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本书的创新点和不足
相比现有的针对家庭高等教育的研究文献,本书的创新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万广华先生的模型是用于贫困起因及分类的研究的,本书将其模型引入对劳动力市场分割对高等教育决策的影响的分析,不仅扩大了模型的适用范围,也为家庭高等教育决策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
第二,在本书的研究中,用社会资本将宏观经济当中存在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家庭的高等教育决策这一微观问题结合在一起,分析了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对家庭高等教育决策的影响机制。
第三,按照经济发展的上游、中游、下游、游地区分别度量了主要、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程度,验证了经济发展水平与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的关系——经济发展较迅速的地区,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程度通常较低。
本书的不足之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主要、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划分比较粗糙。事实上,主要劳动力市场当中的职业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细分。另外,在实证研究部分,对主要、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划分标准过于简单。
第二,按照Becker(1960)提出的“数量—质量权衡”理论及其与之相近的“资源稀释理论”,当家庭资源有限时,家庭规模的增大会稀释每个子女获得的资源。由于同胞竞争效应,父母可能根据偏好而非投资收益率做出教育投资决策,甚至可能通过让一部分子女(在我国,通常被牺牲的是女孩)辍学参加劳动获得收入,以此来补贴其余的子女(通常是男孩)。这种在低收入家庭,尤其是贫困家庭中更为常见的非理性的家庭决策行为,在本书的研究中没有加以区分。另外,一个多子女家庭中,出生次序的不同也会影响父母对其受教育程度的期望,这一点是无法体现在统计数据中的。
第三,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因而生活费用也存在差异,这是收入差距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直辖市远高于其他城市的生活费用,是其与其他各省份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在本书的实证研究中没能剔除这一因素的影响,劳动力市场分割指数存在被低估或高估的可能。
第四,囿于数据不足,实证研究的时间跨度不大,仅以2010年的CFPS,如果能获取改革开放之后的数据,并选取合适的时间节点或许能印证政策变化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的重要影响。
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利用一定的方法将收入进行地区之间购买力差异的调整,这样的调整能将收入中各地生活费用差异引起的差距排除在外,从而能够更好地辨别出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造成的收入差距,从而得到更能反映现实情况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指数。
(1) www.sohu.com/a/1147451_101042.
(2) 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
(3) 如Zhang,Zhao,Park and Song(2005)估算出中国城市地区2000年和2001年的教育回报率分别为10.1%和10.2%,丁小浩、余秋梅和于洪霞(2012)估算出中国城镇居民2002年、2004年、2006年、2008年、2009年的教育回报率分别为9.7%、10.5%、10.2%、10.3%、10.3%。
(4) 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