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金融机构数字化的实践
案例五 农业银行进入“刷脸”时代
2017年9月15日,中国农业银行官方网站悄然上线一篇题为《农业银行积极推进ATM刷脸取款功能应用》的新闻稿。该新闻稿内容包括:为加快推动网点智能化转型,启动了ATM“刷脸取款”项目推广工作。农业银行ATM“刷脸取款”通过比对现场抓拍的照片与可信照片源,验证客户手机或身份证号码、交易密码实现取款。这项功能基于客户在农行的账户,利用新技术,采用组合手段创新账户支控方式,优化业务流程,改善客户体验,防范业务风险。与传统取款相比,客户无需携带银行卡,与设备的交互也更加自然,能够做到“随时随地,即刷即取”。农业银行ATM“刷脸取款”采用高安全的红外双目摄像头活体检测技术,同时实时采集近红外和可见光两种图像,通过分析人脸皮肤的纹理及微小动作带来的光流场的规律变化进行活体检测,是保障人脸识别技术安全性的第一道屏障,可以有效防止恶意用户采用照片、面具、假人甚至是视频伪造真人,欺骗系统。ATM“刷脸取款”的推出具有积极意义。一是有效降低伪卡风险。交易过程中不使用银行卡,银行卡被复制的风险将会大大减少。二是降低设备吞卡数量,减轻基层银行负担。三是提升客户体验,较大缓解客户因没带卡而无法取款的局面。四是促进ATM功能升级,为支持“线上开户”等新业务做好准备。截至目前,农业银行16家分行已完成470台ATM“刷脸取款”上线工作。后续还将以旗舰型网点为主,在具备技术平台、硬件改造条件的地区,加快ATM“刷脸取款”功能推广,推动金融科技落地应用。[1]
案例评述
事实上,最早通过人脸特征识别进行金融交易的机构是蚂蚁金服,但蚂蚁金服本身是互联网机构所衍生的金融服务机构,其数字化发展路径并不具有典型性。而农业银行属于传统五大国有银行之一,加之受到严格的金融监管政策限制,创新的每一步举措都值得市场关注。“刷脸”交易技术架构很早就有人提出,但受制于技术原因,一直未能通过监管机构的审核。本次农业银行的视点,是金融机构数字化的重要举措。“刷脸”意味着原有的依托银行卡磁条或芯片的接入方式,逐步被更为数字化的接入方式替代。只要有网络设备,依靠数字化识别设备,金融服务的消费者即可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务,这正是数字化金融的精髓。
本章引言
进入数字化新时代后,金融机构都将面对数字化转型的压力。某种意义上说,离开数字化的金融机构将失去基本的竞争力,牌照优势仅仅是金融机构挡住外部竞争者的条件之一,而数字化转型才是金融机构维持竞争力甚至是生存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