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复习笔记
一、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基础
1.比较教育研究的立场
(1)比较法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意义
比较方法作为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具有与其他比较不同的运用上的意义。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比较,主要是作为一种方法论层面的思维方式,是研究主体基于跨文化整体视野考察研究对象所形成比较的广度和深度,是一种比较视野。这里的比较具有研究主体的性质,其他教育研究方法服务于比较方法,比较也由此从技术层面转变为思维方式层面,从工具变成为目的。
(2)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内容
由于比较教育研究从一开始所形成的非常强烈的借鉴取向,比较教育研究大多是围绕“理想社会的教育”而展开,即以引介和分析特定时代“理想社会”的“理想教育”为基本内容。而“理想社会的教育”主要是指在同一个时代里社会现代化程度最好、经济最发达、科技最先进的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比较教育重在描述、引入、介绍、分析“理想社会的教育”,以为本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并直接服务于本国教育改革。
(3)比较教育研究的立场
①以新的世界体系为基础,建立在国际教育的整体性视野基础上,建立在多元文化思维层面的比较视野的基础上;
②坚持多元化视野,从绝对论转变为相对论,承认文化的多元性,承认文化间的平等性和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价岱,进而形成对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教育的尊重与理解,形成理解不同教育的多维视角;
③不能仅仅局限于借鉴,还要立足于国际合作,立足于整体发展,这样,就不仅仅是需要借鉴时才开展比较教育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不仅可以从教育输入中实现其价值,而且可以从输出中形成交流、合作和发展的力量,还可以将发展应用于发展本身,从其自身的发展中寻求新的生命力。因此,比较教育研究必须坚持多元文化主义观,冲破以单一国家为基本单元的传统分析模式,进一步拓展分析单元,形成多层面、多维度、多视角的比较分析框架。
2.比较教育研究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比较教育研究的角度和视野应该是全面的,既要顾及教育本身的各个方面,又要兼顾对教育产生影响的各种外部条件,同时,还要研究教育本身与教育外部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①比较教育研究应首先把世界各国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要从整体性视野上去了解、分析和研究各国教育,因而必须研究整个教育系统要素之间以及教育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是否协同,整体结构是否有序,整体功能是否优化;
②全面研究世界教育发展中的普遍问题和特殊问题及各种矛盾。各国教育既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在比较研究中,既要寻求同中之异,又要寻求异中之同,这样才能既正确认识各国教育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又科学把握整个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2)发展性原则
比较教育学不是研究静止状态的教育现象,而是考察教育发展的动态进程,研究教育问题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确定其现状,并在分析各国教育制度各种相似现象的基础上揭示教育的差异性及其进一步的发展趋势。
(3)可比性原则
比较教育研究的基础在于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可比性是指比较教育研究对象间所具有的内在本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可比性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①可比性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
②可比性具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即两个事物之间的比较依时间、地点、所处条件为转移。
③事物本质上的相似性是可比性的重要条件。
④可比性原则要求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教育比较。
(4)革新性原则
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目的是革新教育实践。比较教育研究的革新性原则要求我们要深入研究国际先进的教育经验,全面把握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要重视研究成果的本国应用,避免简单盲目地全盘照搬,而要吸收其精华,将这些先进的理论和经验应用于本国实践中,为本国教育发展服务,据此把比较教育研究同本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相结合。
总之,方法论决定着研究方法的选择。上述四项原则基本上揭示和反映了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这也是我们在从事比较教育研究中应该遵循的。当然,要达到准确、灵活、自如地运用这些原则,还需要结合研究的具体实际。
二、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
1.描述研究法
(1)操作程序
①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搜集足够的文献和资料;
②对具体的研究对象进行考察,核实所收集资料的真实性;
③认真阅读文献和资料,并对其进行筛选、分类和整理;
④通过描写、叙述的写作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形象详尽的概括、评价和比较。
