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苑蹊径:奚肇庆急重症学术经验与医案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学术思想

第一节 辨治外感热病的学术经验

外感热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时行感冒、病毒性感染等,奚肇庆教授在继承吴门医学、山阳医学温热外感发热的理论与辨证方药的基础上,总结临床经验,认为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性发热的卫分表证短暂,外邪易入里化热,提出早用、重用清气法,即透表清气法。在治疗方面,奚肇庆教授主张采用先证而治,早期即可用清热解毒,直折伏遏之温毒,抑制病原,以截断或缩短病程,阻截传变,并研制“上感颗粒”。
一、运用透表清气,达邪外出理论,治疗外感发热
奚肇庆教授提出,对于上呼吸道感染早期使用清热解毒之法,透表清气,达邪外出。
自清代叶天士提出温热病多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的发展传变以来,后世医家临床多恪守这一浅深先后次序论治外感温热疾病。而近代以来,许多临床医家从临床实践经验出发,对此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姜春华先生提出的“截断扭转”观点。姜氏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明确地提出了对于许多外感温热疾病的治疗,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及“到气才可清气”的尾随疗法,主张采用先证而治,截断扭转的法则,早期即可用清热解毒,直折伏遏之温毒,抑制病原,以截断或缩短病程,阻截传变。青银注射液对咽痛的功效概由清热解毒,抑菌抗病毒而奏效。
论治病毒感染性高热,国医大师周仲瑛等提出卫分、气分阶段时即可清气泄热,凉营透邪并重的治法。用银花、连翘、生知母、生石膏、牡丹皮、玄参、板蓝根、升麻、鸭跖草等,疗效好,退热快,体温无反跳,截断营血病情的变化。
透表清气法,透表,治法,见《时病论·清凉透邪法》,透,即透达、透出,引邪外出之意,属透邪之法,透达表邪,用于治疗外感表证。清,即清热之意,为中医八法之一。历代医家治疗温病都很注意热邪之清与透,如叶天士“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论,及吴鞠通清营汤、清宫汤中辛凉质轻透热转气之具体运用,对后世启发很大。
外邪闭郁,注重宣透。邪在表者,开泄郁闭,疏畅气机,使病邪有外达之路。邪入气分,津未伤者,仍可开泄上焦,清热透表,使邪外达。邪初入营,仍可透热转气,皆是透邪外出之机。
热毒致病,法宜清解。外感高热往往起病急、来势猛,症状表现剧烈、明显,其病因大多属热毒致病,清热解毒法常常是伴随高热治疗的始终。临床应早用重用清气法,防传杜变是治疗外感高热的关键,邪在卫分即可清气,邪在气分即可凉营,把住气营关,可有效地阻断病情的传变。
根据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临床特征、证治规律,其基本病理为外感热毒、卫气同病,发热(高热)为主要症状,奚肇庆教授主张卫气同治、疏风透邪,达邪外出,在卫即可清气,早用清热解毒药,直折病势,体现了中医急诊治疗的优势和特色。
二、在卫即可清气,邪从卫解,衰其热势,用于急诊退热
奚肇庆教授认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70%~80%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包括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均与明·吴有性《温疫论》指“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疫者,感天地之疠气”相似。
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常见于普通感冒,此类病证多因感受风热、风寒等六淫之邪,邪气外袭,肺位于上焦,居高位,亦称华盖,肺叶娇嫩,又名为娇脏。肺开窍于鼻,喉为其系,外合皮毛,故邪毒侵袭人体,肺卫首当其冲。正如叶天士所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位最高,邪必先伤”。肺受邪乘,卫必邪郁,故感邪之后,很快出现卫表及上焦肺系症状。因病邪从表自上而入,内合于肺,故尤以卫表不和为其主要方面。如卫表不和而见恶寒头疼、身痛;邪阻肺络,腠理开合失度,热郁肌腠,故见发热;邪热上扰则头痛;热邪熏蒸清道故咽干或咽红肿疼痛;肺气失于宣降,故见咳嗽气急;邪毒犯肺,肺失宣肃而见鼻塞流涕;津液被耗故见口烦渴。
临床上还有一部分患者就诊时即表现出高热,汗出,口渴等气分征象,这类患者可因表证不解,入里化热形成肺的气分热盛证,而更多的患者多是因感染流感病毒等,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疫疠之气所致。此类毒邪引起的表证往往持续时间较短,因其温热之性很快化热入里而致气分热证,甚至化火成毒,上损肺络,这在肺热证中表现较为明显。邪由卫分转入气分往往以不恶寒而恶热,舌苔小便转黄,心烦,口渴甚为指征。章虚谷在《温热论》注中说:“凡温病初感,发热而微恶寒者,邪在卫分;不恶寒而恶热,小便色黄,已入气分矣。”陆子贤说:“无汗头痛,邪尚在表,理宜开泄;汗出热不解,是表邪已散,而犹口渴舌燥咳嗽,乃邪不汗解,渐传气分。”二者皆指出邪入气分的临床指征。但风为阳邪,热为火邪,风热侵袭人体,热变最速,常常是卫分症状尚在而邪已传入气分导致肺经邪热亢盛,即叶天士所说“两阳相劫也”。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卫气同病。
