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及重点难点、创新点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
本书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1)基本思路:立足全球化,研究全球产业组织及其发展新趋势,落脚点是中国产业组织优化及产业绩效和安全度的提升,目的在于保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2)研究方法:利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全球及中国主要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企业规模、进入壁垒、跨国并购等,分析判断产业组织及其发展新趋势,进而考察各国产业组织政策的调整变化,提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产业组织的相关政策。

图1—1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2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重点难点
第一,对产业组织发展新趋势的判断。在全面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和特征的前提下,分析经济全球化对产业组织的影响,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业组织出现的新现象和新趋势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本书的研究主要是在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的基础上,加入全球化因素(globalization,简称“G”),考察经济全球化对产业组织的影响关系(参见图1—2)。[30]在市场结构分析方面,本书的研究从市场范围、进入壁垒、集中度、经济绩效等方面并特别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剖析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市场结构的变动,得出了“部分产业趋于集中,寡头垄断趋势明显”的趋势判断。在企业行为方面,本书的研究主要考察了FDI和跨国并购、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企业研发创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企业竞争态势、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战略的转型、外包等方面的企业行为,得出了几大重要的趋势判断,如:“FDI和跨国并购使国际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经济全球化改变了企业竞争态势”、“归核化成为企业战略的新选择”、“外包成为一种新的全球产业组织形态”等。对产业绩效的考察则融合在对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的分析之中。需要说明的是:区别于国内对研发和创新行为的研究,本书侧重研究企业研发创新行为对产业组织的影响以及全球化条件下产业组织发展新趋势对企业研发创新行为的影响。除了专题研究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行为,而且在研究FDI和跨国并购、合作性竞争、企业战略选择、外包等专题中对它们所涉及的研发和创新行为也做出了相应说明。这样处理之后,本书研究的总体框架层次明晰,重点突出,体现出较高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

图1—2 G-SCP研究范式
当前全球经济已经紧密联为一体,一方面带来巨大的一体化收益,另一方面也使得全球经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全球经济具有巨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此时全球协调变得十分重要。从竞争走向合作,从国内合作走向国际协调,是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重要方面。因此,本书研究所归纳出的当前产业组织发展新趋势的判断,对当前中国“转方式、调结构”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二,利用相关产业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数据问题仍是主要障碍,有的数据不能获得;有的数据可获得,但不系统(如外包、归核化、专业化、多元化、研发投入、专利数量等),限制了我们的实证研究。在现有数据允许的条件下,本书主要对以下问题做了实证研究:(1)市场结构的实证分析:包括市场范围确定(以国际贸易数据为主)、产业内贸易指数测算、企业规模和市场集中度测算(以世界500强数据为主,包括部分产业)等;(2)FDI、跨国并购的相关数据和趋势;(3)对合作性竞争中的“规模联盟”与“关联联盟”的实证分析(以汽车产业为主);(4)中国部分产业的归核化情况测算(主要利用上市公司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数据);(5)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外包发展程度的测算(利用OECD结构化分析数据库投入产出数据)。这些研究,既可弥补当前相关实证研究的缺乏,又有助于判明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的发展新趋势,并具有积极的对策应用价值。
第三,设计符合国情且切实可行的产业组织政策和应对经济全球化与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影响的对策。如何让设计出的产业组织政策和相应对策可行,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关键在于必须有高瞻远瞩的全球眼光和完备的筹划,力争在产业组织的相关政策设计上有一定突破。本书的研究一是明确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认清政府在产业组织优化中的作用,从全球化视角重新审视竞争与反垄断、产业竞争力提升和产业安全,提出符合国情的产业组织相关政策。二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当前基本上摆脱了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及产业发展的影响,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业发展、重点产业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竞争力提升等方面提出对策。然而,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具有发展性、多变性以及多层次性等显著特征,中国产业组织的相关政策的设计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也需要适时调整变化,同时要设立复合型、多元化的产业组织政策组合以适合不同层面的需要。例如,既要有反垄断与竞争政策,又要有激励自主创新、做大做强的科技创新扶持措施和鼓励适当规模经营的并购政策;既要积极支持全球贸易自由化,又要有确保国内关键产业安全的保护性措施。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复杂环境下,努力营造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条件,在设计相关产业组织政策时需要融入更多的“权衡性”特点。
2.创新点
第一,在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业组织发展新趋势进行分析判断的基础上,提出的主要理论观点具有一定的开创性,符合当前备受重视的产业竞争力提升、产业安全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影响的需要。本书研究所总结的当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业组织发展的基本趋势是:(1)市场跨出一国疆域范围限制,获得巨大发展,在企业规模、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等诸多方面不断地发生着动态调整、变化,带来了市场结构的重塑,部分产业趋于集中,寡头垄断趋势明显。(2)FDI和跨国并购使国际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已经转变为抢占产业链的制高点。(3)经济全球化改变了企业竞争态势,“合作性竞争”成为企业竞争的新主题。(4)归核化成为企业战略的新选择。(5)外包成为一种新的全球产业组织形态。
