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之访美掠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华人报纸在美国的影响

我们代表团在罗泰来先生及其父亲罗符卿老先生的陪同下,在纽约参观了美国世界日报社,访问了侨报社,并和侨报社社长王明杰、副总编辑甄瑞富、总主笔房奕强先生等进行了座谈和交流;同大纽约侨声广播电台总经理恭开元先生和中国广播网纽约台的同仁进行了接触,气氛融洽。

通过考察和接触,我们对几家中文报纸的历史和现状以及竞争态势,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科技导报》是1980年在美国创办的,是一批心系中国的美籍华人教授,为了给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打开一个对外观察的窗口而共同相约与国内合作创办的。它是一份涵盖科技、教育、农业、交通、水利和经济改革等栏目的结合性、探索性报纸,宗旨是“探讨现代化的道路与方法”。创刊之初,受到李政道、杨振宁、林家翘等人的支持。方毅副总理特批了30万美元支持,由时任我国驻美大使柴泽民出面内外协调、扶助。最初出国赴美、具体操办此事的,是清华大学教授钱宁。这批华人教授,不仅约稿、写稿、撰稿,还经常在家里的地毯上拼版、排页。报纸在中国香港印刷,在美国、加拿大、中国香港和国内发行。《侨报》从1990年创办以来,坚持为广大华侨、华人服务的办报方向,为沟通华侨、华人同祖国的联系,发展海峡两岸关系,促成祖国统一大业,加强中美关系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同《世界日报》《星岛日报》等多家中文报纸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1995年10月23日,江泽民总书记为《侨报》题词,赞扬侨报是“侨胞的良伴,交流的纽带”。在侨报社座谈时,了解到该报从去年开始,专门开辟了国内省市新闻专访。到目前止,已有山东、广东、湖南长沙、浙江、上海等省市在该报组织了专版。我们代表团的同志在一起议论,江西要扩大在海外的影响,很有必要加强同海外新闻媒体的联系与合作,特别要利用《侨报》这块舆论阵地,做好在美国宣传江西的文章。

《世界日报》为了加速新闻版面的传递时间,已采用128K宽频的卫星线路。这种新技术,同时具有通话、传真、电脑资料、照片传送等多种功能。他们购进的大都会型印报机,每小时可出七大张的报纸72000份。这家报社还在纽约设立了世界电视公司,在美国各大城市开办了世界书局,同时经常举办各种文化品特别展销活动,如宜兴陶、竹根雕、奇石、中国名家书画展。

通过参观访问,大家认为有以下几点收获体会。

一是加深了对海外新闻媒体的了解,增强了参与竞争的意识。对《侨报》《世界日报》《星岛日报》等几家在纽约出版的中文报纸的历史现状、竞争态势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侨报》坚持为华人社团服务,为广大华侨、华人服务的办报方向,为凝聚华侨人心、沟通华侨与祖国的联系、发展海峡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加强中美关系做了大量工作,深受广大华侨、华人读者的喜爱,每天的发行量超过50000份,领先于其他华文报纸。代表团成员深受《侨报》同仁的创业精神、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所鼓舞,表示要把他们的好经验带回国,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办报工作中。

二是对“让世界了解江西,让江西走向世界”有了更深的体悟。代表团在纽约除了广泛接触江西籍华人、华侨外,还尽可能接触了一些来自港澳台的同胞和美籍华人以及我国驻纽约领事馆的工作人员。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没有到过江西,对江西的历史、现状,对江西的改革开放,对江西的投资环境、矿产资源开发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苦于不了解江西的情况,有劲使不上。正如驻纽约领事馆工作人员所说:“现在形势发展很快,时机很好,江西有很多有利条件,你们江西需要认识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江西。新闻工作是时代的神经,宣传是先行,你们出来走一走、看一看,对开阔眼界,发挥自己的优势,实事求是地向世界宣传江西是大有好处的。”《侨报》副总编甄瑞富先生说:“在我们这里,真正熟悉、了解江西的人不多,加上联系渠道不通,江西有什么重大新闻,我们不能及时刊发,只好用新华社通稿,往往错过了时机,影响了宣传效果。”作为江西的新闻工作者,我们既感到特别亲切,又感到内疚。我们有责任加倍学习和努力工作,通过各种渠道,把江西的良好形象,推向海外,推向世界。

三是在寻求与海外新闻媒体联系合作方面达成了共识,并初步有了一些合作意向。在侨报社座谈时,了解到该报从去年开始,专门开辟了省市新闻专版,深受国内地方政府欢迎。我们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这是一种明智之举。江西要扩大在海外的影响,很有必要加强与海外新闻媒体的联系合作,特别要利用美国华文报纸等舆论阵地,做好在美国宣传江西的大文章。侨报社的社长、总编辑表示乐意为江西的繁荣发展献计出力。另外我们在同大纽约侨声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纽约台的接触中,感到他们对介绍江西、宣传江西都有浓厚的兴趣,双方表示具体合作可以进一步联系商定。

昔文今注:参观美国的中文报社,最令人值得学习的,是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敬业精神,比如《侨报》在美国发行了50000份,这50000份都是私人订阅的。对内不给政府和自己添麻烦,对外要符合中国的外交基本政策,同时要满足华人和美国读者的胃口。

从美国访问归国后,20多年来,我一直关注中美关系的变化,关注在美的华人学者、企业家。大约在2015年下半年,我无意中在国内一本杂志上看到介绍一位华人在《纽约时报》刊登欢迎习近平的广告。此人名叫朱大平,1969年生于湖南邵阳,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曾出版《大国崛起》等数十种畅销图书,2012年在美国成立时代出版公司,成为进军美国的第一位中国民营出版商。

2015年9月7日,就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前夕,《纽约时报》第五版整版刊登时代出版公司一则广告,推介《习近平时代》,醒目的位置还有这样一句话:“热烈欢迎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

有记者问朱大平:“你怎么这么大胆?”他说:“推介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推介一个国家领袖。我敢于做领导人的形象广告,是高调向西方宣传中国政治家执政理念。我之所以选择在《纽约时报》刊登广告,正是瞄准了该报180万美国精英阶层读者,他们是可以左右美国舆论的人。”朱大平说:“虽常年在海外,心中都装着作为中国人的情怀。自己国家的主席来访问,海外华人都会激动,我就把这个欢迎表达在广告里了,广告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我的预期。《习近平时代》一书销售得很好。”美国有政要人物说:“《习近平时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习近平的战略部署和执政风格,有助于美国制定正确的对华政策。”

朱大平对采访他的记者说:“我来到美国后,总感到美国舆论对中国有失公正,美国书市需要一本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读物,帮助美国社会客观公正地了解中国政治。”《习近平时代》一书,从习近平小时候写起,全面介绍了他的从政经历、内政、外交和反腐等举措。朱大平请来中美学者共同编写,主编由80多岁的纽约大学政治学终身教授熊玠担任。我在访美期间,《世界日报》的一位同仁介绍过熊玠,说他在美国待了40多年,是国际法和国际政治研究领域的一面旗帜,但因代表团日程安排冲突,当时无缘拜访熊玠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