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范谈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摄影作品的价值

人们往往把一幅作品的价值与作者的劳动量和创作难度画上等号。达·芬奇花了四年时间完成《蒙娜·丽莎》。今天哪怕是临摹一张《蒙娜·丽莎》,绘画者至少要有几年的绘画功底,花上几天时间,用一大堆绘画材料才能完成。再临摹一张又必须花费同样的劳动和材料。这里不包括作坊里流水线上的临摹,那是把艺术变成工业产品。但是一张临摹的《蒙娜·丽莎》至少也值画匠几天的工钱加上材料费用,任何人在买一幅手工临摹作品之前心里都会盘算一番。

《大曲少女》则不同。尽管木村当年为寻找素材走遍乡村,所花的时间恐怕一点也不比达芬奇少,而且需要同样的艺术眼光,但是图像创作过程比绘画短暂简单得多。复印的《大曲少女》几乎一文不值,今天从网上下载了,想印多少便可以印多少。还不过瘾?我自己就可以是“木村”,花点钱让扮作“大曲少女”的模特站在那儿,随便用手机一按,画质都比木村的作品强。想要十张?印十份便是。

摄影的可复制性严重影响一张摄影作品的价值。尽管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的摄影作品《莱茵河II》可以卖出几百万美金的价格,但它比起一张莫奈的田园小景还是要差得多,更不用说原版的《蒙娜·丽莎》。

这种摄影可复制性的最大危害之处还不是对作品本身的复印,其实用现代印刷手段复制的油画能做到连笔触都和原作一模一样。别看我们的作品后面跟了一串点赞,很多观者内心深处有一种不愿意说出来的感觉:这张作品我恐怕也能拍,也许会拍得更好……如果我有足够好的器材,如果我当时也在现场,如果我有那个模特,也许我再去会遇见更好的光……一幅绘画就不同了,即使给我一支画笔,我也画不出来。

摄影的可复制性不仅大大降低了摄影作品的价值,而且成为全民摄影的潜在动力。人人心里都有个崇拜的艺术家,但这个艺术家最好就是自己。我有足够的资金,收藏别人的不如收藏自己的。我成不了达·芬奇,做个木村恐怕还是大有可能的。我崇拜别人不如让别人崇拜我。于是按图索骥,直奔热门景点而去。这些地方之所以热门,就因为曾经有位名家在此拍过一张名作。

其实这是艺术修养缺乏而衍生出的一种现象。绘画与摄影的难易之分仅止于它们的成像技术难度与速度的差别,这两种创作手段都依赖于艺术家的预见能力。在创作手段的功能和局限之下,作品的成功与否都取决于作者对工具的运用是否得当,以及审美和想象力是否足够。重复别人的摄影作品和临摹别人的绘画作品一样除自我满足之外没有多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