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44世界史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80分)
1赫梯
答:赫梯是公元前19世纪出现在小亚细亚地区的奴隶制国家,创造了赫梯楔形文。公元前17世纪拉巴尔纳斯始建赫梯帝国,约公元前14世纪达到鼎盛,公元前12世纪瓦解,公元前8世纪,残存的势力被亚述帝国灭亡。它是西亚地区乃至全球最早发明炼铁术和铁器的国家,炼铁术密不外传,帝国瓦解后,炼铁术才传播起来。赫梯文明是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爱琴海地区诸文明之间的主要链环之一。
2僭主政治
答:僭主政治是古希腊城邦国家中的一种统治形式,指以非法手段取得政权者(僭主)建立的独裁统治,出现于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在早期希腊,僭主本人或为改革运动的首领,或为政治野心家,大多出身贵族,但必须依靠新兴奴隶主,并利用下层平民的力量。许多城邦国家如雅典等均建立过这种统治形式。在早期阶段,僭主政治客观上有一定进步作用,僭主一般重视殖民活动并推动工商业发展,维护下层平民利益,但是终究与城邦公民政治的原则背道而驰,后代僭主多属骄奢残暴之徒,遭人民唾弃。
3博丹
答:让·博丹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法学家,近代资产阶级主权学说的创始人,近代西方最著名的宪政专家。曾任省议会议员和三级会议中第三等级的代表,著有《国家论》。他系统地提出了关于国家主权的理论,认为国家起源于家庭,众多的家庭为了共同的利益和防卫需要而最终结合起来,共同接受一个主权,即国家,国家应按法律来治理。博丹的政治思想包含有反封建主义的内容,他在强调君主拥有一切权力的同时,又附带说明君主的权力是有限制的。博丹的国家主权思想反映了欧洲民族国家正在形成的现实。
4西南战争
答:西南战争是1877年明治政府平定鹿儿岛士族反政府叛乱的一次著名战役。因为鹿儿岛地处日本西南,故称之为“西南战争”。明治政府初期推行改革积累了大量矛盾,改革派内部意见不一。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的“征韩”主张不被接受,辞官回乡,1877年联合萨摩藩旧士族发动反政府叛乱,同年9月战争结束。西南战争是倒幕运动的尾声,也是日本资产阶级革命余波。西南之役的结束,代表明治维新以来的倒幕派的正式终结。
5大陆政策
答:①大陆政策是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俾斯麦在执政期间推行的对外政策。俾斯麦出于现实政治的考虑,认为德国的利益重心在欧洲大陆而不在海外殖民。大陆政策的策略是拉拢英国、联合奥匈帝国,以孤立和削弱法国并抑制俄国。1890年,俾斯麦被迫向新即位的德皇威廉二世辞职,“大陆政策”让位于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②大陆政策是指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明治天皇睦仁颁布 “宣布国威于四方”的《御笔信》,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和日本大陆政策的思想理论基础。之后大陆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
6杨格计划
答:杨格计划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财政专家杨格主持制定的德国支付赔款的计划。1929年,德国声称财政濒于崩溃,无力支付赔款,协约国制定“杨格计划”取代“道威斯计划”。但是1929年10月爆发的经济大危机打乱了“杨格计划”的实施。随着外国尤其是美国投放到德国的短期贷款被迅速抽回,德国经济再度濒临破产,后来举办的洛桑会议也没有生效,德国从此停止支付赔款。杨格计划作为德国赔款问题上列强之间的一次妥协,促使德国进一步摆脱《凡尔赛条约》的经济束缚,逐步为纳粹党上台后发展军事工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7柯立芝繁荣
答:柯立芝繁荣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总统柯立芝任期内的经济繁荣现象。一战后,英法德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处于停滞或恢复状态,美国抓住机遇,通过国内技术革新,生产改革,经济势力向外扩张。但是由于股票投机成风,繁荣本身带有一定虚假性,直接导致了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萧条。
8新左派运动
答:新左派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风靡欧美的一场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社会运动。“新左派”于1957年最先发轫于英国,是由一批力图摆脱传统左派教条的年轻左派激进分子发起的政治运动。美国“新左派”运动正式出现于60年代,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中新左派运动达到高潮。它激烈地抨击发达工业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既反对西欧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也反对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模式,主张开创一条通往更为人道的理想社会的新途径。
二、简答题(每小题20分,共100分)
1简述地理大发现的作用。
答:地理大发现又名探索时代或发现时代、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地理大发现使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对欧洲乃至全世界产生了巨大作用。
(1)引起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与贸易中心的变化。玉米、马铃薯、烟草、可可等美洲特产,传到亚欧非诸洲。欧洲的贸易中心也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代之而起的是里斯本、塞维利亚等城市。北海两岸的港口更是后来居上,愈来愈占有海上贸易的中心地位。
(2)引起了“价格革命”。美洲的白银大量涌进欧洲,引起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价格革命使得资本主义工厂主大为受益,封建地主收入减少,陷入破产,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3)欧洲的封建生产方式迅速地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资本势力的增长,资产阶级首先从西方登上历史舞台。商业组织形式创新,早期股份公司出现。
(4)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刺激航海业和绘图业发展,加深人们对地球整体的认识,推动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开始大范围传播。
(5)西方开始进行殖民活动和罪恶的黑奴贸易,亚非拉一些国家和地区沦为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材料产地,给殖民地人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2试析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的条件。
答:第二次产业革命即指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大大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其条件可以从科学技术、制度、资本、劳动力、市场、环境等方面分析。
