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不被利用,就会被浪费
小的时候,在我们学过的文章里总是会出现类似“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话语。那个时候的我们还太小,还不懂得那些话的真正含义,只知道跟着老师还有同学们一遍一遍地重复,却不知道为什么要珍惜时间。但现在,我们已经长大了,就真的懂得了安排时间、合理利用时间了吗?其实也未必。
小时候和现在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于,小的时候我们不懂时间的重要性,而现在我们懂了,但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仍然学不会如何才能让有限的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
简单算一下,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只有约900个月。你可以用一张A4纸画一个30×30的表格,每过一个月你就在小格子里打钩或涂色,你的全部人生就会展示在这张白纸上。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增长,你就会发现空格越来越少,这就意味着你所剩的时间越来越少。时间是个无形的东西,当它像画满格子的A4纸一样具体地呈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时间的紧迫。你不好好地利用它,它就会悄悄地溜走。
富兰克林曾经说过:“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时间就是生命,假使现在告诉你,你的生命只剩下三天的时间了,你是不是就会开始紧张?你是不是就会开始去想如何利用这三天的时间去完成那些还未完成的事情?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把每一天的时间都利用得像这最后的三天一样呢?未来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未知数,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每一天的时光,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可以在最后笑着对自己说:我好好地活过了这一生。
时间不等人,它常常会在我们的指缝间不经意地溜走,我们只有牢牢抓紧它,才不会错失机会。我们时常会向别人抱怨,抱怨自己一事无成,抱怨自己有想做的事情但是最后因为没有时间而无奈放弃。我们为什么会抱怨,会生活在悔恨和遗憾中呢?原因就在于我们总是停留在想象中,却很少花时间去付诸行动。你不待见时间,时间自然也不待见你。所以我们要像朗费罗说的那样,不要总叹息过去,它是不会再回来的;要明智地改善现在。要以不忧不惧的坚定意志投入扑朔迷离的未来,把握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向未来出发。
之前学过的一篇讲鲁迅在桌子上刻“早”字的文章,相信大家都印象深刻。在鲁迅还小的时候,因为帮病重的父亲买药而迟到的他被老师责罚,他却没有向老师辩解,而是在第二天,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此后的他便再也没有迟到过,并且更加努力学习,桌子上的“早”字 一直激励着鲁迅不断向前。
在桌子上写下一个“早”字并不是很难的事情,但是像鲁迅一样把“早”字深深地刻在心里,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付诸实践,就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了。
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他的成就可以说是得力于他自己不懈的努力和他对于梦想和抱负的不断追求。在年幼的时候他就懂得时间的宝贵,也知道了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完成想做的事情,时间对于他真的如生命那般重要,所以他成功了,创作出很多杰出的作品。
而我们呢,八点的早课七点起床,然后匆匆忙忙洗漱,吃饭去上课,上完课后吃吃喝喝玩玩继续睡觉,一天就这样过去了。终于熬到不用上课的周末,一觉睡到中午,下午还会继续睡,周末也就这样过去了。晚上十一点睡觉的你可能因为早上七点起床而闷闷不乐,殊不知别人都是晚上熬夜学习、工作,而你却在永无止境地睡觉。日复一日,光阴就这样悄然而去了。当有一天我们回首过去的时候,发现我们什么也没学到,什么也没有得到,只是空虚地度过了一段时光。
试想如果我们把无端消耗掉的时光利用起来,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去完成一些我们曾经想完成却未完成的事情,是不是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是不是会活得更加快乐一点呢?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这是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中的歌词,朴实无华,却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像这首歌的歌词中写的那样,我们应该思考一下时间都去哪儿了,在逝去的时间里我们究竟做了些什么,当然更重要的是活在当下,憧憬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