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善馬路和建立道路秩序
1843年初,政府委任歌頓(Alexander Thomas Gordon)為土地、測量及道路主管,泰倫(William Tarrant,?—1872)為其副手。[11]1843年底,歌頓向胡士南彙報,8至10月的連場豪雨損毀了通往赤柱的路,有三條竹橋倒塌,令通往赤柱的交通一度中斷,他建議以木代竹,復修通道總費為450元,獲港督批准。[12]但歌頓關於聘用一組苦力負責維修道路的提議就未獲政府批准。 [13]年底《中國之友》轉載一封讀者來函,促請有關人士考慮晚上的街道應否設有公共照明系統,以防猖獗的搶劫。[14]
1844年初,《中國之友》評論土地處的規劃,指出最窄的路只有15呎闊,而行人路只有5至10呎闊。[15]年中,《中國之友》又批評道路主管歌頓上任以來一無是處,皇后大道已改了三至四次,路旁房屋參差不齊,歌頓更改了馬琴少校提出主道60呎闊和副道50呎闊的建議,他能成為主管只因是砵典乍的近親。[16]其實歌頓更改皇后大道的原因是軍部不願放出軍地,[17]他亦提議延長皇后大道東行至東角(今銅鑼灣),但政府要視乎填海實際情況才可決定。[18]雖然如此,政府於8月刊憲招標興建三條皇后大道以南的西行路,以及一條連接黃泥涌和掃管埔的木橋。皇后大道以南的西行路於9月動工,動用公帑約24,000元,接近全年道路工務工程預算的一半。[19]12月,有商戶投訴工程進展緩慢,影響生意。亦有投訴稱房屋入口與馬路接口相差僅有10呎,可見當時測量的粗疏。與此同時,歌頓委任史察祥(George Strachan)為道路督察接替泰倫,而泰倫則調往擔任文職。
1844年3月,港府立法規管社會秩序及衛生,名為1844年第5號法。[20]法例涉及道路秩序的內容有以下幾點:
1.無明顯需要不准在行人路上駕駛;
2.行人盡量使用行人路;
3.車輛不可在公共路上急奔;
4.在公共路上遇上對行的馬或馬車必須靠習慣性方向行走(customary side of the road);
5.根據警務處長指示,房屋門外晚上需掛上燈或燈籠。
何謂「習慣性方向」?這要到1847年1月8日,總裁判司禧利(Charles Batten Hillier, 1820-1856)才刊憲澄清。禧利解釋,馬路法則(law of road)就是馬或馬車「爬頭」必須在右,當相遇時必須靠左,口語化便是:「靠右必錯,靠左才對」(if you go to the right you are sure to go wrong, if you go the left you go right)。[21]這條香港最早的道路法則,今天仍然適用,一點也不落伍!政府又利用房屋的位置,指定業主晚上在門外掛燈,以照明道路,算是回應了市民要求設立公共照明系統的要求。法例歸法例,利用私人資源做公家事畢竟未能生效,政府於7月18日再次刊憲,[22]因搶劫猖獗,呼籲市民向警局舉報晚上沒有掛燈的房屋,施予嚴刑峻罰。《中國之友》就讚其為德政。[23]
英國駐中國海軍主帥薩爾頓(Lord Saltoun)的副官根利咸(Captain Arthur Cunynghame)在《中國佚事錄》中亦記下香港1844年的街道情況。他說窄小路徑很快會變成可行馬和轎的大路,現時只有西角(西環)至東角和一小段往跑馬地的路可容馬車通行。[24]
歌頓發展港島東面道路的構思終於獲得支持,工程分別於1844年9月和1845年4月動工,總預算約30,000元,佔1845年全年工務工程預算的14%。[25]1845年,政府優化《社會秩序及衛生條例》,名為1845年第14號法。[26]條文一第七款就規範道路秩序,以下均被列為違法行為:
1.無明顯需要在行人路上駕駛;
2.在公共路上急奔以致他人受危、受傷或死亡;
3.在公共路上遇上對行的馬或馬車不靠習慣性方向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