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梦之神与英雄——吗啡和海洛因的发现
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亚当·塞特纳(Friedrich Wilhelm Adam Sertürner,1783—1841)于1804年左右从罂粟草(鸦片)中分离到纯的吗啡。这是第一个被分离的生物碱。当时塞特纳还是另一位药剂师的学徒,只有20岁。他把这一化合物给狗试验,然后又自己尝试,结果发现吗啡引起人和动物的睡眠。所以他借用希腊睡梦之神Morphus的名字,命名为吗啡morphium,英文译为morphine。1809年,他自己开了一间药房行医,到1815年,吗啡已被广泛应用到临床。
1817年,塞特纳公司(Sertürner and Company)成立,并以酏剂(有芳香味的水醇溶液,供口服)形式销售吗啡,用于镇痛。1827年,德国默克(Merck)公司也把吗啡商品化,并把吗啡开发为其主打产品。1853年左右,注射器出现,吗啡大多改为通过皮下注射给药。不过,很快被证明,吗啡比鸦片的成瘾性更大。
在圣玛丽医院医学院(St Mary’s Hospital Medical School)工作的英国化学家查尔斯·罗幕·奥尔德·莱特(Charles Romley Alder Wright,1844—1894)是第一位报道锑化铝这一金属间化合物的人,其研究领域覆盖金属冶炼、氧化锰、三元合金及化学动力学。并且他还是第一个合成海洛因的人。1874年,莱特一直想找一个吗啡替代药物,他尝试把各种酸与吗啡反应,效果均不佳,直到他把乙酸酐和无水吗啡加热数小时,得到了二乙酰吗啡。他把样品送到曼彻斯特的欧文斯学院(Owens College,即今天的曼彻斯特大学),请F. M.皮尔斯(F.M. Pierce)教授分析,后者观察到样品在狗和兔子身上出现一些惊恐、加快睡眠、瞳孔放大、流大量口水、易吐等症状,不过未进一步研究。
1895年,德国拜耳公司(Bayer,德国著名制药企业)的费利克斯·霍夫曼(Felix Hoffmann,1868—1946)在亚瑟·艾兴格林(Arthur Eichengrün,1867—1949)指导下研究用吗啡制成可待因时,制成了二乙酰吗啡。拜耳公司迫不及待地把它作为非处方药推向市场,宣称它不会成瘾,并可以代替吗啡,用于止咳等疾病治疗。因为它能产生兴奋感,于是命名为海洛因(heroin),意指英雄。不过,很快发现海洛因具有更强的成瘾性。拜耳公司被迫于1913年将它退市。1914年,美国出台法案,禁止所有的阿片类药物作为非处方药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