第二,对相关产业的产业组织的实证研究,能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为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决策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撑。在数据允许的条件下,本书研究对市场结构、FDI与跨国并购、合作性竞争、归核化情况、外包发展等几个重要方面做了测算和分析,其中有几个方面(如合作性竞争、归核化情况测算)在国内具有首创性。这些研究既可弥补当前相关实证研究的缺乏,又有助于判明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的发展新趋势,并具有积极的对策应用价值。
第三,在当前各国产业组织政策趋同和基本上摆脱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背景下,设计出符合国情且切实可行的产业组织相关政策,真正将研究落实到应用上。本书研究明确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认清了政府在产业组织优化中的作用,从全球化视角重新审视竞争与反垄断、产业竞争力提升和产业安全,提出符合国情的产业组织相关政策。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当前基本上摆脱了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及产业发展影响的背景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业发展、重点产业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竞争力提升等方面提出对策。
注释
[1]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2]关于全球化的范围和广度有不同的观点。如下文提到的经济史学家海尔布罗纳和米尔博格(Heibroner and Milberg)认为:25年来,金融资本的确流入了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市场,然而,全球化影响的主要是工业化国家和一小部分发展中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和解体后的苏联系统,被排除在这一过程之外。
[3]参见罗伯特·L·海尔布罗纳、威廉·米尔博格:《经济社会的起源》(第12版),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9页。
[4]参见Lindsey,Brink,2002.Against the Dead Hand:The Uncertain Struggle for Global Capitalism.Washington DC:John Wiley,275.
[5]参见Berger,Peter L.,1997.“Four Faces of Global Culture,”National Interest,49:23—29.
[6]数据来源:World Development Report(2006).
[7]数据来源:LABORSTA database(2006).
[8]数据来源:World Economic Outlook(2005).
[9]数据来源:World Development Report(2006).
[10]数据来源:World Development Report(2006).
[11]参见罗伯特·L·海尔布罗纳、威廉·米尔博格:《经济社会的起源》(第12版)。
[12]数据来源:国际结算银行:Triennial Central Bank Survey(2005)。
[13]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14]参见马丁·沃尔夫:《全球化为什么可行》,余江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84—85页。
[15]参见http://www.cctv.com/program/jjxxlb/20080805/130051.shtml。
[16]Samuelson,P.A.,2003.“Pure Theory Aspect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15:89—90.
[17]参见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2期,第24—27页。
[18]Feenstra,R.C.,1998.“Integration of Trade and 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2:31—50.
[19]Antràs,P.,E.Helpman.2004.“Global Sourcing,”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12:552—580.
[20]Grossman,G.M.,E.Helpman.2005.“Outsourcing in aGlobal Economy,”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72:135—159.
[21]Helpman E.,P.Krugman.1987.Market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e.Cambridge,MA:MIT Press;Eaton,J.,S.Kortum.2002.“Technology,Geography,and Trade,”Econometrica,70:1741—1780.
[22]Aitken,B.J.,A.E.Harrison.1999.“Do D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Venezuela,”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9:605—618;Lu,C.,2007.“Moving Up or Moving Out?A Unified Theory of R&D,FDI and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71:324—343.
[23]Hoxha,I.,S.Kalemli-Ozcan,D.Vollrath.2009.“How Big are the Gains from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tegration?”NBER Working Paper No.14636.
[24]参见刘世锦、冯飞:《汽车产业全球化趋势及其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6期,第5—12页。
[25]参见金碚:《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工业》,《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5期,第5—13页。
[26]参见黄如金:《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工业化的战略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1期,第28—31页。
[27]参见江小涓:《服务外包:合约形态变革及其理论蕴意——人力资本市场配置与劳务活动企业配置的统一》,《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第5—10、64页。
[28]参见吕政、杨丹辉:《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对策》,《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4期,第9—14、24页。
[29]参见卢中原:《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和启示》,《中国产业经济动态》2007年第15期,第20—27页。
[30]可以把这一研究方法归结为“G-SCP”范式。经济全球化带来市场范围的扩大,因此市场结构发生一些重大改变,而企业跨越一国疆域的行为与局限于一国的情形也有较大差异;最后,在绩效方面,全球产业链的存在扩大了分工和生产专业化,总体产业绩效有所提升,然而,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对产业利润的分配存在不公平和不合理之处,一般地,发达国家在产业分工中占据主导地位,获得绝大部分分工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