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与建筑
云冈石窟的雕刻
说起北魏的佛造像,没有任何一处地方能够超越山西省大同府的云冈石窟。从露天大佛到薄肉雕的佛像,云冈石窟都有,而且不同于龙门石窟那样很多石佛的头部被毁,云冈石窟的佛头基本上保存得比较完好。对研究者或是旅行者来说,看到云冈石窟的佛像保存得如此完好,真是一件无比愉快的事情。
大同云冈的地质由坚硬的砂岩和粘板岩构成,非常适合雕刻。裸露在洞窟外面的佛像风化得比较严重,大部分佛像的鼻子和耳朵等都被风化掉了。洞窟内的佛像则大都保存得比较完好。云冈石窟的佛像躯体丰美,容姿纤婉。壁画中的灵鸟、弓和云等也描绘得非常精巧。我个人感觉,在佛造像的艺术水平上,大同云冈石窟要比洛阳的龙门石窟和太原的天龙山石窟更胜一筹。云冈石窟中的佛造像和朝鲜庆州西岳的武烈王陵的龟趺等,都算得上是东洋石刻艺术中的精品。
我在华北地区旅行时,曾参观过明十三陵的石人石马和居庸关的四大天王像等各种各样的雕塑。这些雕塑涵盖了元、明、清各个时代,每件雕塑身上的时代特色都非常明显。不过看了北魏时代的杰作云冈石窟后,你就会觉得后世的所有雕塑都是无法与其相比的。
云冈石窟中既有高达七十二尺的露天大佛,又有很小的天女雕塑,任何一件都是雕塑中的精品。虽然对每一件雕塑都进行拍照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云冈石窟作为世界闻名的文化遗产,还是值得专家为其每一件雕塑进行拍照的。如果对这样一处具有世界性价值的文化遗产视而不见的话,那即便是在外行人看来也必然会觉得是一大憾事。
大约在二十年前,东京工科大学(今东京大学工学部)的伊东忠太先生发现了云冈石窟(4),之后虽有很多日本专家陆续前去参观,但总体来说人数还是极其少的。其实并不一定非得是艺术旅行时才去云冈石窟,只要是去了中国大陆,想去体验中国的大陆气氛,那去云冈石窟一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对于在山东和直隶生活惯了的日本人来说,要是听到山西,肯定会觉得那是一个很远的地方。其实山西离北京并不是很远,自北京城内出西直门,在西直门火车站买一张前往大同府的火车票,经京绥线大约花费一天的工夫就能到达大同府,而且整个旅行也不需要什么向导,一个人完全没问题。火车途中会经过沙河、南口、居庸关、青龙桥、怀来、张家口等地。前些年,日本政府在张家口开设了领事馆。自张家口再往西行进一段时间即可进入山西省,在火车上可望见大同府的城墙,不过火车通常都是在夜里到达,所以基本上都要等第二天早上天亮后才能看到城墙。
大同府位于万里长城的北边,也就是所谓的朔北之地。大同古为拓跋氏建立的魏国的都城,在东洋历史上也算得上是比较有名的一座城市。虽然大同给人的印象是地处塞外之地,没什么风景,但是大同的火车站、火车站的行李检查、东华旅馆、城门旧址、城墙、城内光景等都还是相当不错的。尤其是大同的美女很多,脚裹得都非常小(5)。大同夏季盛产西瓜,而且大同的煤炭和煤商也是非常多。
我同木村庄八、木下杢(jié)太郎一起从东华旅馆出发前往云冈石窟。我们在驿站租了马,结果还没出城三人就走散了。后来凭租马时驿站给的帽子,我找到了木村,但是木下却因为买东西或是去干别的什么事被落在了后面,后来找了大半天也没找到。我们在城内打听去云冈的道路,但当地的百姓知道我们是日本人后都好奇地围了过来,导致牵马的马夫无法继续前行。看到这种场面,木村都有点要哭了。我当时就忖度,今天肯定是赶不到云冈石窟了,过会儿在城内或是城外找一处驿站先安顿下来,待明天再继续赶路。
当我们在大同府向人们询问前往云冈石窟的道路时,出乎我们的意料,很多人竟然不知道,这也足以看出当地人对云冈石窟是多么不熟悉了。也就是说,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云冈石窟其实和当地人并没有什么交集。问路也问不清楚,看来是无法继续前行了,我们决定出城后先找个驿站住下,然后再做打算。听闻这一决定,木村的脸色立马变得愉悦起来。
