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文选评](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210/31580210/b_31580210.jpg)
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浯溪:水名,在今湖南祁阳西南,北入湘江。此处水清石峻,唐诗人元结在溪畔筑室而居。中兴颂:即元结于唐肃宗上元二年撰写的《大唐中兴颂》。后由唐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碑文,于唐代宗大历六年刻在浯溪石崖上,成《大唐中兴颂碑》。和:和韵。依他人诗词之原韵作诗相和,叫和韵。张文潜:张耒,字文潜,自号柯山,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针对元结《大唐中兴颂碑》所写的一首古体诗,原题为《读中兴颂碑》,此诗刻碑,碑文由苏轼门下另一学士秦观书写。](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A9BC9/17094012305931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39240077-NLXDXlxC6F76JJwJLeIRBXfgf0q0BRTd-0-9ff56a163e068048ca7c270688d60424)
五十年功如电扫,
华清花柳咸阳草。
五坊供奉斗鸡儿,
酒肉堆中不知老。
胡兵忽自天上来,
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楼前走胡马,
珠翠踏尽香尘埃。
何为出战辄披靡,
传置荔枝多马死。
尧功舜德本如天,
安用区区纪文字。
著碑铭德真陋哉,
乃令神鬼磨山崖。
子仪光弼不自猜,
天心悔祸人心开。
夏商有鉴当深戒,
简策汗青今具在。
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
虽生已被姚崇卖。
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
中兴碑上今生草。
不知负国有奸雄,
但说成功尊国老。
谁令妃子天上来,
虢秦韩国皆天才。
苑桑羯鼓玉方响,
春风不敢生尘埃。
姓名谁复知安史,
健儿猛将安眠死。
去天尺五抱瓮峰,
峰头凿出开元字。
时移势去真可哀,
奸人心丑深如崖。
西蜀万里尚能返,
南内一闭何时开。
可怜孝德如天大,
反使将军称好在。
呜呼!
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尊,
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
此诗的题目虽云“和诗二首”,实则二者是浑然一体的,讲的是一回事。至于对诗旨的理解,以往多有拔高之嫌,比如认为此诗的批判锋芒是指向权奸和宋徽宗的腐朽统治。实则李清照写此诗时,赵佶尚未称帝,至多是刚刚登基;作者本人也陶醉在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中,即使已有某些潜在的社会危机,是时只有十六七岁的李清照如何能够洞察?平心而论,这首诗虽然相当尖锐地指出了唐玄宗失政误国的深刻教训,但还只是一首针对唐朝的咏史诗,其令人惊喜之处,主要在于作者的史识过人和才华出众。
首先,与张文潜的“原唱”相比,李清照不再重弹“女色亡国”的老调。对于大唐兴废之由,李诗公正地归结为朝政腐败、奸雄得志。但是作者也没有忽视“六军不发”的导火线是杨家兄妹,从而避开了处处为“贵妃”开脱的另一极端。
其次,诗人认为像尧舜那样功德大如天的帝王,不必用区区文字加以记载,其德泽自在人心。“安史之乱”本是唐王朝咎由自取,所谓“中兴”本不值得歌颂,元结不但撰文歌颂,还令人以鬼斧神工之技刻在山崖上,那样做真是浅陋之至。
第三,作者认为平叛的成功,不只是哪一位将帅的雄才大略所致,而主要是因为主帅郭子仪和李光弼之间,不是彼此猜忌,而是劲往一处使。如果像姚崇和张说那样互相猜疑、暗算,工于心计,自己也难免不落入别人的圈套。第一首诗的最后两句“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这是李清照对《明皇杂录》这样一段故事的隐括——姚崇临终前对儿子说:“张说与我不和,且为人奢侈。作为同僚,我死后他必来相吊,你们就将我平生的珍宝陈列出来,如果他不加顾视,便凶多吉少;如果他盯住这些宝物,就赶紧把这些东西送给他,并请他给我作神道碑文。他作的碑文一送来,你们一面速奏朝廷,一面立即刻石。等到他几天之后醒悟过来,事已迟了。”姚崇死后,张说前往吊唁时,果然对姚家所陈之物再三顾视,姚子遂按其父所嘱办理。张说在为姚崇所写的神道碑文中,对其功德备加称颂。不几日,张说果然差人到姚家,以措辞欠周为由,要将碑文取回修改。姚子便陪来人观看已经刻石的碑文,并说此文已上奏朝廷。听了使者的回话,张说才知道自己又被姚崇算计了。这段故事,既不见于正史,也与史实不符。李诗用此典事,想必是李清照有感于朝臣间的互相倾轧。当时她本人虽然尚未受到党争株连,但是她的父亲以及她的前辈文友晁补之、张耒等,均曾被作为追随苏轼的旧党吃过苦头。
第四,不仅作者的“史识”可嘉,其诗艺亦很高,几无一句不体现出诗人卓越的见解和凝练的笔力。如第二首的最后一句“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乍一看只是一句出自野史的闲话,实际却包含着很微妙的历史内容。它说的是宦官高力士,玄宗时他权力很大,四方奏事都要经过他的手。肃宗做太子时,曾以兄礼事之。外将内相如安禄山、李林甫、杨国忠等,也都曾与他串通一气。“安史之乱”时,他扈从玄宗入川,又扈从回到长安,功劳不可谓不大。但随着玄宗的失势,他竟被放逐到遥远的巫州。在那里他看到院落中生长的荠菜,当地人不知能吃,遂生身世之叹,口吟道:“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不同,气味终不改。”(《旧唐书·高力士传》)等到宝应元年遇赦回到长安时,玄宗父子已相继去世,这个七十九岁的老奴也痛哭而卒。在这里,李清照的艺术才能,在于她能把皇室内部的最高权力之争,通过高力士的身世变迁,表现得既含蓄又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