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生命周期假说的提出
20世纪50年代,莫迪利安尼和布伦贝格、安东等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life cycle hypothesis, LCH),认为居民家庭作为理性人,从消费者行为理论出发,假定消费者是理性的,能以合理的方式安排收入,进行消费、储蓄;其次消费者在生命期间的收入与消费相等,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家庭的消费函数为:
式中,C为消费支出,WR为财产收入,YL为劳动收入,a为财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c为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生命周期假说根据人在不同生命阶段家庭的收入和消费特征不同,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其中在年轻时期,家庭当期收入低,绝大部分收入都用于消费,但由于预期未来收入会有增长,因此往往会通过借贷来购置房产,进行提前消费或满足大额支出的需要,总体表现为消费支出大于收入;在中年阶段后,家庭收入会增加,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会降低,部分结余用于偿还年轻时期的负债,还要将部分收入储蓄起来准备养老,总体表现是收入大于消费支出;到老年时期后,也就是退休以后,家庭收入下降,养老等消费性支出增加,表现为家庭收入小于消费支出,中年阶段的储蓄积累成为弥补资金缺口的重要来源。如图2-1所示。生命周期假说将家庭的消费与收入、储蓄等财产联系起来,消费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也说明了长期消费函数的稳定性及短期中消费波动的原因。该理论与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当前消费支出与家庭一生全部预期收入间的相互联系,后者则强调当前消费支出与当前收入的相互联系。
图2-1 生命周期假说示意
从生命周期假说的宏观视角看,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如果处于年轻阶段和老年阶段的人口占比增加时,则整个社会的消费占比就会提高,储蓄积累则相对较为缓慢;而如果处于中年阶段的人口比重增大,则社会消费倾向会降低,储蓄积累相对较快。而储蓄是转化为投资、进行资产管理的必要基础,这一点对于解释和判断各国资产管理市场发展以及家族信托业务的发展阶段等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