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邢声远.纺织纤维[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陈运能,范雪荣,高卫东.新型纺织原料[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
[3]马大力,冯科伟,崔善子.新型服装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4]陈继红,肖军.服装面辅料及服饰[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
[5]徐亚美.纺织材料[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6]姜怀,邬福麟,梁洁,等.纺织材料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7]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8]张世源.竹纤维及其产品加工技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9]杨锁廷.现代纺纱技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10]黄故.棉织原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5.
[11]贾丽霞,等.新型纺织纤维的开发现状及应用[J].新纺织,2003(3):9-11.
[12]贾丽霞,刘君妹,赵其明,等.新型纺织纤维的开发现状及应用[J].毛纺科技,2003(1):10-13.
[13]先申.新型纤维综述[J].河南纺织科技,2003(5):2-3.
[14]张素梅.天然植物纤维[J].中国纤维,2004(11):45-47.
[15]喻国华.我国棉花产销预测及价格走势[J].统计与决策,2005(6):97-98.
[16]林昕.世界主要产棉国家对彩色棉的研究与开发[J].种子Seed,2001(2):62-65.
[17]敖光明.天然彩色棉的研究进展及其有待解决的问题[J].中国农业科技报,2001(1):64-67.
[18]张庆辉.天然彩色棉产品开发及应用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2.
[19]石树莲,等.彩棉时装面料的开发[J].纺织导报,2001(3):2-8.
[20]纪芳.彩棉系列产品的研究与开发[J].北京纺织,2003(12):32-34.
[21]李朝科.国内外天然彩色棉的研究和利用现状[J].山东农业科学,2000(4):52-53.
[22]唐志荣.天然彩色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棉花,2004(1):2-4.
[23]王建坤.天然彩色棉及其工艺性能综述[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4(4):32-36.
[24]堂志荣.天然彩色棉制品的结构性能及其酶处理的研究[J].浙江工程学院硕士论文,2003.
[25]翟涵.天然彩色棉及其纺纱实践[J].上海纺织科技,1999(5):11-14.
[26]赵博.竹纤维基本特性研究[J].纺织学报,2004(12):6-10.
[27]万玉芹.竹纤维的开发与技术应用[J].纺织学报,2004(12):6.
[28]李志红.六种新型纺织纤维及其鉴别[J].上海纺织科技,2006(4):4.
[29]杨乐芳.竹原纤维与苎麻纤维的性能比较[J].上海纺织科技,2005(8):59-60.
[30]邢声远,刘政.纯天然竹原纤维纺织产品[C].第3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北京,2003.
[31]王越平,高绪珊.新型天然竹原纤维的结构与性能研究[C].2004高性能纤维研发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2004.
[32]张之亮,张元明,章悦庭,等.几种新型植物纤维的开发利用现状[J].中国麻业,2004(5):16-18.
[33]徐海云.天然纤维期待产业化新突破[J].中国纺织,2009(6):59-61.
[34]邵宽.纺织加工化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6.
[35]王德骥.苎麻纤维素化学与工艺学-脱胶和改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6]刁均艳,潘志娟.黄麻、苎麻及棕榈纤维的聚集态结构与性能[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8(12):41-44.
[37]蒋挺大.木质素[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1.
[38]勤宝.新型环保纤维——香蕉纤维[J].纺织装饰科技,2009(4):28-29.
[39]熊月林,崔运花.香蕉纤维的研究现状及其开发应用前景[J].纺织学报,2007(9):122-124.
[40]熊月林,崔运花.香蕉韧皮纤维的制取工艺[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4(1):61-65.
[41]郭腊梅,赵俐,崔运花.纺织品整理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42]党敏.香蕉纤维及其制品[J].国外纺织技术(服装分册),2001(12):11-13.
[43]丹羽由树,小野秀.香蕉纤维及其制法、使用它的混纺丝以及纤维构造物[P].日本专刊:03150132.x.2003-7-1.
[44]吴雄英,王府梅,崔运花.香蕉韧皮纤维及其制造方法和用途[P].中国专利:200310109552.8.2003-12-19.