(2)优缺点
①优点
描述研究法注重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强调对教育现象或教育过程进行系统、形象、详尽的描述与揭示,能够提供全面真实、具有原始色彩的教育情况。所以,描述是开展比较教育研究的必要手段,没有正确的描述,就无法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比较,更无从产生正确的结论。
②缺点
描述研究法常常停留于现象的表面,缺乏对问题的深刻解释和分析,难以挖掘隐藏在现象或过程后面的本质,也就难以获得真正科学的研究结论。所以,描述研究法只能是一种基础性的研究方法,需要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才能达到研究目的。
2.统计分析法
(1)含义
统计分析法是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的各种要素进行量化分析,以期掌握教育情况,探索教育发展规律,评价教育效果,指导教育决策。
统计分析法包括两个方面:
①描述统计法,即对教育调查或教育实验中所获得的大量数据资料,用统计图表的形式进行分类,找出它们大概的分布形态。
②推断统计法,即是建立在描述统计的基础上的推断统计,是概率原理。
(2)优缺点
①优点
通过对研究中的某些因素进行量化处理,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②缺点
使用受许多条件限制,如多国教育现象的可靠资料搜集困难,以及在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难以精确统计和量化的因素,是无法依靠以概率判断为特征的统计分析来研究的。
3.历史研究法
(1)含义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各国教育制度发展的历史沿革、发展原因及发展阶段的比较,阐述教育发展的动力,探求教育现象的本质,揭示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趋势。
(2)操作程序(康德尔)
①描述:描述是比较教育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康德尔强调描述应该分类进行;
②解释:解释是在描述的基础上进行的。历史研究不仅要描述各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应当解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并分析它们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功能。
③比较:作为第三阶段的比较分析,目的是找出不同国家教育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④抽象:抽象作为最后一个步骤,就是要把研究的结果提炼、深化,试图总结出一般规律,从而为改革本国教育、促进教育发展服务。
(3)优缺点
①优点
通过历史研究法,人们可以分析和了解各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演变及其成因,并对将来的变化作出预测。历史研究法对教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强调,重视教育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反映了比较教育学方法论的重大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科的向前发展。
②缺点
历史研究法存在着局限性,比如,在概念上显得比较模糊,研究过程比较笼统,过于强调定性研究,研究程序的操作性不强等。
4.因素分析法
(1)含义
因素分析法是强调从解析、研究形成外国教育制度和教育实际的各种因素入手,进而揭示不同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的共同性、差异性以及一般规律和趋势的一种方法。
①在使用因素分析法时,康德尔、汉斯受萨德勒思想影响较深,强调要注意政治、社会、文化、国民性对教育的影响。这种在比较中强调学校外部的观点的分析方法,有人称之为“外在的因素分析法”。
②德国的施奈德研究教育时,特别重视国民性和教育的内部发展动力。他认为只有强调内外两种因素的“磁性”相互作用,才能正确解释和评价影响教育的各种因素和力量。因此,人们称之为“辩证的因素分析法”。
(2)优缺点
①优点
因素分析法的出现,不仅使人们能够从宏观背景上综合地透视世界各国的教育,而且使科学方法进入比较教育学科成为可能,使研究进入了微观领域,促使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真正完成了从“描述”到“分析”的转变,实现了由“表层”到“深层”的飞跃,从而推动了比较教育研究的纵深发展,创造了20世纪60年代比较教育研究的昌盛时代。
②缺点
因素分析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表现在:
a.因素分析法偏重于由探讨影响教育制度形成的因素而说明“为什么是那样”的原因,强调宏观研究而缺乏具体操作程序,从而难于把握;
b.因素分析法特别重视对影响教育的文化、传统等精神因素的分析,对经济、生产力、政治制度的研究重视不够,缺乏从本质上深刻认识各种教育现象的洞察力;
c.因素分析法虽引入一定的科学方法,但由于量的分析少,对因素如何发挥作用及相互影响缺乏有说服力的分析。
5.阶段分析法
(1)含义
阶段分析法一方面关注教育现象与其他现象的广泛联系,主张把其他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哲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及统计学用于比较教育研究领域;另一方面,努力寻找更为准确的研究技术,设计更为精密的分析程序和模型来研究比较教育问题。
(2)四个阶段
①描述阶段。即必须精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并能对比较研究的各对象国的教育作尽可能周密而全面的描述。
②解释阶段。即对所描述的事实,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观点进行充分研究,对影响对象国教育发展的原因与有关因素作出解释和评判。
③并置阶段。并置是真正的比较研究的开始,它是按可比性原则,把前两阶段收集的资料系统化,在归并在同一类目的资料中确定统一的标准,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形成某种分析假说,以便进行比较分析。
④比较阶段。在这一阶段,要通过“同时比较”和“阐释比较”,来证明并置阶段的分析假说是否正确。
(3)优缺点
①优点