我们骑马向城北走去,在城墙底下花两个铜子儿买了个八寸大的西瓜。在秋天的千里原野上,我们一边啃着西瓜,一边听着马前铃铛的响声,心情也变得舒畅起来。云冈石窟离大同有三十里地,还是比较远的。远处的地平线上有稀稀拉拉的一些远山。树木葱郁的地方有一座观音庙。当我们走上前去,竟发现在庙前有我们认识的一名马夫,原来木下杢太郎早已行至此处。我们三人会合后,决定不住宿了,于是沿着御河(6)继续向北前进,一直进到山中。当时拍过一张照片,照片中马夫牵着马,木村庄八骑在马上,右边的岩壁上写着一个大大的“佛”字。我们沿着御河边的山路一直前行,大约走了十里地,远处的山崖上出现了蓝色琉璃瓦的屋顶,数百个大大小小的洞窟像蜂窝一样密布在山崖上。云冈石窟所在的地方与其说是一座矮山,不如说是一块台地更合适一些。而这一切也正是我们站在御河边上远眺云冈石窟时所看到的风景。
云冈石佛寺是一栋三层的建筑物,紧贴着岩壁而建,屋顶仅有朝前的半边,正门入口处上方悬挂着“石佛古寺”的匾额。石佛寺的洞窟内雕刻着一些石佛,像石佛寺这样的建筑物在中国也是很少见的。石佛寺的主佛位于第三层的楼上,那是一尊金光闪闪的大佛,任谁来到石佛寺都会前去拜一下。石佛寺两侧的岩壁上排列着大大小小的洞窟,大约能有十町(7)长。有些洞窟能进去,有些则进不去。岩壁上还有其他的古寺。我们沿着岩壁一直往左边走,可以看到很多当地居民的住宅。这些住宅大都围着土墙。当时我们想进入一座洞窟参观,突然一只大黑狗冲了出来,朝着我们狂吠不已,使得我们难以进到洞内。那只狗虽然不是疯狗,却也是会咬人的,所以不小心一点的话,还是很危险的。我们喊出了狗的主人,让他把狗叫回去,我们这才得以进入洞窟内参观。后来我们还绕到了云冈石窟的背面,之前听别人说在云冈石窟的背面还有几尊石佛,但我们去了山后却没有任何发现。我们还问了当地人,他们也不知道山后还有石佛之事。
云冈的整个山体全都由岩石组成,没有一棵树木,就连草也是极为稀少。石窟旁边有一条小河流过,整体自然风光非常差劲。不过在这样的环境中,你可以充分体会到朔北的气氛。云冈石窟最美的时刻就是斜阳照射在成百上千的洞窟上时,一个一个洞窟就像一幅幅镶框画一样,欢迎着来自远方的客人。
从北京往返云冈,如果比较赶的话,有三四个时日足够了。不过如果要拓片、摄影或素描的话,那三四个时日可不够。我所说的“三四个时日”也就仅够到了那里看一下洞窟、欣赏一下周围的景致而已。如果想顺路到十三陵、八达岭和张家口看看的话,没有个六七天肯定不行。如果还有同行者,想充分欣赏一下中国北方的风光的话,至少也要十多天才行。对于那些研究东洋美术的人来说,如果不能多次前往大同,哪怕只去一次,只要进行仔细的研究也是可以的。目前关于大同的图片资料,有杂志社曾出过的一份《大同特别号》,还有法国人沙畹(8)在大同拍摄的很多照片,另外还有北京的山本写真屋印制和售卖的一些关于大同的明信片。我希望那些从事大同云冈石窟研究的人,能够在尽可能多地持有参考资料的基础上再去进行相关的研究。
中国艺术的粗雕手法
中国艺术起源于中国本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其他国家的艺术迥然不同,而且大多数中国艺术都颇有雅趣。中国艺术中虽然也有一些让人感觉比较柔弱的东西,但是大多数都是比较强健且庄重的。如果拿日本近来的工艺美术相比的话,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
近来日本工艺美术的发展倾向,在我这样一个外行人看来,也有很多不太满意的地方。日本作为一个新兴国家,其艺术品给人的感觉实在是太柔弱了。一言以蔽之,日本的工艺品中,结实的充满力量感的艺术品实在是太少了,而大部分艺术品都是比较纤细的,给人一种很容易损坏的感觉。一般民众对此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倾向,只要觉得有趣就大多能够接受。尤其是最近,日本工艺品的此种柔弱感表现得更加突出。有些人可能本来喜欢结实的艺术品,但受当前购买力下降、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最终只能退而求其次,买一些薄的不太结实的艺术品。但是,这种弱不禁风的艺术品受到大众的欢迎,我对此是深感忧虑。
