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 皇家园林博物馆
作为我国的四大名园之一,颐和园有着别样的风采。颐和园建于清乾隆年间,本为乾隆孝敬母亲而建,后历代帝王不断修缮、扩建成就了宏大的规模,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走进颐和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以佛香阁为中心的建筑群,建筑犹如众星环绕四散开来,规整严谨,气势宏伟。佛香阁是万寿山上的主体建筑,位于山腰,呈居高临下之势,8面3层4檐的外观设计营造了一种体宽量大的视觉效果。佛香阁最初是仿照杭州的六和塔建造的,但是因周围历来多塔,加之与群体的建筑风格不协调,故修筑到一半便改建为阁式建筑,也正因为这样,端庄宏伟的建筑风格才能更好地体现了皇家风范,是一座古典建筑的精品。登高极目远眺,昆明湖的明媚风光尽收眼底。
佛香阁是颐和园的主体建筑,其他建筑以其为中心向四周散布。
清晏舫原称石舫,取河清海晏之意,乾隆常陪其生母在此放生。
佛香阁的南边就是横贯整个山麓的“长廊”,它依山傍水,如同一条彩带把各处的风景连接起来。漫步其间,你会惊叹于古人杰出的智慧,4座八角攒尖亭象征着春夏秋冬点缀在两侧,分别是秋水、清遥、留佳和奇澜。它还是一座丰富多彩的画廊,环顾四周每根房梁上都绘有彩图,内容丰富,有山水花鸟,有亭台楼榭,还有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故事情节……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彩绘,跃然廊上,绚丽迷人,没有任何一幅是相同的,这真不愧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沿着长廊走至西端,是一座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石舫,取河清海晏之意,故名为清晏舫。八国联军侵华时石舫被毁,后修建时改为西式风格,西洋阁楼配以彩色玻璃窗,顶部还雕刻有精巧华丽的装饰。两层的船舫上设置有大镜,若是恰逢烟雨朦胧之时,坐于镜前,茗茶、书籍相伴,抬眼便可观雨景,别有一番趣味。石舫上的排水设施也非常完善,设计精巧,雨水顺着空心柱从楼顶流下,由船体四周的四个龙头样式的水龙头喷出,十分壮观。相传这里是明代圆净寺的放生台,每年的四月初八,乾隆都会陪其生母在此放生。
旅游小贴士
地理位置:北京市海淀区
最佳时节:9~10月
开放时间:旺季(4月1日至10月31日)06∶30~20∶00,园中园(文昌院、德和园、佛香阁、苏州街澹宁堂)08∶30~17∶00;淡季(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07∶00~19∶00,园中园(文昌院、德和园、佛香阁、苏州街澹宁堂)09∶00~18∶00
旅游景点:佛香阁、昆明湖、玉带桥、十七孔桥、清晏舫
特色风味:糖火烧、炸酱面、炸灌肠儿、豌豆黄儿、驴打滚儿、冰糖葫芦、爆肚儿
天色将晚,还没有看完万寿山,便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夕阳下的昆明湖。昆明湖西望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北望是成群的楼阁,湖中的西堤独具特色。西堤本是一条平常的堤岸,后来人们将其断开建成了形态各异的“西堤六桥”。其中较为有名的便是“玉带桥”,汉白玉雕刻的桥身,从远处望去好像一条玉带,洁白美丽。西堤一带,碧波垂柳,形成了如诗如画的“六桥烟柳”。船行其上,便可见湖中岛屿风光,“南湖岛”“治镜阁岛”“藻鉴堂岛”与周围的殿阁楼宇相映成趣。波光粼粼的湖水,浑然一体的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以及层叠的楼阁,难怪明朝的诗人常把这里描绘成“宛如江南风景”。乾隆泛舟游湖时曾写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建筑艺术一直是古代中国艺术的精华之一,精致严密的构造让后人叹服。
如一道彩虹横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的便是著名的十七孔桥,桥如其名共由17个券洞组成,长有150米,宽8米,是颐和园中最大的一座桥。惟妙惟肖的石狮刻于望柱之上,或嬉戏打闹,或母子相拥,精美传神。桥的南端刻有“修蝀凌波”4字,将十七孔桥如七色彩虹横跨碧波之上的动人形态描绘出来。桥北端的另一副对联上写:“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浆影翻明月照还望。”从不同角度观看,十七孔桥皆有不同。于桥上观望,万寿山如同“蓬莱仙山”,碧波、绿树、楼阁、远山、蓝天、白云,天地风景浑然一体;于山上眺望,此时的十七孔桥优雅宁静,更加赏心悦目。
颐和园处处皆景,铸造精美的卧铜牛、诗情画意的六桥烟柳、波光涟涟的昆明湖……这些说不尽的景致在世事变迁中衍生出更多的故事。面对这些景色,让人浮想联翩,它们曾经只是帝王专属的景致,在饱经沧桑之后成为普通大众的共享之色,得到更多的赞誉和传颂。
十七孔桥宛如飞虹横跨在碧波之上,是颐和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
铸造精美的铜牛大小如同真牛,神态生动优美,原取神牛镇水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