(1)科技方面,自然科学的新突破,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准备了条件。如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新技术革命的成果被广泛地运用于工业生产,从而引起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2)制度方面,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前提。法国大革命后最终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英国不断改革,扩大民主;美国内战,资本主义扩展到南方;普鲁士统一德国;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扩张。
(3)资本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法国、美国等国赚取了巨额钱财,资本的原始积累还在进行,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本。
(4)劳动力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加速推动小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手工业者、农民大批破产,自由雇佣劳动力更廉价。同时,教育的发展,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尤其是义务普及教育的兴起,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
(5)市场方面,19世纪中期,欧洲和美国商品的世界销售市场初步形成,资本主义国家从全世界获取原料、倾销产品。
(6)国内国际环境方面,国内政局稳定,国家奖励发明创造,保护本国市场和民族工业,极大促进了本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国际环境方面,国与国之间竞争激烈,欧美列强到处抢占商品销售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为本国工业革命服务。
3试述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概况并分析其影响。
答:(1)概况
从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苏联出于自身国防安全考虑推行防卫政策,不顾领邦国家和民族利益,不断扩张领土,先后将波兰、波罗的海三国以及芬兰和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纳入了自己的版图,建立了历史上所谓的“东方战线”。
(2)影响
①苏联的行径败坏了社会主义国家应有的原则立场和国际声誉。苏联与的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与其秘密划分“利益范围”,建立“东方防线”,侵占和吞并弱小国家的领土,恶化了苏联的国际声誉,与西方关系进一步恶化。
②苏联建立“东方战线”严重伤害了相关国家的民族感情,侵犯这些国家的主权和民族尊严,并且破坏民族独立和民族自觉,践踏国际法和国际条约。
③“东方战线”的建立略微改善了苏联的战略环境,提升了斯大林的国内威望,借助侵占波兰等国,削弱了国内存在的矛盾,为抵抗德国做了些准备。
④苏联的侵略行为客观帮助了德国。被苏联侵略的小国产生不满情绪,苏德战争爆发后,加入轴心国阵营,把德国看成救星,共同对抗苏联。苏联的“东方战线”实际上没有起到保护作用。
4简述雅尔塔体系的内容。
答:雅尔塔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三国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
(1)划定势力范围,重新划定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在西欧仍保留资本主义,东欧则为苏联势力范围和利益范围,确定对德、奥分区占领原则。在亚洲,外蒙古为苏联的势力范围,中国的华北为美英的势力范围,中国的东北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归苏联,日本本土为美国势力范围。对朝鲜、越南分区占领。
(2)建立维护战后和平与安全的国际机构——联合国,并确定以“大国一致”的原则作为安理会运作的基础。
(3)对战败国改造和惩办战犯,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以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
(4)分割战败国领土与属地。战败国的殖民地和领地由联合国实行托管。意大利放弃《辛丑条约》规定的在华的一切利益与特权。
5简述欧共体成立后的三次扩大。
答:1965年4月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该条约自1967年生效至今,欧共体扩大3次,其中已经历两次并正在经历第三次。
(1)第一次扩大从1961年英国、丹麦、爱尔兰、挪威和葡萄牙提出申请开始,历时近12年。至1973年1月,英国、丹麦、爱尔兰三国在布鲁塞尔签字加入,欧共体成员国增加到9个。
(2)第二次扩大从1975年和1977年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提出正式申请开始。1981年,希腊成为欧共体会员国;1986年,西班牙及葡萄牙成为欧共体会员国。至此,欧共体发展成拥有12个成员国,总面积225.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2亿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对外贸易占世界总贸易的40%左右,每年出口总值约6350亿美元,进口总值年约6730亿美元,均为美国的3倍多,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实体。
(3)第三次扩大目前正在进行之中。1994年1月1日,欧洲经济区的诞生,是扩大过程的又一里程碑。它是一个从北极圈到爱琴海,包括17个国家的3.7亿人口的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另外,一些东欧国家也要求参加欧洲联盟,其中波兰、匈牙利等国已获联系国的地位。欧共体面临着不断扩大的新前景。
三、论述题(每小题40分,共120分)
1试析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答: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的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也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此次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良好的国际环境。当时中国等亚洲各族人民反封建主义,反殖民主义的斗争方兴未艾,牵制和削弱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对日本的入侵和干涉。美国当时忙于国内的南北战争,德、意处于统一的高潮,俄国也在进行农奴制改革。同时,他们对日本的政策各怀鬼胎,没有达成一致。另外,西方列强同日本封建势力的勾结尚不深。所有这些,都使明治维新发生之时有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2)西方科技文化的影响,加快了维新成功的步伐。早在幕府末期,日本西南地区就通过长崎港同荷兰人保持贸易关系,一些知识分子通过荷兰人的介绍,学习西方科技,了解世界的政治局势,研究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思想,并提出要求模仿荷兰制度在日本实行社会改革的政治主张。这些兰学家的改革主张对后来的明治维新运动起了很大影响。
(3)特殊的地理环境及独特的日本文化。环海封闭与孤独感使日本民族不仅具有内向心理特征,而且“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在历史上一向是一个文化的输入国,具有模仿其他文化的悠久传统。明治维新时实行了比较彻底的学习西方的改革。