一些纤细柔弱的艺术品具有优美的外形,而且表面也被装饰得亮闪闪的,显得既精巧又美丽。这样的艺术品,任何一条直线、任何一个转角都被做得极为精致,甚至可以用过于精致来形容。一些细部的处理手法、雕刻和打磨等也都是下了十二分的力度。不过在材料的使用方面却显得有些抠抠搜搜,完全没有稳重大气的感觉。也就是说,在制作手法上过于追求精致,在材料的使用上又放不开手脚,这样一来即便是想做出结实大气一点的艺术品也是毫无办法的,最后只好将注意力放在了柔弱艺术品的表面,把表面装饰得非常美丽。大和作为一个新兴民族,其实是很需要一些结实的有底气的艺术品以及与其匹配的工艺手法的,但从当前日本工艺美术的发展倾向来看,日本工艺界在这一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如果以中国工艺美术的特征为标准来评判日本工艺美术,那确实有些不太恰当,但是对日本这样一个新兴国家来说,中国艺术还是有很多长处值得吸取的。首先是中国的艺术家对材料的使用非常大气,而且做出的艺术品也都显得稳重结实;其次是中国的艺术手法,如雕刻等并不只是注重外表的美观,虽然从局部看会显得有些粗糙,但是在整体上呈现出的意境还是非常美的。
以上所述是日本艺术的一个非常大的缺点,如果稍微对其加以改正,日本艺术还是能够变得非常优秀的。近来日本艺术流入纤弱,呈现出亡国的气息,这是我深感忧虑的地方。在帝国美术院(今日本艺术院)举办的画展上,现在流行的都是一些像友禅染(9)的图样那样的绘画,而看起来非常立体的生动活泼的画作变得越来越少,充满刚健气息的绘画也没了踪影。现在的画作虽然也能够使观者感觉到它是想表现得高雅一些,但给人的却是一种弱不禁风的感觉,而且用的色彩也是花里胡哨,完全体现不出高雅之感。总之,那种有底气的,可以给人安心感的作品真的是很少了。另外,工艺美术的创作方法现在也是变得比较薄弱,依照现在的水平也就只能创作一些柔软的作品而已。鉴于以上原因,所以我才会觉得日本艺术流露出的是亡国的气息。
综观中国各个时代的艺术作品,尤其是近代的作品,那种柔弱的艺术品是非常少的。即便是乾隆时期的艺术作品,大多数也都是非常刚健的。中国的雕刻显得比较粗笨,但其所用的艺术手法却是比较强势的。中国的艺术作品整体给人一种比较稳重大气的感觉,而且在材料的使用上也是从不吝啬。中国的大型艺术作品大都采用“远景本位”的手法,走近了看可能会觉得做得比较粗糙,但是离远了看就会觉得非常美观。当然了,一些小的供人把玩的艺术作品肯定不会采用“远景本位”的手法,如果你贴上去看会发现细部其实处理得非常精致。但是像建筑物这种需要站在一定距离之外去欣赏的作品,在细部的处理上就完全没必要做得那么精致了。例如宫殿前的汉白玉栏杆,隔远了看你会觉得做得挺精致的,其实靠近了看上面的一道道錾(zàn)痕就像是未完成品一样。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隔远了好看就行。在这一方面,日本则和中国不同,即便是一些无须近看的物品,在细部的处理上也是极为精致。例如一件和服,离开十米左右上面的纹样和团案就不是那么清楚了,但人们在制作的时候,还是会按照走近前看的标准去细致地描绘出每一个细节。在这一点上,我还是希望日本能够吸收一些中国的“远景本位”手法,对于不需要走近了欣赏的艺术品,即使做得粗笨一点也没什么。另外,今日的日本艺术界还需要在作品中增加一些刚强有力的元素,要增强艺术作品的刚健感觉。
中国建筑的设计
近来,中国的各种雅趣在日本宣传得非常多。日本的知识阶层中对中国的家具、料理和旅行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看到此番景象,我还是颇为欢心的。中国的黑扇在日本社会中已经逐渐得以使用。从中国学到锔盆、锔碗技艺的手艺人等也开始遍布日本的各个角落。最近中国的雨伞在日本用得也非常多。此外,铜火盆和木屐等也被大量出口到日本。受众多事件的影响,现在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呈现减退的趋势,但是从中国出口到日本的产品则变得越来越多。归纳来看,原因有三:一是中国的设计有趣且雅致;二是中国的产品结实耐用;三是中国的产品种类多且价格便宜。日本的木屐用的材料少,不结实,而且价格高。同样的时间内,如果穿中国的木屐可能一双就够了,而穿日本的木屐则要换好几双,这样换算下来价格就更高了。
