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展望未来:有效、持续地发挥教育的先导作用
早期工业化国家是经济发展先于教育发展,而现代经济增长型的发展则是教育先于经济发展。随着知识、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本的先导作用更加明显。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的,“多少世纪以来,特别在发动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1996)。本研究进一步发现,教育发展超越经济发展的程度不能太多,大学生就业难题正是因此而产生。因为我们从历史研究的结论来看,成功的人力积累追赶期都处于产业调整或升级的大背景之下。
经济增长方式和人力资源供需结构的转变都是渐进的过程,如果从产业结构演化的角度看,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趋于高级化的变动过程。在这样的视角下,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长期来看就是要将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结合起来,将人力资源积累与国家创新型战略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既有的人力资源优势,更快地实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技术进步使“科学-技术-生产”的周期日益缩短,也使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改造日益加速。这些变化对于高校在科学服务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然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一个加速的持续过程,而高校目前只能在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教育,那么从微观个体的角度来讲,在校期间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工作转换能力至关重要。这样的大学教育给予学生的是一种可以持续发挥作用的能力,而不是容易过时的知识。因为在现代社会经济体系发展中,各种经济社会组织会对劳动者不断提出新的知识要求,随之也为社会成员提供了转变工作的挑战(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2003)。
值得指出的是,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相关机制远远超出本研究的范围,但由于本章主题限于大学生就业问题与产业结构调整,所以舍弃了不少有价值但不是直接相关的讨论。比如,过度的工业需求可能会牺牲教育增进所有人的智力发展和机会均等的理想(TayIor,1997);由于工业社会中的高等教育更满足于社会的直接需要,以至于高等教育可能会失去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促进社会变革的功能(亨克尔,2005);而教育作为一种权利“再生产”的机制(Bourdieu,1995),也可以间接地影响到经济和产业发展,这些都是我们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