一开始安娜还掩饰着自己对她的敌意,现在则开始对她动用手段了。伊丽莎白爱上了年轻的军士阿列克谢·舒宾,女皇便将这个年轻人流放到五千里外的太平洋勘察加半岛,伊丽莎白也接到立即返回圣彼得堡的命令。
伊丽莎白没有违抗女皇的命令,她在首都选中了一处住所,那个地方非常便于她结识近卫军官兵。曾经效命于父皇的军官们在伊丽莎白还是小女孩的时候就认识了她,看到心中的英雄在世上仅存的后代,他们都感到非常开心。伊丽莎白常常去营房,在那里总是逗留好一阵子,她对将士们的言谈和习惯都越来越了解,而且她还对他们大加恭维,同他们一起回忆往日的时光,在牌桌上把钱输给他们,并给很多人的孩子当起了教母。没过多久,将士们就彻底为她所倾倒了,她征服了近卫军。除了美貌与慷慨之外,伊丽莎白的俄国血统也深为近卫军将士们所爱慕与信赖。没有人说得出这时的伊丽莎白是否有着自己的考虑,是否已经盘算好了一切。当时把持皇位的是安娜女皇,即便伊丽莎白打算废黜安娜,那这个想法的形成也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或许现实根本没有那么复杂,伊丽莎白原本就是一个随心所欲、慷慨大度、与人为善的人,她喜欢别人,也希望身边围满了自己的爱慕者。总之,事实就是,首都的大街小巷里总是能看到她的身影。她越是抛头露面,俄罗斯人民就越是爱戴她。
不无讽刺的是,这位端庄美丽,而且深受人民喜爱的年轻女子却发现自己难以出嫁。她是彼得大帝的女儿,而且有可能会继承皇位,这些事实都为她赋予了无穷的魅力,原本足以让她轻而易举地找到夫婿。然而,只要库尔兰的安娜仍旧坐在俄国的皇椅上,伊丽莎白与好姻缘之间就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阻碍。欧洲没有任何一个皇室会允许他们的子孙追求伊丽莎白,大家都唯恐此举会被认为是对安娜女皇的敌意;对于俄国本国贵族的后代而言,迎娶伊丽莎白又存在着另外一种障碍——对于原本有可能成为君主的女性而言,下嫁意味着减少自己得到皇位的可能性。
对此,伊丽莎白做出的回应就是放弃婚姻的念头,转而选择了自由。如果不能拥有来自皇室或者贵族家庭的丈夫,那么就选择近卫军的士兵,车夫,或者是俊朗的仆从吧。事实上,在伊丽莎白的生命里的确出现了一个令她一往情深的男人,而且直到临死前她仍旧眷恋着他。伊丽莎白的父亲在农奴出身的妻子那里得到了幸福,伊丽莎白也同样在下层人民中间找到了自己的伴侣。一天清晨,伊丽莎白听到宫廷礼拜堂的合唱队中传出一个雄浑有力的声音,她从来没有听到过那种低沉饱满的男低音,后来她发现那个声音来自于一个高挑的年轻人。年轻人长着一双黑眼睛,一头黑发,笑起来是那么的迷人。这个年轻人出身于一户乌克兰农奴家庭,跟伊丽莎白同岁,名叫阿列克谢·拉祖莫夫斯基。伊丽莎白立即将其召至自己的合唱队,没过多久就安排他住进了自己寝室附近的房间。
对于伊丽莎白来说,拉祖莫夫斯基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宠臣。除了相貌出众之外,拉祖莫夫斯基还非常正派单纯,女王中意于他的厚道、温和和乖巧的秉性。他虽然接受过教育,但是教育并没有培养出他的野心,他从未插手过朝政。后来,叶卡捷琳娜大帝致信给阿列克谢·拉祖莫夫斯基和他的弟弟基里洛,说她“清楚没有任何一个家族能像他们兄弟俩那样得到皇帝的恩宠,被那样钟爱着,而且有那么多人爱着他们”。伊丽莎白喜爱拉祖莫夫斯基英俊的脸庞,温文尔雅的举止,还有他非凡的嗓音。拉祖莫夫斯基成了伊丽莎白的情人,而且后来很有可能通过一场不为人知的婚礼,这个来自民间的年轻人成了女皇的丈夫,朝臣们称他为“夜皇帝”。登基后伊丽莎白立即册封他为伯爵,随即又宣布他为亲王,最后官拜元帅。当女皇为他冠满各种头衔时,拉祖莫夫斯基却对女皇说:“陛下或许可以让我成为元帅,但我拒绝您或其他任何人授予我任何官衔,哪怕勉强说得过去的上尉一职都不可以。”
同面色凝重、令人难以亲近的安娜女皇相比,伊丽莎白到了二十多岁的时候依然显得活力十足。从其他角度来观察的话,两个女人的差异就更加醒目了。安娜总是被包围在一群德意志人中间,伊丽莎白的心和灵魂却完全属于俄罗斯。伊丽莎白热爱俄罗斯的语言,俄罗斯的人民,还有俄罗斯的传统习俗。尽管她从没有流露过急于称帝的欲望,但是还是有人自认为在她恬静的外表下能看到另外一种情绪。英国大使的夫人说:“当着外人的面,她总是表现出一副率真欢乐的样子,看上去还有几分孩子气,但是我听说在私下里她的谈吐非常理性,很有说服力,让我相信她的那些举动不过是假象罢了。”
