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关于大学生流动行为的概念,相关文献并没有提供明确的定义,但所有文献均表达了这样一个含义:大学毕业生在由高等教育机构向劳动力市场的过渡中,如果发生了地理位置上的变化,则认为发生了就业流动;反之,则认为未发生就业流动。同理,在大学生由家乡所在地到高等教育机构的过渡中,如果发生了地理位置的变化,则认为发生了就学流动;反之,则认为未发生就学流动。国外文献因研究目的的不同,对“地理位置变化”的测量也不尽相同。有的以州为单位,即如果离开本州到其他州就业,则认为发生了就业流动,而在本州内即使发生了地理位置的变化也被认为没有发生流动。有的以县、学区为单位,或者通过邮政编码的变化来测算发生流动的距离。我国对大学生流动的研究多以省为单位,即研究大学生在省际间的流动行为。如果对研究单位进一步细化,还可以将这种流动细化为省内城市间流动以及城乡流动等类型。

基于上述基本概念,不同学者对流动类型进行了细分(马莉萍,2009)。英国学者福贾、麦卡恩和谢泼德(Faggian, McCann&Sheppard,2007)按照大学生是否发生区域的变化将流动分为五类,如表3-1所示。(1)不断流动,指学生为就读大学从生源地流动到院校所在地,毕业后又从院校所在地流动到生源地和院校地以外的地方就业,共发生了两次流动行为;(2)返回流动,指学生为就读大学而发生了由生源地到院校所在地的流动,毕业后又从院校所在地返回生源地就业;(3)前期流动,指学生由生源地流动到院校所在地就学,毕业后就留在院校所在地就业;(4)后期流动,是指学生留在生源地接受高等教育,而毕业后流动到其他地方就业;(5)不动,指学生在生源所在地就学,毕业后也留在生源地就业,未发生任何流动。

表3-1 大学毕业生的流动类型

五种流动类型的流动路径如图3-1所示。不断流动即从生源地5流动到院校地6,再流动到就业地1;返回流动即从生源地2流动到院校地6,再流回到就业地2;前期流动即从生源地5流动到院校地3,此后便留在了院校地3就业;后期流动即在生源地7就读,毕业后则流动到就业地1;最后一类是不动,即始终在生源地4就学和就业,没有发生任何流动行为。

图3-1 大学生的区域流动路径

在国内研究中,岳昌君等(2005)首次对我国大学生的流动行为进行分类:(1)跨省就业,即学生就读的大学与毕业后第一个工作单位不在同一个省份;(2)跨籍就业,即学生的生源地与毕业后第一个工作单位不在同一个省份;(3)跨籍上学,即学生的生源地与就读的大学不在同一个省份。此后李锋亮等人的研究(2010)也沿用了这一分类方法。

本研究沿袭上述研究的基本思路,以省为单位将大学生的流动行为分为四类:(1)就学流动:大学生离开生源地所在省份到其他省份就读大学;(2)就业流动:大学毕业生离开院校所在省份到其他省份就业;(3)既发生跨省就学流动又发生跨省就业流动;(4)不动:没有发生任何跨省的流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