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序
在我国当前刑事法理论研究中,刑事政策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知识增长点。李卫红撰写的《刑事政策学》一书,以教科书的形式对刑事政策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成为我国第一部个人独自完成的刑事政策学的教科书,这是值得肯定的。
刑事政策学教科书是以建立刑事政策的学科体系为宗旨的,这表明刑事政策学在我国的刑事法学科中正在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刑事政策学不同于刑法学这样的规范法学,刑法学是以刑法规范为研究客体的,尽管在犯罪论体系上存在一些理论模式上的选择,但就学科体系而言,基本上与刑法典存在对应关系,因而可以说是大同小异。但刑事政策学则与之不同,刑事政策学具有超法规的性质,它不受法典的桎梏,其学科体系取决于每个学者对刑事政策的理解,不同理解就会存在不同的刑事政策学的学科体系,因而可以说是小同大异。在本书中,李卫红对各种刑事政策学的理论体系作了描述,就可以发现其中的差别是很大的。其中,如何处理刑事政策学与犯罪学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一个关键问题。当然,犯罪学本身也有狭义的和广义的之分。狭义的犯罪学,是指犯罪原因学,侧重于揭示犯罪产生的原因,包括宏观的社会原因与微观的个体原因。这个意义上的犯罪学,类似于诊断学。但广义的犯罪学,除对犯罪原因的研究以外,还包括犯罪对策,例如社会对策与法律对策,法律对策又可以分为立法对策与司法对策。在这样一个广义的犯罪学体系中,有关刑事政策的内容往往涵括其间。目前的趋势是刑事政策学逐渐地从犯罪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我以为,刑事政策学尽管与犯罪学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学科渊源关系,但两个学科还是可以互相独立的。犯罪学具有事实学科与经验学科的性质,而刑事政策学则具有价值学科的性质,刑事政策学所具有的反思性与批判性这种理论品格,都是犯罪学所不具备的。
刑事政策学教科书当然是讲究体系性的,通过一定的体系建构将相关知识内容纳入其间,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刑事政策知识体系。因此,在评价一本刑事政策学教科书的时候,体系是否科学完整,当然是我们所要关注的。从本书来看,李卫红基本上把刑事政策学的内容分为总论与各论两部分:总论是指对刑事政策基本原理的叙述;各论是指对具体刑事政策的探讨。上述两部分内容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只有刑事政策的基本理论而缺乏对具体刑事政策的阐述,刑事政策理论就会变得空洞。而只有对具体刑事政策的研究却没有扎实的刑事政策基本原理作为支撑,刑事政策理论就会流于肤浅。我们可以看到,李卫红在刑事政策的基本理论与具体刑事政策的专门研究这两个方面,都投入了较大的学术资源,从而达到了一定的理论深度。
就刑事政策的基本理论而言,李卫红对刑事政策的当代品格的把握是到位的,尤其是在刑事法治的视野下考察刑事政策,揭示了刑事政策的价值内容。例如,在本书中以比较大的篇幅论述了刑事政策的人道化、法律化与科学化,这些内容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刑事政策的策略化现象,能够从人性与政治、法律与科学的角度深化对刑事政策的理解。当然,这里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例如,本书专门讨论了刑事政策的价值蕴含,指出了刑事政策所具有的自由、平等、博爱、公正、效率、人道等价值理念。现在的问题是:这些价值理念是刑事政策本身所具有或者应当具有的,还是在刑事政策之外对刑事政策所形成的某种文化的与文明的制约?我个人认为,刑事政策是追求惩治犯罪有效性的,只不过在不同时代刑事政策的这一目的是受到文化与文明的制约的。在当代社会,刑事政策不再赤裸裸地追求惩治犯罪的有效性,或者说刑事政策目的的实现应当受到自由、平等、博爱、公正、效率与人道这些因素的制约。只有从逻辑上厘清刑事政策与这些价值理念之间的关系,才能对此作出科学的论述。
就刑事政策的具体内容而言,本书涉及“严打”刑事政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死刑刑事政策,这些刑事政策对我国的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曾经或者正在发生着重要作用,对其专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本书的实质内容之所在。但在这部分内容的安排上,我觉得不无改进的余地。作者是按照实然刑事政策与应然刑事政策、宏观刑事政策与微观刑事政策这两对范畴进行排列的,由此组合成实然宏观刑事政策与实然微观刑事政策、应然宏观刑事政策与应然微观刑事政策。在这样的内容排列中,“严打”刑事政策就被分割为实然的考察与应然的探讨这两个部分。其实,实然与应然、宏观与微观只不过是一些视角,刑事政策的学科安排不应以此为根据,而是应该以专门问题为根据。因此,在具体刑事政策这一部分,专门对“严打”刑事政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死刑刑事政策、未成年人刑事政策、精神病人刑事政策进行实然与应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全面研究,反而条理更为清晰。
在我国刑事法学界,目前专门研究刑事政策学的人并不多,李卫红是其中的一位,并且取得了丰硕学术成果。此前,李卫红已经出版了《刑事政策学的重构及展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本书是在前书基础上的体系化叙述,在理论的广度上有所扩展,在理论的深度上有所加强,两书之间可以明显地看出承继关系。我期待着李卫红继续在刑事政策学领域进行学术耕耘,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以推进我国刑事政策学的理论研究。
是为序。
陈兴良
谨识于北京海淀锦秋知春寓所
2008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