除此以外,伊丽莎白的命运还蒙着另外一层阴影。无儿无女的安娜女皇将亲姐姐的女儿、具有德意志血统的外甥女——梅克伦堡的叶卡捷琳娜——接到了圣彼得堡,并让她皈依了东正教,并改名为安娜·利奥波多芙娜。随后,女皇打算将安娜·利奥波多芙娜许配给一位德意志的亲王,布伦瑞克
的安东·乌尔里希。已经心有所属的安娜·利奥波多芙娜拒绝了女皇的提议,但是安娜女皇非常固执。1738年的春天,俄国宣布安娜·利奥波多芙娜同安东·乌尔里希订婚。大婚前的几个月里,人们看到安娜·利奥波多芙娜从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变成了相貌平平、沉默寡言、愁眉苦脸地等待着出嫁的准新娘。安娜·利奥波多芙娜打心眼里痛恨姨母为自己所做的安排。与安娜·利奥波多芙娜形成了鲜明对比的伊丽莎白依旧充满了自信,风情万种,即便跟十年前相比她的容貌已经今非昔比,但她的美貌依然足以令女皇感到恼怒。
1739年7月,安娜·利奥波多芙娜嫁给了安东·乌尔里希;1740年8月,她生下了一个男孩。大喜过望的安娜女皇坚持给男孩取名为伊凡,这是女皇先父的名字。小伊凡尚未满月女皇就得了中风,身体稍有所恢复她便心急火燎地宣布尚在襁褓中的外孙为自己的继承人,倘若这个孩子继位时仍未成年,那么孩子的母亲——安娜·利奥波多芙娜——则将被任命为摄政王。10月16日,女皇再次中风,这一次御医均认为她已经没有康复的希望了。最终,安娜女皇在四十七岁这一年去世了。女皇过世的第二天,她立下的遗嘱被公开宣读了,只有两个月大的婴儿登基,成为伊凡六世。三十岁的伊丽莎白同这个孩子的双亲都宣誓将效忠于这位新皇帝。
俄国政局陷入了一片动荡之中。小伊凡的母亲,安娜·利奥波多芙娜没能得到安娜女皇的恩典,继承皇位,而是成了摄政王。大为懊恼的安娜·利奥波多芙娜任命自己来自德意志的丈夫,布伦瑞克的安东·乌尔里希为俄军总司令,随后她又同老情人、萨克森大使利内尔伯爵旧情复燃。安东·乌尔里希受到的羞辱尽人皆知,众目睽睽之下,只要他的妻子同情人在一起的时候,守在寝室门口的卫兵就不允许他进去。
伊丽莎白是彼得大帝的亲生女儿,但她已经连续三次被排除在皇位继承人选之外了,不过她对此却无动于衷。她没有僭越过新摄政王,依然我行我素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圣彼得堡的大街小巷里还是常常能看得到她的身影,每天她也都会在位于自己寝宫附近的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近卫团兵营的操场上散会儿步。各国外交使节都在揣测伊丽莎白的心思,各国首都也都流传着各种各样有关她的传言。英国大使爱德华·芬奇在发给伦敦的报告中称伊丽莎白“古道热肠,平易近人,因此她本人非常受欢迎”。“彼得大帝的女儿”这一身份也为她增加了一项优势,尽管与同时代欧洲其他各位君主相比彼得都更令人畏惧,但同时他也比其他人更受人爱戴……“对彼得大帝的爱无疑会转移到其子女身上,普通民众同军队中间都普遍存在着这种情绪”。
一开始,安娜·利奥波多芙娜同伊丽莎白之间没有出现龃龉,伊丽莎白经常应邀前往冬宫。不过没过多久伊丽莎白就冷淡了下来,只是在无可回避的重大庆祝活动中才会露面。1741年2月,摄政王下令对伊丽莎白实施监控。俄罗斯宫廷与各国使节都注意到了伊丽莎白受到的约束。1741年夏天,摄政王与伊丽莎白的关系恶化了。这时,活跃在安娜·利奥波多芙娜身边的全都是外国人。她的情人,萨克森的利内尔伯爵继续敦促她下令逮捕伊丽莎白。对伊丽莎白实施的管束越来越严厉了,7月的时候,她的薪俸被进一步削减,入秋后她又听到传言称摄政王正谋划着要她立下书面声明,宣布放弃皇位继承权。还有消息说安娜·利奥波多芙娜打算将她强行送入女修道院,成为一名修女。11月24日清晨,伊丽莎白的御医莱斯托克走进她的寝室将她唤醒,然后递给她一张纸。莱斯托克在正反两面画了两幅伊丽莎白的画像,在一面上她坐在皇椅上,在另一面上她则穿戴着修女的袍子,身后还摆着绞刑架和其他行刑架。