(4)武士阶层的作用。明治维新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即时人所谓的“志士”。日本在幕府统治末期能涌现出一群能文能武,既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又有世界视野和近代政治思想的志士,是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之一。
(5)日本社会系统的独特框架结构。与土地制度相对应的幕藩体制,使日本的大名有半独立于德川幕府的传统,以至于长州、萨摩等藩能违背幕府旨意,向西方学习科学文化和军事技术,从而成为反对幕府的根据地。日本专制主义集权制度根基薄弱,天皇缺乏独裁权力,减轻了改革的阻碍。
(6)日本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为顺畅,日本形成了全国性统一市场,日本商人虽然地位卑下,但因为社会结构的关系,其自由度和社会影响也远比中国商人大,因此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在日本受到欢迎。
2试述19世纪后期英法德三国实力变化的情况,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以及这一变化对近代国际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答:(1)19世纪后期英法德实力变化
19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各国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1870年,英、美、德、法四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1.8%、23%、13.2%、10%。1913年,四国所占的比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分别为14%、38%、16%、6%,德国由原来的第三位升至第二位,英国则由原来的第一位降至第三位。德国、法国的工业增长速度都超过英国。对外贸易上,英国依然是第一位,德国紧追其后,两国竞争激烈。英国占有最多的殖民地,德国与英法展开殖民的争夺。
(2)19世纪后期英法德三国实力对比改变,争夺霸权斗争更加激烈,主要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各国自身条件。
①英国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面积广袤的殖民地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军国家,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也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由于其保守的政策,英国在机械等重工业领域逐渐被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德国赶超,其收入主要依靠剥削海外殖民地。
②法国
法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受到比较牢固的封建土地制度影响,形成了以信贷业为主的金融市场。然而在重工业领域,由于投资规模难以形成,在资本主义世界逐渐被拉开差距,法国19世纪后期政局动荡,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
③德国
德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交叉完成。伴随着德意志的统一,德国政府积极开展发展经济的措施,鼓励发展科技文化事业,重视重工业发展。但德国改革的同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容克地主阶级主张对外扩张,同英法重新瓜分世界。
(3)影响
①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法国实力也不容小觑。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和德国最先开始,以新兴的钢铁、石油、电气、化工、航空等工业震撼了世界。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来,列强之间争夺殖民地,扩大势力范围,左右着亚、非、拉美的各国局势。
②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激化。美德两国的工业经过了这次变革之后,远远地走在了英法的前面。英国实行“大陆均势”政策,使欧洲大陆的列强彼此牵制和相互争夺,以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德国随着实力的膨胀,从谋求欧洲霸权转变为谋求世界霸权,抛弃“大陆政策”,开始推行“世界政策”。德国在“世界政策”的指导下,在整个世界范围跟英国争夺。英德矛盾变成帝国主义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并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论述凯末尔革命的内容并分析革命的意义。
答:凯末尔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捍卫民族独立和建立民族国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主要领导人为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故名。
(1)改革主要内容
①经济方面,凯末尔提出了复兴国家经济,重建金融机构和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思想。政府促进小生产向大型轻、重工业企业过渡,限制外国资本投资,用赎买的方式将一些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外国企业收归国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第一批国营企业。
②文化方面,凯末尔实行教育与宗教分离,发展民族文化和现代教育的方针。土耳其政府停办旧宗教院校,取消了大学神学系,整顿外国人和基督教会办的学校,普及五年制小学义务教育,发展工、农、矿、师范及成人夜校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改建和扩建高等学校。凯末尔提倡文字改革,于1928年废除旧文字,改为拉丁字母。
③社会方面,凯末尔进行了破除封建、宗教旧习俗,实行现代新风尚的改革,如封闭修道院,废除旧的历法,采用公历;将每周假日由星期五改为星期日;在服装方面推行西服和便服,并废除了妇女戴面纱、头巾的旧习俗。1934年6月,议会通过采用姓氏的决定,取消了象征封建等级的旧称号与旧头衔。
(2)改革的意义
①结束了奥斯曼帝国6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和神权统治,建立了土耳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民主共和国。凯末尔革命把君主立宪制变为共和政体,废黜了封建社会的总头目素丹及他代表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②凯末尔革命的胜利,使土耳其摆脱了民族危机,为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创造了前提条件。
③建立民族国家体系,是20世纪亚洲非洲民族民主运动发展的趋势。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开创了这一趋势的先声,鼓舞了其他被压迫地区人民争取民族解放而斗争。
④以世俗化为特征的现代化改革,破除封建迷信和宗教陋俗,推动形成现代化生活风尚,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