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我于1987年6月毕业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生部,同年7月来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所工作,后并入经济学院,至今已30年,从未离开过,也从未有过这个念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是人大人,他们在这里奉献了青春和一生,目睹了人大的成长和辉煌。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我对教育这个行业,对人大,有着浓浓的亲切感和深深的敬意。毕业之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此生执教,无怨无悔。一晃30年过去了,已从年少青春走向成熟中年,回首往事,既有兴奋和激动,也有遗憾和不安。在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之际,推出一本论文集,将以往发表的论文,整理分类,既是作为校庆的一个纪念,也是对自己多年学习和研究的一个总结。
我的本科和硕士专业是金融学,主要侧重于金融实务与应用,关注金融实践与金融改革,特别是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探索。1987毕业来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所,跟随胡迺武老师学习和工作,之后师从胡老师,功读国民经济学博士。一直在大经济这个领域里工作,正是胡老师的宽容和厚爱,才使得我尽管身在国民经济学这个学科,但讲授的课程和研究的范围仍在金融学这个领域。
20世纪90年代,中国金融业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在传统的间接融资体制框架下,积极探索中国金融市场化的路径。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沪深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为标志,预示着中国规范化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启动。自此,中国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围绕着市场“透明、公开、公平和公正”的理念展开了一系列的理论探讨和实践试错创举。作为当时金融改革的关注者和参与者,我一直追踪现实发展和理论创新,发表了多篇关于中国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研究文章。本书的第一、二章正是基于这个背景,由相继在《金融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中国经济问题》等杂志发表的一系列论文进行再编辑,它们基本代表了当时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中争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集中反映在:一是如何正确认识中国上市公司发展中的问题,特别是公司的估值、股权结构、公司并购以及控股股东变更所带来的影响,等等;二是如何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视角认识和理解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中的各种各样问题,既要考虑发展中的中国特色的历史痕迹,又要注重市场形成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因此,在市场成长中,这里以市场有效性为基础,探讨一个透明性较好,信息披露制度完善,运作比较规范的股市基本原则和制度框架,以期提高中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的运作。同时,对证券市场载体——中国证券公司的竞争性行为,以及证券行业的集中度、规模和效率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对证券市场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2011年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重大项目——《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国金融战略研究》,相继发表了6篇论文。本书的第三章主要是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国际贸易问题》《教学与研究》《广东社会科学》等杂志。论文从国际经验视角,分析新兴经济体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开放经济下的传染性基本特征,以及它对中国金融发展战略的启示和政策含义。在中国金融发展战略中,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功能,特别是在国内金融市场放松利率管制和市场准入标准,资本开放和本币国际化战略中,中国政府,特别是金融监管机构如何有效的进行监管,并在全球金融竞争与合作中赢得主动和先导,实现中国金融战略的长期与整体性布局,需要理论指导和政策设计。对此,课题在这些方面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
2005—2006年,参与亚洲研究中心的项目,作为韩国高丽大学访问学者,在韩国进行调研和资料收集整理,重点研究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金融改革的实质性方案,以及监管体制重构的评估。本书的第四章主要是关于韩国金融改革的系列论文,发表在《中国金融》《经济日报》《当代金融家》等杂志上,反映当时中国学者对韩国震动式金融改革的关注,特别是在获得第一手资料,以及亲历韩国三星经济研究所的直接交流后,更加感到,韩国的金融创新和金融改革对中国的金融发展具有很现实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中断了世界经济持续30多年的黄金增长期。人们不得不反省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推动下,金融风险已进入多发期,当然这也是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机遇期。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金融风险已超越了国界,唯有不断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联合控制和治理风险,才能度过金融动荡时期。在未来的金融监管国际合作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国作为新兴大国的作用,提高监管的有效性,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本书第五章,主要围绕着后危机时代,金融风险以及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问题展开,论文相继发表在《教学与研究》《安徽大学学报》《中国金融》等杂志。反映了后危机时代全球金融发展的主要聚焦点,就是积极应对危机,构建一个全球合作的安全网和机制。正如2016年G20领导人第十一次杭州峰会上中国提出的主张:助推G20发挥引领作用,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合力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
全书共分四编,按照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实践逻辑展开,从20世纪90年代的证券市场开启,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反思,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金融自由化,一定是市场化和开放的并举,反映的就是金融规模的影响力以及金融结构的细化和深化。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30多年,最亮点的就是中国的金融业的发展与创新,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具有实质性的突破。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的速度、方式、结构、动力等都在发生变化,同时利率市场化、金融及技术脱媒冲击、不良贷款攀升等挑战显现并加剧。如何使金融系统经得起经济结构性、周期性变化的考验,在供给侧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补”中,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在人民币国际化推进中,稳定汇率风险,是当今我国金融工作的重要使命。这要求金融理论工作者和监管者对金融风险保有一颗敬畏之心,提高风险警觉性,具有预警、预判意识。未来的研究将更多的关注中国金融理论发展与金融监管实践,为推进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提供思想支持和政策建议,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方芳
2016年12月于人大明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