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项目管理:实操、案例与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篇
基础

第一章
本地化翻译的基本准则与具体要求

第一节
传统翻译与本地化翻译的异同

1. 翻译的定义

翻译的定义很多,但其中很多囿于对翻译活动的传统认识,忽略了现代翻译活动中的新形势以及新的翻译因素的作用。例如,《中国台湾翻译产业现况调查研究总结分析报告》将翻译定义为“在人类互动过程中,将口语或文字在不变更原文意思之前提下,由一种自然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自然语言之活动及过程”(朱宪超,韩子满,2006:5)。这一定义将翻译局限于“人类互动过程”,忽略了翻译过程中的人机互动及机器与机器的互动。

许钧在《翻译概论》中归纳、分析、比较了古今中外各名家、学者、流派对翻译的描述和定义之后,提出“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许钧,2009:41)。基于许钧对翻译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推论:其一,翻译是一种符号(包括语言符号)的转换,因此,如果转换过程出现了问题(例如译者的理解或表达遇到了阻碍),翻译活动就无法继续和无法达成结果;其二,翻译的过程是一种互动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个过程不仅是人类自身的互动,也是人类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互动(例如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与机器翻译引擎协同工作);其三,翻译的目的在于意义的再生,从这个角度上看,翻译质量的好坏不在于译文是否不变更原文的形式或意思,而在于是否传达了原文的意义或价值(如再现了原文的功能目的);其四,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这不仅意味着原文与译文的交际、源语言文化与目标语言的交际、原作者与译者的交际,也意味着译者与客户的交际。这个定义涵盖了翻译的方式、过程、目的(或用途、功能)及参与者,也为如何认识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

2. 本地化翻译与传统翻译的相同之处

中国的翻译,据史料记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随着世界的变化与更迭,在宗教传播、工业革命、启蒙运动等浪潮的影响下,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历经了众所周知的数个阶段,包括汉隋唐宋的佛教经典的翻译、明清时期的西方自然科学的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后的文学翻译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量翻译实践。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翻译也从人工翻译阶段过渡到机器翻译阶段,进而发展到了计算机辅助翻译时代,并日益繁荣起来。现如今,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产品国际化的需求日渐增长,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也在不断地完善,本地化翻译也就应运而生。本地化翻译,可以说是传统翻译在新时代背景下及技术支持下演变出来的产物,其归根结底还是语言的翻译,本质上还是要完成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翻译。因此,本地化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仍秉承着传统翻译所遵守的翻译标准,这是本地化翻译与传统翻译的相同之处。

中国的翻译标准,最初可追溯到彦琮大师的翻译“八备”和马建忠在《拟设翻译书院议》一文中提出的“善译”。在近代、现代,也有诸多翻译大家提出的翻译理论和标准,如茅盾的“意境说”、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论”、钱钟书的“化境论”、焦菊隐的“整体论”、许渊冲的“新译论”等等。但严复最早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一直被不少人奉为圭臬。这一翻译标准,与英国翻译家泰特勒的“三原则”非常相近。中国翻译家和学者对这三字进行了解读,认为译文要忠实准确、通顺流畅、保持原文风格。这一标准也因为其普适性,在中国翻译界被公认为翻译的标准,影响深远。

3. 本地化翻译与传统翻译的差异

虽然本地化翻译是传统翻译在新时代下进化来的产物,但二者之间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许多学者比较了传统翻译与本地化翻译在客户、市场、处理流程、报价方式、从业人员的素质等方面的不同。而从翻译活动本身出发,二者的差异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内涵、翻译对象、技术依赖程度及质量标准的不同。

3.1 内涵的不同

传统翻译,基本上就是指语言的翻译。而在本地化翻译中,语言翻译只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根据中国翻译协会2011年发布的《本地化业务基本术语》中的定义,本地化是将一个产品按特定国家/地区或语言市场的需要进行加工,使之满足特定市场上的用户对语言和文化特殊要求的生产活动。也就是说,本地化翻译至少要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去实现产品在目标语言市场中的适用性。本地化的译文必须要能适应目标语市场的文化传统、法律规定、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社会背景等因素。例如,对游戏进行本地化的过程中,除了对语言文字进行翻译,还要考虑目标语市场所在的地区对人物形象设定的喜好、对暴力及色情成分的容忍度和相关规定。又如,在印度,牛被当作神灵受到崇拜,而在泰国,大象是神圣的动物。在本地化翻译中,就应尽量避免任何可能亵渎到这些信仰的内容,或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当地的宗教文化。

3.2 翻译对象的不同

传统的翻译,往往是应文化交流需求而进行的活动。文化交流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因此传统翻译一般局限于文字作品的翻译。如不少中国人对美国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感兴趣,出版商因此组织了一批人士对其人物传记及其相关的著作进行翻译并出版。国际友人对中国的名胜古迹感兴趣,国内便对一些景点的旅游宣传册、风景介绍词等进行了英译,以便更多外国人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了解中国。而本地化翻译,往往是应国际客户的要求,帮助其产品适应并进入目标语言市场。本地化翻译的对象往往就是某一产品,其形式不局限于单纯的文字,而是更加的多元化,包括软件、网站、多媒体、游戏、APP以及产品相关的文档(课件、用户手册、帮助文件)等等。本地化翻译涉及的行业也因此较传统翻译来得更多,包含教育、媒体、电商、医药、通讯、科技等各个领域。

3.3 技术依赖程度的不同

传统翻译,往往更多地依赖于人力,得益于技术的地方或许就是网络词典和互联网搜索引擎的使用,这些使译员在查阅词语及资料时来得更加便捷。相比传统翻译,本地化翻译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程度很高。由于本地化翻译的对象往往不是单纯的文本,翻译之前很可能需要运用文本处理技术,如光学字符识别和文字处理等软件,对源文字先进行提取和处理。在完成语言文字的翻译之后,还可能需要运用排版工具软件对译文的呈现形式进行调整。再者,本地化翻译作为全球化的一部分,还应使产品能符合全球化的其他环节,这就需要本地化翻译在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基础上生成翻译记忆库、术语库等内容,方便该产品今后的其他全球化、本地化进程。

3.4 质量标准的不同

本地化翻译相比传统翻译,由一系列更为复杂的任务组成,翻译质量的外延也因此发生了改变。传统翻译的要求是忠实准确、通顺流畅、保持原文风格,而本地化翻译除了保证翻译的准确、流畅之外,还要考虑诸多因素,完成大量的工作,包括术语、文风、格式、技术、宗教、法规、政治和文化等各个层面的适应和调整。本地化翻译质量的优劣,不再是单纯地从语言角度去评判,而是要看该产品投入本地化之后的市场反馈如何。而且,本地化翻译的质量,还受客户特定要求的约束。质量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客户的期望与评价。客户越满意,本地化翻译的质量就越好。

另外,本地化翻译的质量标准,有一点明显不同于传统翻译:其质量标准不再是存乎翻译界的理论学术探讨,而是有了明确的规定。除了世界各国相继发布的翻译行业语言服务的质量标准之外,许多翻译协会、行业协会也出台了本地化翻译的指导性文件,而不少本地化翻译公司也制定了各自的《本地化文风指南》。这些文件对本地化翻译所应遵循的准则、具体要求、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使得本地化翻译活动有章可循,质量优劣的评判有据可依,更进一步推动了该行业的深入发展。