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 雄关险隘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在众多雄关险隘中雁门关可谓名闻天下。以“险”著称的雁门关,是长城上最重要的关隘,素有“三晋咽喉,中原锁钥”的称号,雄踞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的莽莽雁山之中。整个关城依山而建,犹如猛虎雄踞雁门山脊之上,山高谷深,地势险要,狭长的道路蜿蜒不绝。雁门关与宁武关、偏头关共同构成了内长城之“外三关”,连绵的山峰与长城连为一体,将塞北高原与中原大地切割开来,控制着南北交通的要道。在千百年的历史中,雁门关见证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事,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重要地点之一。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
雁门关的建造历史悠久,现在我们所说的雁门关单指明代万历年间重建的雁门山口关城和门楼。明洪武七年吉安侯陆享放弃原来位于铁裹门的旧关,在东北十里处的山涧要道修建新关,关隘傍山就险,更显扼要。之后的几十年间不断增修、复修,至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逐成现在所看到的规模。
由巨砖修筑的城墙,坐落在石条砌筑的底座上,依旧雄伟坚固如初,历史留下的斑斑伤痕,是它保家卫国坚定信念的无声呐喊,是它一如往昔永不退缩的最好证明。雁门关有东关门、西关门和门楼。历经战争的洗礼、风雨的侵蚀,城关上的旗斗、石狮,甚至营房依旧完好如初。城东门因挂有“天险”匾额,所以又叫“天险门”。坐西朝东的楼台,名曰雁楼,以青灰瓦覆盖屋顶,正脊两端雕有吻兽,檐角风铃高悬。空畅的楼内,四周建有走廊,以供士兵瞭望、巡查。
城西门名叫地利门,因匾额阴刻“地利”二字而得名。城门石座砖身,坐向南北,建有的门楼是杨六郎祠。相传,杨六郎驻守雁门时多次遭到辽军的围攻,每次在守军的坚守下无功而返,在祠堂中陈列的铁刀似乎就是取得战争胜利的见证。
雁门关被誉为“中华第一关”,站在雁门关的烽火台上,遥想当年刀光剑影,鼓角峥嵘,忽然想起“诗鬼”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在众多雁门诗赋中,这首诗篇可算得上是最为著名。在山川奇伟的边塞,漫天黄沙、残阳如血、金戈铁马、刀枪剑戟,想一想就让人热血沸腾。
雁门关是古代著名的关隘,无数的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留下笔墨,篆刻在石壁上。
雁门关被誉为“中华第一关”。
“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而失中原。”雁门关似乎就是为了战争而存在。战马的嘶喉,刀剑的碰撞,迸溅的除了璀璨的星火,就是殷红的鲜血。古老的雁门关其实就是用将士身躯筑就的雄壮关隘,多少将士挥洒热血浇铸了这座独具禀赋和蕴涵的城关。在斑驳的城关下传说着一个个将军挥斥方遒,斩将杀敌的故事:坚守边关的李牧、痛击胡虏的冠军侯、满门忠烈的杨家将……
思绪由远及近,雁门关外群山苍茫,仿佛还能看到整齐列阵的兵马车骑,如奔腾的海浪呼啸而来,气吞山河。雁门关上强劲的溯风,挟着鼓角旌旗,仿佛奔涌的江水汹涌前进,冲击着一切阻碍,如雷鸣般的撞击声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回响。
冬季的雁门关在夕阳的映照下分外的美。
旅游小贴士
地理位置: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
最佳时节:春秋季
开放时间:08∶00~18∶30
旅游景点:雁门关城、长城、武安堂
特色风味:代县火烧、莜面栲栳栳、代县熬鱼、高粱面鱼鱼、代县腌菜、代县油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