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动能成长支撑四川绿色制造体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制造业概念

为明晰“制造业”的概念,首先结合文献对“制造”的概念予以界定。迄今,学术界比较认可的定义为国际生产工程协会对“制造”的解释,即制造是人类按照所需目的,运用主观和客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借助于手工或可以利用的客观物质工具,采用有效的方法,将原材料转化为最终物质产品,并投放市场的全过程。具体包括市场调研和预测、产品设计、选材和工艺设计、加工、销售及售后服务等产品的寿命周期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

明晰“制造”的概念后,还需对制造业企业进行定义才能对制造行业有准确的理解。学术界对制造业企业的认识不断深化,随着制造模式的不断变化,制造企业的概念也在拓展。表1.1即为制造业企业概念的代表性观点。

表1.1 制造业企业概念的代表性观点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通过对文献的回顾,本研究将制造业企业定义为:通过生产制造,对生产要素进行组合,将价值较低的物质材料转换为价值较高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是价值增值的关键点。制造业是制造企业的集合,对该集合的解释也处于不断变化中,表1.2即为制造业概念的代表性观点。

表1.2 制造业概念的代表性观点

表1.2(续)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基于不同学者对制造业的不同解释,本研究结合当前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将制造业定义为:制造业是指对采掘的自然物质和工农业生产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生产资料,为全社会提供日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制造业的劳动对象是各种自然产品或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其生产过程是加工和制造,产出是生产资料或日用消费品。

制造业的分类直接决定着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献和相关政策的归纳与研究,将制造业分类的代表性观点整理如下,具体如表1.3所示。

表1.3 制造业分类代表性观点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我国经济增长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紧张,这也要求我们从依赖有形要素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依赖技术等知识投入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因此有必要从要素密集度出发考察制造业结构变动趋势,本研究将我国制造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技术密集型三类(见表1.4)。

表1.4 制造业分类

1.2.3 制造体系

制造业与制造体系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也有很大的区别。制造业是制造体系的主要载体,制造体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是一种行业,其理论基础是产业经济学。制造体系是各种系统的组合,其理论基础是系统论。制造体系是建立在制造业基础上的多种系统的有机组合。

20世纪以来,随着制造理念的变化,新兴制造系统层出不穷。例如, 1973年,美国学者Joseph Harrington率先提出了计算机集成制造(CIM)的概念与两个重要观点,即系统观点与信息化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1988年,美国防御分析研究所(IDA)提出了并行工程概念,随后被广泛采用;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James P. Womack与Daniel T. Jones等学者,系统总结了日本制造业几十年来的成功经验,并在《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中首次归纳总结出“精益生产”的生产系统;1991年,美国亚科卡研究所发布了《21世纪制造企业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一种新的制造管理体系——敏捷制造;1991年1月,日本发起了智能制造系统(IMS)的国际合作研究开发计划。从最初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敏捷制造系统到智能制造系统、绿色制造系统、云制造系统,不仅体现出技术的发展,更反映出管理思想的改变。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已成为制造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国内学者对各种不同制造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见表1.5)。

表1.5 制造体系概念有代表性的观点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结合前期研究,根据制造体系发展现状与要求,本研究将制造体系定义为,制造体系是由一系列制造业行业、制造业相关行业与利益相关者组成,为实现其发展目标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所构成的有机整合体。它涵盖产业集聚、空间布局、技术体系、产业链、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等秩序,包括制造业各行业之间、制造业与相关行业之间、制造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多种耦合关系。我国制造体系不仅考虑消费者需求、环境承载力、资源效率、社会效益、企业效益之间的协调,还涉及产业、区域之间的平衡发展。

1.2.4 绿色制造体系

关于绿色制造体系研究,学者们更多的是从绿色制造系统的角度出发,对其内涵定义、特征、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及构建路径进行了研究。

1.2.4.1 绿色制造体系内涵及定义

刘飞、张华、陈晓慧(1999)认为,绿色集成制造系统(Green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 GIMS)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组织、管理和运行的新模式。它综合运用现代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管理技术和环境技术,将企业各项活动中的人、技术、经营管理、物能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及信息流、物料流、能量流和资金流有机集成,并实现企业和生态环境整体优化,从而达到产品上市快、质量高、成本低、服务好、环境影响小,使企业赢得竞争,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沈德聪与阮平南(2006)认为,总体贯穿可持续发展理念而设计的制造业系统称之为绿色制造系统,它是社会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为目标,能够通过人力、资源、经济、技术、管理、环境等子系统以及外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达到资源低熵化的开放系统。郑季良与邹平(2006)从产品生命周期的线性观出发,指出绿色制造系统可划分为绿色能源、绿色生产过程、绿色产品三个部分。

1.2.4.2 绿色制造系统影响因素

有些学者根据波特竞争理论对绿色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且生产因素、需求因素和技术水平等对我国钢铁企业绿色竞争力水平有显著影响,其中技术水平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后构建了绿色制造体系结构,提出了实施绿色制造体系结构是提升我国钢铁企业绿色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1.2.4.3 绿色制造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张华等学者综合考虑资源优化利用和环境影响的制造系统问题,提出绿色制造的技术标准体系及生态评价体系等;有些学者以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性能指标(SDI)为基本评价指标,以系统净能值产出率(NEYR)、能值扩大率(ERA)、环境负载率(ELR)为内因,分析辅助指标对绿色制造系统性能的评价;有些学者重点探讨了绿色制造战略环境评价的理论支撑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社会支撑体系,等等。

1.2.4.4 绿色制造系统的构建

刘志峰、刘光复(1998)提出了绿色制造的系统模型,具体包括两个过程(产品制造过程与产品的生命周期过程)、三个内容(绿色能源、绿色生产过程及绿色产品)、三条途径(改变观念,加强立法、宣传和教育;技术途径;管理途径)和两个目标(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谢世坤、桂国庆、李强征等(2006)为有效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建立了冲压加工的绿色制造体系结构,研究了冲压加工中实现绿色制造的两个目标、三项内容和两个层次,并对冲压加工中的资源(如原材料、设备和能源)消耗和环境(如固体、液体、气体等废弃物和噪声污染)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且采用TOP-SIS方法对冲压加工的绿色制造工艺进行综合评价。尹勇、周祖德、龙毅宏(2009)分析了面向能量节约和环境影响绿色制造体系结构,建立了从原材料加工制造成成品的过程的微观能耗模型,构建了绿色制造系统中的机械制造加工系统能耗模型,且从宏观的角度构建了绿色产品制造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物能资源消耗模型。

根据我国制造业与制造体系的现状,提出绿色制造体系是总体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设计的多个子系统的有机组合,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为目标,考虑区域与产业均衡发展,通过资源、人力、技术、管理等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达到资源低熵化的开放系统。我国绿色制造体系是一种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新型制造体系,具体包括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企业、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监管等核心内容。

绿色制造体系应具备四大特征:①污染小、能耗低,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绿色制造体系侧重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是低污染、低能耗,可循环的、可持续的系统工程。②行业结构优化,地域分布合理。按照产业相关或互补性原则进行集聚和耦合,形成有机的产业集群,使绿色制造体系之间的废弃物成为原料供应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特定区域里,如生态工业园区,对“三废”进行集中处理和再利用。③涉及多维信息的集成和优化。绿色制造体系除了涉及普通制造体系的所有信息外,还特别强调集成地处理和考虑与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有关的信息,并将制造体系的信息流、物料流和能量流有机地结合,系统地加以集成和优化处理。④具有社会化集成特性。绿色制造体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社会化的集成。它不仅涉及法律行为、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集成,还包含企业、产品、用户三者之间的新型集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