他说:“夫人,现在您务必要做出选择了,要么成为女皇,要么被贬黜到修道院,亲眼看着您的仆人一个个地惨死在酷刑之下。”伊丽莎白决定采取行动。午夜时分,她来到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近卫团的营房。伊丽莎白说:“你们都清楚我是谁的女儿!”士兵们高呼道:“我们准备好了。我们要杀光他们。”“不,”伊丽莎白说,“一个俄罗斯人都不能死。”在寒冷刺骨的深夜里,伊丽莎白带领着三百名士兵赶往冬宫,在门口值守的卫兵没有进行抵抗,伊丽莎白径直来到了安娜·利奥波多芙娜的床前。摄政王还在睡梦中,伊丽莎白拍了拍她的肩膀,说:“小丫头,该起床了。”看到大势已去,安娜·利奥波多芙娜便祈求伊丽莎白对她们母子俩网开一面。伊丽莎白向安娜·利奥波多芙娜保证说没有人会加害于布伦瑞克家族的任何一个人。伊丽莎白向全国人民宣布自己继承了父亲的皇位,并对篡位者实施逮捕,篡位者被指控剥夺了伊丽莎白的继承权。1741年11月25日下午三点,伊丽莎白重新回到冬宫,在三十二岁这一年,彼得大帝的女儿成为俄国女皇。
登基后,伊丽莎白首先对那些在自己漫长的蛰伏期里支持她的人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对他们大行封赏——封官加爵,提拔晋升,赏赐珠宝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恩典。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近卫团里跟随她前去冬宫的每一位官兵都得到了提拔;莱斯托克医生不仅得到了一幅镶嵌在钻石相框里的女皇画像和一笔丰厚的年金,而且还被任命为枢密院大臣,并被擢升为首席御医。拉祖莫夫斯基则摇身一变成了伯爵,除了被任命为皇宫总管之外还得到了“狩猎团团长”这一荣誉性的封号。伊丽莎白同时还任命了其他数位枢密院大臣,并加封了一批伯爵,赏赐给很多人镶嵌在珠宝相框里的女皇画像和鼻烟壶,很多渴望得到赏赐的人也都戴上了来自女皇的戒指。
但是,这些恩赐无法让伊丽莎白面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化为乌有。仍旧在世的沙皇——伊凡六世——还在圣彼得堡,两个月大的时候他继承了皇位,十五个月大的时候他遭到了罢黜。伊凡六世对自己身为皇帝的事实一无所知,但他接受过涂油礼,是公认的皇帝,通过一枚枚流通的硬币他的肖像传遍了全国,全俄国大大小小的教堂都在为他祝祷。从一开始,伊凡六世就成了伊丽莎白的心头大患。伊丽莎白原本打算将伊凡六世同他的双亲一起送到国外去,因此她先将布伦瑞克全家人打发到了里加,从那里再继续前往其他国家。可是,等布伦瑞克一家到了里加,伊丽莎白的心里又有了另外的打算——将那个年幼却危险的囚犯牢牢地羁押在自己眼皮底下或许更为稳妥。小伊凡被人从父母身边带走之后被打入秘密政治犯的行列,在此后二十二年里他的身份始终不曾改变过。伊凡六世从一个监狱被转移到下一个监狱,尽管如此,伊丽莎白还是担心随时会有人将他营救出监狱,并帮助他复位。很快,解决方案就在伊丽莎白的心里浮现了出来——若想让伊凡继续活在人世,而且永远对自己不构成威胁的话,她就必须为自己找到一位继承人,这个继承人将能守住王朝的江山,而且受到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的认可。然而,到了这时伊丽莎白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是不可能孕育出这样一位继承人了。所有的人都知道她还没有出嫁,而要为自己找到满意的夫婿为时已晚,而且她也根本找不到合适的男人。此外,尽管多年来她一直过着无拘无束耽于逸乐的日子,但世人都知道她从未怀上过一男半女。因此,她的继承人只能是其他女人的孩子。伊丽莎白的眼前有一个现成的人选——她挚爱的姐姐安娜的儿子,也就是她受人崇敬的父亲彼得大帝的亲孙子。被伊丽莎白接至俄国,受她调教,并被宣布为继承人的正是这个生活在荷尔斯泰因的十四岁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