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父母来沪
5.1
节后上班,却接到项目甲方通知,说是因为他们单位的一些特殊的原因,汇报调试推迟到“十一”后第一周。
这时候再有不到两个礼拜,就是“十一”。
就在王有节犹犹豫豫想打电话给父母,问问要不要回老家一趟的时候,母亲的电话却先过来了。
母亲告知他,她和父亲准备国庆期间来一趟上海。来的意思很简单,也很明确,还是关于王有节的个人大事。
父母亲来上海,王有节倒没有觉得有什么意外。但非常罕见的是,和上次只是母亲一个人过来上海不同,父亲这次竟然也会来上海。并且母亲特意说明,这一趟过来主要还是父亲想见自己,说是要亲自和自己谈谈。
这就很不寻常了。
要知道,在王有节的印象中,父亲很少有走出老家的习惯。他总说不适应外面吵吵闹闹的环境,宁愿一辈子都蹲在家乡大山的学校里安安静静教书。
一号下午一点半,王有节和姑妈从车站接父母到自己宿舍。姑妈有车,接送到底方便一些。
宿舍里有人回老家,凑凑刚好空出来一间房。征得舍友同意,王有节借过来作为父母这次临时住的地方,还特意整理了一遍。
实际上,这个主意也是王有节母亲提出来的。
母亲的说法,虽然讲以王有节现在的收入,在老家人看来,还算很不错。但是因为他年纪摆在这里,接下来还要再城市买房子,娶媳妇,养孩子,-----,一样一样,以后哪一样不是大头?所以说,只要是能省钱的地方,还是要尽量节省。
不过,吃饭只能在外面解决。
因为宿舍里根本就没有能起伙的基本条件,锅碗瓢盆,件件都没有。总不能因为这几天一家人要吃饭,而去置办齐全这些做饭的家伙什吧!
回来的路上,在外面找饭店吃过中午饭。
回宿舍,舍友们都出去了。三室一厅的房子倒也宽宽敞敞。
母亲闲不住,先是里里外外把房间重新整理了一番。
王有节给父亲的大玻璃茶缸重新洗刷,放进茶叶,加上开水。这是父亲多年的习惯:每天都要喝上用自己家做的茶叶泡出来的一两大缸茶水。
忙完这些,四人坐下来聊天。
先说了一些家乡的事情。
实际上,老家的情况和以前比较相差不多,要说最大的变化,就是几年前,村里的山石就都不让开采了。
不过,这样一来,虽然说村民的收入减少很多,但是乡村的整体环境,确实逐渐的一年年变好,山更绿了,水更清了。
王有节这几年很少回老家,就是有数的几次回去,也是来去匆匆,在家里停留的时间很短,所以对家乡的这一些变化倒不是很有体会。
接着,话题自然就转移到了父母来这一趟的目的。母亲说得很明确,就是怎么想办法来解决掉王有节的终身大事。
“你知道吗?你现在都已经三十了,晓得吗?”母亲笑道。
“哪里是三十,要按照城里人以虚岁算的话,就是三十二岁了。”父亲在一旁抽烟,插话道。
姑妈喝茶,不说话。
母亲看着王有节,说:“大道理我就不和你多说了。我们隔壁邻居家小宋,他比你还小三岁,他孩子已经会打酱油了,晓得伐?”
王有节起身给父亲和姑妈茶杯里续水。
“要知道,你都这个年纪了,还想要让我们等到什么时候?”
母亲快言快语,又说道:“再说了,我们村里的那个小学,现在很少有孩子来上学,明年能不能办得下去,还是两说的事情。要是办不成,就要去镇上的中心小学,距离就远了。”
姑妈“咦”了一声,说:“可惜了。我们小辰光,加上附近的村庄,学生还是很多的。”
“是的啊,那时候多热闹?!”母亲叹一口气,接着说,“也就是说,很有可能你爸爸明年就要退休了。”
王有节笑了笑,说:“老爸退休,和我又有什么关系?”
“哪能没有关系?”母亲盯着王有节,说,“以后我们老两口就都呆在家里了,你想让我们干什么?”
王有竹想了想,辩解说:“我找对象,和你们退休,和你们有没有事情干,两回事嘛,根本挨不着的呀?”
“你少和我打贫嘴。这一次,我们也是有备而来的。”
母亲对着姑妈笑笑,转头再盯向王有节,说道:“两条意见,一是你自己在上海找,一是我们在老家给你介绍。你可以自己选择。”
“老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