在我这样一个外行人看来,日本设计界在最近还是取得了很大进步的,从农商务省举办的展览会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进步。现在日本产品的设计和图案还是非常棒的,但是一落实到实际的物品上就显得比较弱了。也许是因为我长期受中国产品的影响,所以才会有此感觉。不过我还是真心希望日本的产品制造者和使用者能够好好思考一下这一问题。
前文中我已经多次叙述过,中国的工艺美术一般来说都是稳重大气的。这种稳重大气不仅体现在材料和结构上,在设计方面也在努力追求优美典雅。设计是我们体味中国工艺美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不单是工艺品,中国的宫殿、住宅,还有亭榭、茶馆等建筑的设计也是充满了雅趣。关于中国建筑的特色、优秀的设计和结构等,伊东、塚本、关野、佐藤等博士都已经做了深入的研究,而且研究结果也都已经发表。另外,从和平博览会上展出的聚芳馆(满蒙馆)我们也能够窥见中国艺术之一斑。聚芳馆是模仿中国沈阳北陵的一部分进行扩建而成,虽然在一些细部上处理得不是很好,但我觉得整体上要比原有建筑物更为成功。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建筑被移建到日本的土地上,这样不仅有助于日本的有识之士体验中国的真实生活状态,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对中国的了解。
赤坂葵桥的大仓集古馆庭园内移建了很多朝鲜的宫殿,但是中国的建筑还一座都没有。也许其他的地方可能会有从中国移建的建筑物,只是我还没见到而已,其实我倒是真的希望它能有。但是从我所了解的情况来看,现在日本国内还没有一个人这样做过。我听闻名古屋的诗人永阪石埭曾建有中国式的住宅。另外,横滨三溪园的原富太郎的中国建筑、箱根的汤元、小室翠云画师的中国馆别墅、东京筑地三丁目高等中国料理店醉仙亭、横滨南京町(山下町)的中国小学校以及旁边的中华会馆等都是中式建筑。中华会馆是一座宫庙建筑,由民国时期的广东人所建,主要用于公共祭祀和集会等。每当举行活动的时候,中国人会在里面燃放爆竹、焚烧金纸银纸、烧香跪拜等,和我在中国看到的一模一样。遗憾的是,以上我所列举的建筑物都在去年秋天的大地震中被烧毁了。现在去长崎,在山脚下还能看到药师寺的四五栋建筑。长崎的药师寺和庐山南麓的药师寺基本相同,仅是规模小了一些,又稍稍加了一些日本味道而已。
我说这些,其实并不是为了对日本现存的中式建筑进行一番评价。今后随着对中国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必然会有一些拥有中国传统气派的亭榭或宅邸等被移建到日本,到那时即便是在日本也可以充分体味到中国的氛围。现在在中国的南部和北部都还保存着一些不错的建筑物。虽说收集古董还是书画是根据每个人的兴趣,但我还是希望大家能把自己的收集爱好向中国的建筑延伸一下。移建中国的建筑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兴趣,同时还可以增强两国人民的亲近感,可以说是一种具有无上乐趣的行为。如果说往日本移建中国的整座建筑比较困难的话,那我们至少可以在自己家中的部分位置采用中式设计,例如,在门楣上我们可以采用中国的雕刻物;墙壁我们可以粉刷成中国的样式;房间内的扶手我们可以直接从中国采购;建筑物采用中式设计,但采用的木材可以从日本直接获取;又或是窗子和门等使用的格子和框子等全都采用中国样式,窗子可以做成桃形、蝙蝠形、磬形或是青铜器形等——总之,北京颐和园内的宫殿或是扬州何家花园(何园)内建筑物的窗户样式都可以采用。在日本传统的建筑物中加入一些中国元素也是蛮不错的。另外,在庭园的步道上,用石子儿铺出各种各样的花纹也能很好地体现出中国的气氛。在我自己的住宅中,我多少增添了一些中国建筑的设计意趣。此种意趣在醉仙亭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如果有人对中国建筑感兴趣的话,我手头倒是有两三千张照片可以提供,再加上我经常到中国游历,也可以帮其到实地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