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八口一張床
十九世紀中期,華人主要群居於以上環太平山街為中軸線,亦包括部分西營盤的「太平山區」、居所為兩三層高、被定名為「咕喱館」的密封式樓宇。每一幢樓之間毫無空隙,樓層除前端外,既無窗戶也無通天及通風設施,亦無地下水管,去水只靠狹窄街道中央的明渠。一層樓可住上四、五十人,廚房兼作浴廁,此種現象一直維持至百多年後的一九七○年代。

由士丹頓街上望城隍街,約一九三○年。這一帶為華人社區,有若干間押店、糧油及裝修等店舖。上端為堅道的華人高尚住宅區,亦有包括陳氏(慶保)家塾等多間學校及私塾。右中部有醫藥街招的是永利街。

由灣仔莊士敦道望洋船街(船街),約一九一○年。洋船街連同東鄰的大王東、西街一帶,有不少外籍人士居住。兩旁有若干間經營糧油雜貨、火水(煤油)及生切煙絲的店舖。因位處內街,亦有部分店舖作住宅用途。左方的樓宇,現時仍有一座被保留。當時男士已流行「剪髮(辮)不易服」,但仍見不少留辮的男人與小童。他們手持摩登的洋傘以取代「油紙遮」(傘),最具特色者是路中心的「走地雞」。
早期,有不少居民在樓層內的床底、廚房或梯間飼養豬隻及牛犢,匪夷所思。惡劣的衞生條件,終於導致死人無數的疫症,於一八九四年在這區迸發。事後,當局夷平這區的大部分樓宇,並開闢包括卜公花園等的市肺,又興建多間公眾浴室和廁所,可是當中有部分卻是位於地底的。
當局又規定新建樓宇須符合衞生條件,及有足夠的通風設施。一種附有騎樓,劃一為四層高的新型唐樓,由一九○三年起陸續落成。迄至一九五○年代中,大廈式住宅仍未發展,大多數住宅樓宇仍皆為三、四層高,木或「石屎」(三合土)結構的唐樓,每一層分隔為七、八個包括板間房、閣樓房及床位的居住單位,共有住客四十至五十人。每個單位可供最多七至八伙人居住,「一家八口一張床」的現象十分普遍。

屋內只有狹窄的「冷巷」(走廊),幾乎沒有活動的空間。在行人路上玩「橡根繩(膠圈)」遊戲的街童,約一九五五年。其他玩意還有「彈波子」(玻璃珠)、「拍公仔紙」、「跳飛機」、「跳橡根繩」,以至「打乒乓球」等。可見男女孩均穿着「唐裝衫褲」。
卅間
「卅間」是指士丹頓街。約一百年前,傳說有一富商,一口氣購入此街的三十間(幢)唐樓而得此名。


攝於和平後的一九四六年。城隍街、必列者士街以及又名「卅間」的士丹頓街等的附近多條街道,亦包括皇仁書院,曾遭戰亂的破壞,一片滿目瘡痍的景象,被稱為「卅間廢墟」。一九五○年代初廢墟上建成多座四層高唐樓,當局亦於一九五一年在原皇仁書院的地段上建成警察宿舍,又於一九五三年在華興里建成公廁及浴室,在必列者士街建成街市,街市現正改建為「新聞博覽館」。

城隍街(左)與永利街(右)交界,二○○六年。這一帶於和平後為「卅間廢墟」的一部分,右方為落成於一九五三年的必列者士街街市,左方的一列唐樓亦於同時落成。唐樓地下藍色閘門的店舖,為現時僅存銀器巧匠葉錦添師傅的作坊,消防喉旁為一古典的印務館。於數年後這條寧靜的半山小街,因獲獎電影《歲月神偷》在此取景而聲名大噪。

由東邊街西望第二街的戰前四層高唐樓(左),及戰後六層高「石屎」(三合土)樓宇,一九七七年。無論新樓或舊樓,這些樓宇每層居住人數,可達四、五十人,十分擠迫。右方可見一設於「樓梯口」的小型鞋店,這等「迷你店」(或檔口)於當時是很普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