[45]望仁.蕉麻[J].中国纤检,1995(5):15-16.
[46]王仲信.大麻二粗麻的脱胶及制纤[J].纺织导报,2008(8):110-111.
[47]田华,张金燕.大麻产品开发及发展趋势[J].纺织科技进展,2006(5):7-11.
[48]孙小寅,管映亭,温桂清,等.大麻纤维的性能及其应用研究[J].纺织学报,2001(8):34-36.
[49]蒋少军,李志忠,张新濮.大麻生物酶脱胶工艺分析[J].纺织科技进展,2007(2):73-75.
[50]王景葆,杨启明.黄麻纺纱[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0.
[51]张小英.黄麻纤维的应用和发展[J].国外丝绸,2004(6):38-39.
[52]邵松生.我国黄麻纺织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J].山东纺织科技,2002(1):45-47.
[53]杜兆芳,曹建飞,方木胜.黄麻酶脱胶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32(1):98-100.
[54]贾丽华.亚麻纤维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55]史加强,刘晓平.亚麻织物抗菌性能的实验研究[J].黑龙江纺织,2002(3):9-10.
[56]帅瑞艳,刘飞虎.亚麻起源及其在中国的栽培与利用[J].中国麻业科学,2010(5):282-286.
[57]刘昭铁,熊和平,彭源德,等.苎麻纤维改性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6(1):77-80.
[58]张元明,劳继红,章悦庭,等.苎麻纤维环氧化合物改性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08-111.
[59]郭双庆,谢光银.苎麻纤维生物脱胶[J].广西纺织科技,2009(6):45-46.
[60]张毅.罗布麻纤维理化性能探讨[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1995(4):77-80.
[61]肖之民.罗布麻机械剥皮工艺的选择[J].新疆农机化,1993(5):6-7.
[62]笃正初.罗布麻韧皮非纤维素生物降解的工艺基础[J].中国麻业,2002(1):30-33.
[63]赵博.罗布麻纤维混纺纱产品的开发[J].中国麻业,2004(4):183-186.
[64]李欣欣,普萨那,张伟,等.天然椰子纤维及其增强复合材料[J].上海化工,1999(14):28-30.
[65]谭洪生,邢立学,刘俊成.椰壳纤维/抗冲共聚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A].ChinaSAMPE'2008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
[66]邱训国.桑皮纤维开发及其综合利用[J].辽宁丝绸,2002(4):10-13.
[67]顾东雅,王祥荣.菠萝纤维的研究进展[J].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2011(3):115-117.
[68]郁崇文.菠萝叶纤维的性能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6):17-20.
[69]肖红,于伟东,施楣梧.木棉纤维的特征与应用前景[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21-125.
[70]张冶,穆征.木棉纤维性能及其可纺性的探讨[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1-4.
[71]李志贤.木棉纤维及其应用[J].山东纺织科技,2006(3):52-54.
[72]沈喆,唐笠,沈青.天然藕丝的纤维特征[J].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05,13(3):42-45.
[73]张金忠,王金忠.莲叶柄导管次生壁蛋白的发现和初步研究[J].科学通报,1993,38(12):1131-1134.
[74]张赞彬,戴妙妙,李彩侠.荷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鉴定[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6):45-48.
[75]陈东生,甘应进.莲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及制品[P],中国发明专利:CNl01165229A,2006-10-26.
[76]窦明池,姜噩明.几种新型天然纤维的性能分析与开发应用[J].中国麻业,2006,28(1):41-43.
[77]张宏伟,李永兰,李南,等.莲纤维的脱胶及其性能[J].纺织学报,2009,30(6):66-71.
[78]周美凤,吴佳林,刘森.纺织材料[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0.
[79]陈东升,甘应进,王建剐,等.莲纤维的力学性能[J].纺织学报,2009,30(3):18-21.
[80]王建刚,倪海燕,袁小红,等.莲纤维的吸湿性能[J].纺织学报,2009,30(9):11-14.
[81]王培红,寇修茂,蒋秀风.棉藕丝混纺系列产品的开发[J].新纺织,2005(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