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从小就喜欢看各类科普书,长大之后仍然“好奇心未泯”,经常关注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研究各类现象的原理。相信很多读者和我一样,对熟悉又陌生的大千世界充满疑惑和好奇,比如,“到底哪些食物不能一起吃”“公历生日和农历生日到底会不会每19年重合一次”“面包店门口为什么那么香,忍不住去买”……
如今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了,绝大多数疑惑可以通过各种网络渠道来解决,但是仍然有很多说法难辨真伪,也有些问题在网上难以查到“切中要害”的解释。
可能有的读者从小就喜欢“大开脑洞”,经常去想:“如何自己来发电”“神话中的‘天上一天,地上一年’能实现吗”,等等。儿时的很多“脑洞”会被家长批评为“胡思乱想”,或者被奉劝去多想一想“考试要考的”。然而批评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也并不认为“脑洞”没有用,很多科学发明或发现源于“脑洞”。
于是我收集了自己从小到大最关注的话题,选择了我觉得比较有趣又有用的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心理学、新技术等多个学科。本书的特点就在于不只针对某一个领域或者话题来讲述,而且把我个人成长中关注的“精华”进行了梳理。这些话题对我的成长有着较大的影响,也让我对科学更感兴趣,在此说给各位读者听听。书中对各个话题的解读也不只是“浮于表面”,而是在非专业人士听得懂的前提下尽可能“从根上挖”,系统而又通俗地讲述,远离“没听过瘾”“没理解透”的遗憾。希望这本书不仅能够解答大家生活中的一些疑惑,也能让大家掌握思考问题的科学思维,引发更多的“脑洞”、更大的兴趣——至少能解解闷。
我现在既是科研工作者,又是一名脱口秀演员,经常尝试把科学内容编成段子进行表演,成为“科学脱口秀”。不过科学脱口秀的娱乐成分比较大,不能够系统地讲述科普知识。所以我一直希望能够写一本更侧重讲知识的书,把曾经“科学脱口秀”涉及的相关知识讲清楚,如今实现了这个愿望。读者可以在听“科学脱口秀”之后,看看书中的内容,或许会对“脱口秀”背后的科学理解得更深刻。
本书属于科普文学作品,并非科研论文,所讲述的内容不是我的发现或者研究成果,而是把我长期以来通过各种渠道积累的科学知识,根据我的判断和理解,以文学作品的方式讲述出来。其中大多数内容来自我头脑中的科学知识积累,涉及的通常是中学和大学课本上的知识和常识。虽然我研究的方向是交叉学科,但是仍然有很多内容不在我所研究的领域之内。因此对于其中我不太确定的问题,也咨询了相关专家,进行了确认。
写这本书的过程比较漫长和纠结,想“通俗”并不容易。科普作品会尽量避免专业的术语和高深的理论,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但通俗和简单的表达方式不一定能够做到完备和严谨。不过对于并非研究相关专业的读者来说,也不需要对每一个知识点都了解得很完备。对于特别有兴趣的点,可以查阅相关专业书籍进行深入研究。当然,对我来说学习也是永无止境的,我自己也需要不断地提升,如果书中有我理解错误、表达模糊之处,欢迎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我始终相信,科学不仅带来了物质文明,也能丰富精神生活,人们会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收获快乐。科学的趣味性,也是我们探索世界的乐趣。
2020年1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