首次使比较研究过程和程序明确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进一步具体化、科学化,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②缺点
阶段分析法也存在分析假说固定于描述之前而使前面研究缺乏明确指导等问题。另外,贝雷迪把区域研究和比较研究分割开来,这也受到后来学者们的批评。
6.假说验证法
(1)含义
假说验证法是美国比较教育学家诺亚和埃克斯坦受实证主义思想影响,把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假设、实验测定、研究分析、验证等一般程序,运用于比较教育研究而创立的一种新的量化分析方法。
(2)操作程序
①提出问题,确定假说;
②明确概念,量化指标;
③选择个案进行例证;
④收集和处理资料;
⑤分析数据和验证假说。
(3)优缺点
①优点
假说验证法是根据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程序和特点来设计的一种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精确化和科学化,对当时的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②缺点
a.比较教育学毕竟不是自然科学,仅用假说验证法是很难达到研究目的的;
b.教育实践和教育规律中的大量问题是无法完全用数量来测定的;
c.人们对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对照实验的真实有效性的怀疑,也使假说验证法受到批判。
7.问题研究法
(1)含义
问题研究法是英国比较教育学家霍姆斯将波普尔的“批判二元论”运用到教育的比较研究中的结果,也是霍姆斯对杜威的反省思维过程进行改造的产物。问题研究法强调必须从分析各国共同的教育问题入手,来寻求解决答案。
(2)四个阶段
①问题的选择和分析;
②政策建议的形成;
③相关因素的识别;
④预测。
(3)优缺点
①优点
问题研究法强调从问题入手,强调研究的目的是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服务,这些将有利于比较教育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提高。
②缺点
这既有大量的定性分析,又离不开量化研究,再加上许多深奥难懂的术语,给比较教育研究增加了相当的难度,从而使这种方法的推广度受到很大的限制。
8.教育洞察法
(1)含义
教育洞察法是比较教育问题研究法的另一种形式,它由英国比较教育学家埃德蒙·金所倡导。埃德蒙·金的教育洞察法与教育问题法的观点大致相同,强调以问题设想为依据来收集资料进行研究。不同的是,教育洞察法注重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中,以生态学的方式来考察和研究教育问题,是一种强调理性、智慧、思想或分析的方法。
(2)分析框架
①背景
a.对象国的历史背景的研究,也就是探讨该国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民族构成、宗教、家庭生活和教育的形成与影响;
b.对当前教育问题背景的研究;
②概念:概念是比较教育研究的前提,埃德蒙·金强调概念分析实质上也是为了使各国间的教育具有可比性;
③结构或制度:即有关研究对象国的教育体制及其结构。相对于概念而言,它是相对稳定的,能够反映社会环境的要求;
④操作:这一阶段是埃德蒙·金的教育洞察法中最高层次的比较。在他看来,经过了从概念比较到结构比较,再到操作比较这样三个层次的比较研究之后,就可以真正地、透彻地进行国别教育之间的比较研究;
⑤决策和执行:这一阶段是相对于教育领导者或决策者而言的。
(3)优缺点
①优点
强调按问题形式研究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情况,有利于提高资料收集的有效性,提高比较的信度和效度。特别是强调了比较教育研究的决策功能和实用价值,推动了比较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
②缺点
主要考虑的是教育系统的外部影响和作用,相对来说忽视了教育系统本身运行的规律。另外,埃德蒙·金的方法的可操作性不强,也受到人们的批评。
三、比较教育研究的过程与趋势
1.比较教育研究的类型
(1)分类
①从比较的时间上看,可分为横向比较研究、纵向比较研究和综合比较研究。
a.横向比较是同一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教育的比较;
b.纵向比较是对同一国家或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教育研究的比较;
c.综合比较是对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时期的教育总体发展的比较研究。
②从比较对象相互影响程度上看,可分为平行比较研究和影响比较研究。
a.平行比较是对两个或多个被假设为互无影响的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进行比较;
b.影响比较是对两个或多个在社会经济文化,尤其是在教育方面相互影响较大的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进行比较,它的重点是彼此受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教育之间的比较。
③从比较研究的内容看,可分为专题比较研究和总体比较研究。
a.专题比较是把各国同一类教育问题并列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试图从中找出各国教育的特点和共同趋势;
b.总体比较是对全球教育的现状和趋势进行整体比较研究的方法,它属于宏观比较范畴。
④从比较方法的性质来看,可分为定性比较研究和定量比较研究。
a.定性比较注重从各方面揭示和把握教育的本质,利用各种技术和手段来阐释教育现象、问题的性质及程度,它注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注重对资料的处理,并主要采用描述和归纳的方法;
b.定量比较主要指运用量化理论,注重利用统计测量的手段和数据分析方法,对教育中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处理,以此推断有关教育发展,并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
⑤从比较对象的整体性和局部性来看,可分为宏观比较研究和微观比较研究。
a.宏观比较主要指从全世界或较大范围的整体上或对重大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从较高的角度来研究世界教育发展;
