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伊利诺伊州农场和南美委内瑞拉土壤中都发现的氯霉素
1949年,氯霉素上市,这是第一个用合成方法大规模生产的抗生素。因为它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并且与四环素一样,易于生产,价格便宜,所以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第三世界国家。
大卫·戈特利布(David Gottlieb,1911—1982)是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植物病理学教授,主要从事真菌生理学和植物抗生素的研究工作。他于1947年与同事,从伊利诺伊大学附近农场的一份土壤中得到一株链霉菌,通过培养成功分离出氯霉素。这一研究是在雅培、礼来以及帕克戴维斯公司资助下进行的[6]。不过,当他们正在写论文时,帕克戴维斯公司资助的另一项目率先发表了同样结果。
耶鲁大学的保罗·伯克霍德(Paul Burckholder)在帕克戴维斯公司的资助下从土壤中培养细菌,在7000多份土壤中,他从一份南美洲委内瑞拉的土壤内培养得到委内瑞拉链霉菌(Streptomyces venezuelae)。他把菌种送到帕克戴维斯公司,而后公司的研究人员约翰·埃尔利希(John Ehrlich)和昆廷·巴茨(Quentin Bartz)在这一菌液中得到氯霉素[7],而他们的结果发表于1947年,为当时同时发现氯霉素中三个实验室中最先发表的。
当年,本品在玻利维亚开始治疗斑疹伤寒的临床试验,22名服用本药的患者痊愈,而50名未使用本药的患者中有14人死亡。
氯霉素因在1950年被发现大量的副作用如贫血、白血病等而减少了应用范围。氯霉素不溶于水,它的静脉制剂是琥珀酸酯。氯霉素琥珀酸酯需要在体内通过水解转化为氯霉素才能发挥作用。水解的过程中会有约30%的剂量不能转化而在尿液中流失,所以血清内氯霉素的浓度只有口服的70%。因而相比静脉注射,口服用药是首选。
因氯霉素副作用大,目前在发达国家,除外用或滴眼、滴鼻等途径外,本品已经被禁用。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其成本效益高,仍然继续使用。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低收入的国家将氯霉素油剂作为脑膜炎的一线治疗,并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基本药物清单之内。1998年,国际药房协会(International Dispensary Association)再将曾经停产的氯霉素油剂于马耳他推出,并于2004年12月在印度发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