因此奚肇庆教授总结出,邪犯肺卫,卫气同病是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性发热的主要病机及病理基础。治疗方面,在卫即可清气,使邪从卫解,衰其热势。并将此法用于急诊退热,制定了“上感颗粒”方剂。
三、制订首个“外感发热”中医急诊退热方案、国家中医临床路径
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发热为外感热毒,病情传变主要在卫分、气分,见有卫分证(风寒证、风热证),卫气同病证,气分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外感高热急症诊疗规范》)。
奚肇庆教授在继承吴门医学、山阳医学温热外感发热的理论与辨证方药的基础上,总结临床经验,认为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性发热的卫分表证短暂,外邪易入里化热,提出早用重用清气法。
此理论出自清代叶天士提出的温热病多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的理论,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及“到气才可清气”的尾随疗法。奚肇庆教授主张对于外感热病,应采用卫气同治、疏风透邪、清热解毒之法,在卫早用清气药的透表清气法。他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主张采用先证而治,提出外感发热早期即可清气泄热,并研制“上感颗粒”,在2008年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资助,将本方用于中医急诊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性发热的临床路径。
“上感颗粒”由羌活10g、薄荷6g、柴胡10g、黄芩10g、青蒿10g、石膏30g、大青叶15g、鸭跖草15g、生甘草3g等按比例组成,具有疏风透邪、清热解毒作用。方以柴胡和石膏为君药,柴胡透表退热,可退六经邪热往来,对于外感表证发热,无论风热、风寒表证,均可使用;石膏清热泻火,解肌透热。羌活、青蒿、大青叶、黄芩、鸭跖草同为臣药,羌活、青蒿配合柴胡加强其疏邪解表之力,可避免全方过于寒凉,另外还有较强的祛湿止痛作用,对发热病人常伴有四肢肌肉酸痛症状的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为治肢体酸痛之要药;大青叶、黄芩、鸭跖草清热凉血,解肌除烦,利咽止痛;黄芩与柴胡配伍,一散一清,清热泻火力强,善治外感热病,另外黄芩主入肺经,善清泻肺火及上焦实热,还可治疗肺热咳嗽之症状;青蒿与黄芩配伍,可助黄芩清表里郁热,缓解温病中邪郁少阳之恶心纳差。薄荷为佐,清热解毒泻火。甘草为使,扶正以助祛邪。针对外感高热症以卫气分证常见的病理性质,发热以及常伴见的咽干、咽痛、咳嗽、四肢酸痛等局部和全身症状,全方共奏卫气同治、清热透表之功效。
前期研究观察治疗104例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患者,“上感颗粒”与对照组解热时间1.37天、1.83天(P<0.05),治疗3天退热有效率达到95%以上。适应证候为风热证、卫气同病证。临床也获效颇多。
为制定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性发热中医诊疗规范提供依据,奚肇庆教授在多年临床研究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创新地采用分阶段临床研究方法,先探索透表清气法(“上感颗粒”)对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性发热的适应证候,再评价其有效性。中医急诊外感发热的病人多,急诊医师工作大多较为繁重,《中医外感高热急症诊疗规范》辨治证型又较繁多(分为11个证型,7个亚型),临床迫切需要简便、易行、速效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法。“上感颗粒”正是针对这个需求而研制的。首先,材料选用颗粒剂,即冲即服,节约了煎药的时间。其次外感发热的人群中,风热证、卫气同病证占据绝大多数,针对这些病人证候,辨证施治,以病统方,执简驭繁,简化了急诊医生看病的流程。
在第一阶段,从中医学理论出发,运用透表清气法(“上感颗粒”)治疗外感发热465例,收到良好效果。在第二阶段的随机、双盲双模拟试验中,与安慰剂组及西药对照组相比,亦显示了良好的疗效:“上感颗粒”在即刻退热作用、起效时间等急诊退热方面,类似西药阳性药物作用。在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痊愈率和改善咽痛、咳嗽等症状方面,优于阳性药物对照组。课题研究结果证实,“上感颗粒”有较好的急诊退热作用,能明显改善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引起的伴随症状。目前该方已广泛用于临床,得到了广大医务人员及患者的认可,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