b.微观比较主要是相对宏观比较而言,侧重对某些具体、个别的教育问题或教育区域进行研究而采用的方法。
(2)区域比较研究和问题比较研究
①区域比较研究
区域比较是按地理区域、社会制度、民族传统、政治背景、经济状况、语言习惯等不同标准,把世界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分成不同的国家群或区域群,然后再对它们之间的教育进行总体比较的方法。
a.独特性
它不是从“学科”而是从“区域”出发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整体地把握研究对象,力求综合、全面地把握(理解)某区域的人类集团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整个体系,以便寻找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b.层次比较
第一,超越“国家”的“某个统一体”(区域)的比较分析;
第二,国际性的研究与单一国家之间的比较分析;
第三,单个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的比较分析;
第四,国家内或地区内的比较分析。
②问题比较研究
问题比较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按问题分类,进行对应的比较分析。按照比较的范围和内容,又可以分为专题比较和总体比较。
a.专题比较是把各国同一类教育问题并列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试图从中找出各国的特点和共同趋势;
b.总体比较是对全球教育的现状和趋势进行整体比较研究的方法,它属于宏观比较范畴。其目的在于揭示各国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的总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判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影响,解决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2.比较教育研究的过程
(1)选择研究主题
发现并提出问题是一切科学研究活动的起点,比较教育研究也始于问题。从问题人手,进一步明确研究目的,选择研究的主题,就成了开展研究的重要条件。
其中研究主题的类型有以下六种:
①世界性教育问题研究
在横向上,主要是判明决定和影响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纵向上,主要是探索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②区域性教育问题研究
区域性教育问题研究是超国家比较,一般常见的区域性划分有地理区域、文化区域和经济区域。
③变革性教育问题研究
变革性教育问题研究是对当前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性问题的研究。
⑤现时性教育问题研究
现时性教育问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借鉴,这个目的的现实性决定了比较教育学研究的现实性,在时间方面主要是当代教育。
⑥国别性教育问题研究
国别性教育问题是分析单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实践。从横向看,包括教育行政、教育制度、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等问题;从纵向看,以现在为主,追溯历史根源并展望发展前景。
⑦民族性教育问题研究
民族性问题研究是对教育所具有的民族特性的研究。
(2)建立研究假设
比较教育研究的第二步骤是应对所选择的主题进行理论建构,把选择问题时的思考进一步深化,提出有关假设。假设的提出本身就对研究问题作了初步的解释,为研究问题提供了相关的陈述,并规定了研究的方向和要求。
(3)搜集和整理资料
①资料的搜集
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应注意所搜集的材料的客观性、代表性和充足性。材料的客观性指要善于分辨真伪,使所得材料真实可靠;材料的代表性,指要善于选择典型,使所得材料能反映普遍情况;材料的充足性,指善于广征博引,使材料丰富多彩,有足够的说服力。
②资料的整理
资料的整理,包括查阅、筛选、鉴别、补充与处理同所选问题有关的一切现有文献与资料。从广义上讲,对资料的整理,其实就是对教育事实的进一步观察与审视。
整理包括两种方式:
a.在查阅、筛选、鉴别、补充的基础上,把文献资料按问题进行分类和排列,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创造条件;
b.对统计性资料和数据,通过计算机或其他数学方法进行量化、计算或验证。
(4)进行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材料前要提出比较的标准,并把抽象的概念标准转变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标准。分析应做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
(5)验证研究假设
由于比较教育研究的假设是对教育事实或现象间的关系所作的推测性假定,要使假定变成理论,关键在于它所预定的事实为研究及以后的实践所证实。因此,要对研究起初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对研究结果作出客观、科学的阐释,并在此基础上获得研究结论。
(6)形成研究成果
成果的形成既是科学研究的目的,也是科学研究的归宿。要使研究成果得到转化,使理论再一次回到具体的实践之中,变成实际的教育行动,就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具体如下:
①撰写有关研究报告,提供给教育决策部门;
②参与决策工作,向有关决策人员讲解并提供有关问题的咨询;
③把理论应用到对具体教育问题的分析,写出文章,大力倡导教育改革,并积极参加各种教育规划工作等。
3.比较教育研究的趋势
(1)比较教育研究的主题领域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2)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体系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3)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将进一步统整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